[第238期]胃脘痛的中西医诊治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7年10月16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郎晓猛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剑突以下,脐以上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又称胃痛。古代文献所称“心痛”、 “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

  一、胃脘痛的定义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剑突以下,脐以上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又称胃痛。

  古代文献所称“心痛”、 “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

  二、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但胃与脾互为表里,同居中焦,共同完成水谷运化,分泌清浊(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生理功能紧密地相联,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而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故胃痛主要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易患胃病的九种人:

  ①应酬多、常醉酒的人;②烟瘾特别大的人;③性格内向的人;④性格暴躁、容易发火、爱生气的人;⑤饮食不规律、经常饿肚子、 不吃早饭的人;⑥爱吃辣椒的人

  ⑦经常熬夜的人;⑧过于劳累,营养不良的人;⑨家庭中有人患胃病

  1、病邪犯胃

  (1)寒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

  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造成

  胃气不和而痛。《素问·举痛论》“寒邪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2)饮食伤胃:因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过饱,食滞不化造成胃失和降而痛

  2、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于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若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伤及阴液,则胃痛加重,缠绵难愈。或气滞日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

  3.脾胃虚寒:因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久病脾胃受伤而产生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而胃脘作痛。

  三、西医中与胃脘痛相关的常见疾病

  1、急慢性胃炎

  现在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胃部不适的症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饮食习惯、饮食卫生、生活节奏快,压力过大、消化系统疾病、生活作息不规律、生理年龄引起的老年化、遗传因素、胡乱用药。常见症状有: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呕血与便血、脱水等。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中年女性多见,多于脂餐后发作,起病突然急骤中上腹扩张至右上腹先胀痛,继之绞痛,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右上腹明显压痛,肌痉挛,Murphy征阳性,或可触及胆囊炎性肿块、恶心、呕吐、发热、毒血症,可有轻度黄疸。单纯胆结石,尤其颈部结石,可突发缓解。

  3、急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后急骤起病先上腹中部偏左,后可扩散持续性剧烈刀割样痛,可向左腰背放射上腹压痛,肌痉挛至严重强直,脐部及左肋部可见淤斑,转移性浊音可阳性(出血坏死)。

  4、胃、十二指肠穿孔

  中年男性多见,有溃疡病史,多于食后突然发作先在中上腹,随后可扩散至全腹剧烈持续刀割样上腹压痛,肌痉挛明显呈板样强直,肝浊音消失,转移性浊音(+),肠鸣音消失。分三阶段:化学期、反应性期、化脓性感染期。

  5、心绞痛心肌梗死

  不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可产生腹部疼痛,但性质大多数为阵发性,除非有心梗,和腹部按压无关,ECG和心肌酶可帮助诊断。

  6、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发生急性剧烈腹痛,伴有休克征象而血压不降者。

  四、胃脘痛的治疗

  1、辩证应用中草药

  (1)寒邪犯胃

  感受外来寒邪或饮食生冷,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宣发,致使胃脘疼痛暴作,证见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胃脘部得温则舒而疼减,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紧,温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2)湿热壅积

  由于肝气郁结化火,火邪犯胃,脾胃运化失职而湿从内生,湿郁化热,湿热郁蒸而致。证见胃脘胀满,灼热疼痛,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平胃散加黄芩、黄连、焦山栀、苡仁等。

  (3)肝气犯胃

  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发痛。气郁则胀,郁结不通则疼,肝脉布于两胁,气病又多游走,故痛可连及胁肋。临床常见胃脘胀痛,嗳气则舒,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

  (4)脾胃虚寒

  多由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足,寒自内生,或饮食生冷,寒湿内停而致脾胃运化失常而发生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泛吐清水,体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5)胃阴不足

  多由恣食燥热食物,灼伤胃阴;或疾病迁延日久,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阴津来源匮乏;或肝气犯胃,气郁化火,火盛伤清,阴津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而发病。临床常见胃脘部隐痛或灼热感,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或弦数,治宜养阴益胃为主,佐以清热。

  (6)气滞血瘀

  多由胃脘疼痛日久,瘀血阻滞胃络所致。由肝气郁结,气滞则致血瘀;或脾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也可致血瘀。临床常见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如针刺刀割,甚者呕血黑便,舌质紫暗,脉弦涩。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2、针刺疗法

  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关、中脘均用泻法。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3、灸疗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神阙、气海、天枢

  加减:肝气犯胃加期门、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章门;胃火加厉兑;血瘀加膈俞、期门;停饮加天枢、阴陵泉;停食加章门、天枢。

  方法1:用灸疗仪温和灸,每次取3~5次,每穴灸20~40分钟,每日1~2次,5~6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2日。

  方法2: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4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1~2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日。

  方法3:用灸疗仪温和灸,每次取2~4穴,多选用腹背部腧穴,每次灸20~4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间隔1日。

  4、穴位贴敷

  我科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1-8号贴敷方药,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治疗。

  处方:常选穴位: 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等。

  操作方法:将贴敷中药醋调后,用穴位贴贴敷于相应穴位上,保留2-6小时后取下。

  5、穴位封闭

  处方:常选足三里、内关穴

  操作方法:选用胃复安、维生素B6等,用注射器吸入后注射到相应穴位,注射过程中可以应用提插等针法加强效果。

  五、胃脘痛的日常调护

  古人云“三分治疗七分养”。日常调护在胃脘痛的治疗中,尤显重要。

  1、临证每每强调服药的同时,饮食要调匀,按时进餐,忌生冷、辛辣厚腻之晶。

  2、情志调摄也不容忽视。

  3、保持心情舒畅,少郁怒,才能达到痊愈。

  4、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学习休息两不误。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