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2期]饮食与健康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5年09月23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曹克俭
曹克俭,博士,香港注册中医师,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小组委员、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医词汇标准化专家小组成员、中华中医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亚健康学会常务理事。

1、中医的病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等。

2、中医病因的经典论述

    《素问·调经论》(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公元150~154年—公元215~219年)着《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宋代陈无择(1131—1189年),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3、一般内科疾病发病因素

   ①、体质因素

   ②、病邪因素

   ③、情志因素

   ④、行为因素

   ⑤、时间因素

   ⑥、地域因素 

4、中医病因

    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②、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③、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④、其他病因

5、六淫的概念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疫病邪气(疠气),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6、疾病的预防

《素问·上古天真论》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素问遗篇· 刺法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 评热病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7、什么叫七情五志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指人接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正常的七情情绪。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即当怒则怒,当悲而悲,过怒或过悲都会导致疾病,不正常的七情会导致疾病。

五志是五脏心、肝、脾、肺、肾所藏的五种精神活动,即心主喜,肺主悲,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这些情志活动反映了五脏功能。五脏功能正常,情志就正常,否则就会患病。  

如果五种情志过度,就会伤及五脏,导致疾病。

8、情志致病

    情志致病是由于情志过度导致的疾病。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神病或心病,一种是神形病,又叫心身疾病。

    心病:包括不寐、郁证、脏燥、癫证、狂证等。既西医称之为心理疾病,包括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心身疾病:这是一类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包括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泌尿科、肿瘤科等科的一部分躯体疾病,但这些病有强烈的心理社会因素。

9、中医如何解释情志致病

    中医学认为情志致病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压力下。那么中医又是如何解释情志致病的呢?

    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

10、五志伤五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11、七情致病伤及内脏

    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黄帝内经‧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12、饮食与养生保健

    汉代医家张仲景(公元150-219):“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然食有宜者,不宜者,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也。”必须学习合理饮食的知识,合宜的饮食是安身益寿的基础。

13、食物的四气五味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食物的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食物五味的功效:

    辛味,有能宣散、行气血之功效。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温性,有温阳、散寒之功效。

    酸味,有收敛固涩之效。

    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

   咸味,有软坚散结作用。

14.饮食有节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之变,足生大丁。——《黄帝内经》 (公元前476) 

    养生之旨,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晋代葛洪(公元284-364)

    饮食过多则气滞,百脉闭塞,血气不行则伤形。—— 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

15、饮食因人制宜

    中医认为人体有寒、热、虚、实不同的体质属性,而所有的食物亦有温、凉、润、燥、补、泻的特性功效,在食物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与人体的体质属性相适宜,所谓“相宜者养形,不宜者伤身”。 

    如虚寒体质的人,宜多吃温热食品而不宜生冷寒凉食品。如阴虚火旺的人,宜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而不宜温燥辛辣的食品等。

16、饮食因时制宜 

    春季,万物萌生,阳气开发,此时应多食嫩芽萌生类食物以扶助阳气的升发。

    夏季暑热炎炎,阴津易伤,此时应多食甘谈清润之品,以清暑生津。 

    秋季气候转凉干燥,此时应少吃辛燥之物,多用温润养阴之品,以润燥养肺。

    冬季万物潜藏,气候寒冷,此时应少吃寒凉之物,多用温阳补肾之品,以护阳气。 

17、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

    饮食清淡,酸、苦、甘、辛、咸五味不能过偏。 

    《黄帝内经》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流畅,长有天命”。如果“味过酸,脾气乃绝;味过咸,脉凝而心气郁;味过甘则骨痛,发落、肾气衰;味过苦则皮干枯,胃气伤;味过辛则筋急爪枯,此五味之所伤也”。 

    多食素而少食肉,少饮酒。如唐代孙思邈说:“养生要诀,常须少食肉”,认为肥肉美酒,烂肠之食。“过食肥甘则病生,过嗜酵酿则积饮”。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