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期]夏季调脾胃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3年06月24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刘建平
刘建平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治: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30年,擅长运用浊毒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化及异型增生 真性无酸、胃癌前期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一、何为脾胃

    脾胃由脾脏和胃腑组成,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是肝、心、肺、肾等生理活动的中心。其不等同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也不同于西医器官中的胃、脾及胰腺,但脾胃所反映出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临床病证,又与消化系统及其所属的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并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之脾胃可以概括为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功能的总和。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长大以后学习、工作、娱乐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转化为气血能量。

二、脾胃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具有把水谷(饮食物)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功能,不仅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所以,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人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2、脾主升清。所谓“升清” ,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3、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就是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而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而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这里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实际上也就是指脾有统血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如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4、胃主受纳腐熟。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5、胃主通降。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胃主通降,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浊气在上,则生胀。”若胃气失于通降,造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成表里关系,其功能相辅相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故《临证指南医案》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三、为什么中医对脾胃如此重视

    1、土生万物,以助养五脏: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也就是说,脾属土,土生养万物,位居中央,为其他四脏之长,所以脾不单独主一时,而是寄旺于各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因此说,凡是各季最后一个月,是中央土寄旺于四时的月份,这四个月各最后十八天是脾本气旺盛之期,可以不必实脾也不会受到邪侵。同时,也强调了脾一年四季皆旺,脾旺万物皆旺,具有滋养生长其他脏腑的作用,即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只要中央脾土功能正常,其他四脏就会得到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滋养灌溉。

    2、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源,生养五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说明五脏之功能活动,以及所藏精气血津液髓等,皆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胃气是五脏精微物质的来源和根本,即可补充五脏精气,又能充养滋养荣养脏腑。

    3、脾胃主生养气血:

    《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难经四十二难》曰:“脾主裹血,温五脏”。

    指出人通过水谷源源不断的摄入,吸收营养,气血才得以持续长久化生,所以将胃称为气血之海。脾胃有直接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气的作用,同时具有约束血液的功能。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而胃土之精,又必须有赖于脾的运化转输方能发挥作用,否则会导致饮食不能转化生养成气血,或食反为湿,谷反为滞,饮食停滞,食不消化也。

    4、滋养五官九窍等孔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肝,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说明九窍为五脏所主,需要津液的上注、下固和充养才能耳聪目明,鼻息通利,食馨齿固,二便规律,而五脏之气必须靠胃气化生的精微不断补充。所以,遇见五官九窍之病不仅注意所主脏腑的功能失调,而且要想到脾胃病变,可能是脾胃气虚,精微不能上承,也可能是脾胃之气壅滞,九窍闭塞。

    5、滋润四肢肌肉、十二经脉等:

    李东垣在脾胃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明确指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素问阴阳别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胃输送精微到十二经脉、十五络以及四肌肉,具有生长肌肉的作用,所以脾主肌肉四肢。《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指出脾胃有约束关节,滋养宗筋的作用”。凡是遇见筋脉、关节、四肢等部位的病变首先要想到脾胃。

四、脾胃功能的现在研究

    脾胃具有多功能,它反映着一定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一定病理过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培补脾胃为主治疗后整个机体状态都得到改善,抗病能力增强,提高了人体免疫功能。通过调理脾胃可以治疗多种其他系统的疾病。目前,对“脾胃” 研究的工作日益深入,现代研究表明通过,调理脾胃可以治疗高级神经中枢、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1、脾胃学说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中医认为心脾有经络相通,心血源于脾胃的供给,若脾胃运化失职,精微不能上供于心,就导致心血不足,心神无所存,出现心悸、易惊,血不养心可致心胸闷痛。另外,“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运化无权,水湿停滞,变为痰饮,水停心下则见怔忡,晕眩之症,痰阻经络,脉道不通变生诸症。有人对脾气虚证血液流变学的初步研究表明,脾气虚者多为心气虚并存,临床可见心绞痛或慢心功能不全的发生这也可视作心病补脾,心脾同治法则的依据。高血脂症属于中医学中的痰湿、血瘀的范畴,其病机主要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转化为痰湿内滞,侵入脉管血流受阻,导致血淤继而诱发胸痹心痛等症。

    2、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的应用

    脾虚则生湿,湿聚为痰,湿流为饮,痰饮上犯于肺,气机的出入升降受到影响,故出现咳嗽痰多,痰阻气机则喘。所以呼吸疾病的临床表现的症状和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系统疾病中如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都属于脾虚型则从脾胃治疗。有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中医“培土生金”法的机制,并做了探讨,认为培补脾土可以促进肺组织的修复,增强呼吸肌的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从而改善肺功能状态。

    3、脾胃学说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泌尿系统有调节水盐代谢等多种功能,肾脏的某些疾病可引起水肿、中医认为水肿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就脾而言,脾能运化水谷,能制水。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水失所养则侵入肌肤形成水肿,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因而对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有从脾胃治疗,更有脾肾同治者。

    4、脾胃学说在血液疾病方面的应用

    “脾统血”,脾气虚而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气血虚。包括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内。脾虚不能统摄则血离经脉而外溢,为肌衄、吐血、咳血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出血中一部分为脾失统摄所。

    5、脾胃学说在骨伤科方面疾病的应用

    骨折患者由于创伤及手术等原因,往往导致脾胃虚弱,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液妄行,影响淤血和肿胀的消退,不利于骨折的愈合。脾主四肢肌肉,经云: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所以在在治疗骨折的整个过程中应健运脾胃,以生化气血,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通过调理脾胃可使骨髓得以充分营养而愈合加快。脾气的健运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加快骨折的愈合;脾主生血统血,是血液化生的基础,血液充足,骨髓受伤后也容易恢复。同时,脾肾两脏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肾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骨得滋养才能坚强有力。肾中精气有赖于脾胃化生水谷不断滋养才能充盛。

    6、脾胃学说在妇科方面疾病的应用

    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妇女则又以血为本,一生中的行经、胎孕、临产等耗血量多,这就更依赖与藏营、统血的脾和多气多血之胃的影响。所以脾胃为经孕产乳的基本依靠,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妇人的经孕产乳。若脾胃功能失健,气血化生不足,则可引起经少、经闭、乳汁不行、乳汁过少、产后发痉、胎萎不长等。所以临床治疗妇科疾病要重视脾胃的调理,以助气血化生之源,调节经孕产乳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夏季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夏季人体生理变化

    阳盛外浮,阴伏于内,“四时惟夏难将息,伏阴在内腹冷滑”。

    (1)人体散热难导致身体发热;(2)气温高会使身体出汗增多;(3)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皮肤湿粘;(4)基础代谢加快能量需求增多;(4)中枢NS功能变差(注意力、精确性、反应速度、协调性、对时间、空间的判断力)。

    2、暑热湿邪的致病特点

    (1)暑邪致病:阳热之象明显,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于耗伤气津、多见暑湿夹杂(包括发热、汗出、面红目赤、心烦 口干、小便短少、神疲乏力、头晕脑胀、身体沉重)

    (2)湿邪致病: 易伤阳气,易阻气机,多见头身肢体困倦,秽浊不清、粘滞不爽(包括疲乏困倦,头晕脑胀、身体沉重、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混浊色深、大便秽浊 腐臭)

    (3)热邪的致病特点:阳热之象,易于伤津耗气,易袭人体上部,易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阳性疮痈(表现为:壮热、面赤、舌红、脉洪,煎熬津液、迫津外出,火热上炎,上部易受火邪侵袭,热急生风、迫血妄行,火热躁动、与心相应,气血壅滞 、热聚肉腐)

    3、夏季对脾胃的影响

    夏天更应重视调养脾胃,因为中医讲究五脏对应“四时”也就是我们说的四季,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相通应。这时气候炎热而雨水较多,土地酝酿勃勃生机,万物生长茂盛。而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补给全身,与土能载物、生化的作用是类似的。所以此时土地最有生机的时候也恰恰是养生脾胃的最佳时机。另外,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夏季虽然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但是雨水相对也比较多,若湿气太重,会困遏脾胃,使脾胃的运化能力下降。

    同时夏季气温较高,人们极易贪凉过食冷饮,冰镇饮料、冰激凌、冰镇西瓜等,恨不得什么都吃凉的,但过食冷饮会使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局部血液循环减慢,血流量减少,影响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虽然热燥心烦口渴,却容易过食寒凉之物伤害脾胃,使脾胃虚寒,脾虚则运化吸收能力下降,造成腹痛腹泻

    另外夏季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黄帝内经》里说“防因暑取凉”,其实也是在告诫人们在盛夏,避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因为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这时候机体很容易收到外邪侵袭。如果贪凉一直呆在空调房里,或者呆在过于潮湿的地方,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在祛暑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

六、夏季常见脾胃病

    1、急性胃肠炎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因为温度升高,东西长期置放在空气里面,容易变质,抵抗力差的人吃了就容易闹肚子。很多人认为放到冰箱里面的食物就像放进了保险箱,但往往现在就是吃了久置冰箱里面的食物而引起急性肠胃炎。而很多年轻人患急性胃肠炎,则是换季衣服脱得太快受凉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发病迅速,症状痛苦,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1)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及特点: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头痛、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

    (2)急性胃肠炎患者注意事项: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因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失水较多,因此需补充液体,可供给鲜果汁、藕粉、米汤、蛋汤等流质食物,酌情多饮开水、淡盐水 ;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食物和调味品等 。

    (3)治疗: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酌情短期禁食,然后给予易消化的清淡的少渣的流质饮食,利于胃的休息和损伤的愈合;补充水分:以糖盐水为好(白开水中加少量糖和盐而成),呕吐频繁的病人多次少量饮入,以不至于呕出; 伴腹泻、发烧者可适当选用黄连素之类清热解毒药物(病情较轻者一般不用,以免加重对胃的刺激);胃痛者可选用和胃止痛药物,如我院自制药物芍地和胃颗粒等,呕吐腹泻严重,脱水明显,应及时送医院静脉输液治疗。

    (4)预防:保持食物、用具、容器、冰箱等食物保存场所、环境的清洁,不吃不洁食物:当食物发生腐烂变质时,一定不要食用。饭菜等最好不要隔夜,瓜果蔬菜食用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 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同时还要避免药物的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类药物会严重刺激我们的胃肠粘膜 夏季天气变化严重,大家一定要适时增减衣物,一定要注意保暖,休息时盖好被子。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2、慢性胃炎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我国属幽门螺杆菌(HP)高感染率国家,6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一般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HP的主传播途径。因为HP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1)治疗: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有胃癌家族史者。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宜用三联根治方案,对根治失败的可选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药物选择为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加上两种抗生素,加(四联)或不加(三联)胃黏膜保护剂。同时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效果明确显著,可以辩证选用达立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胃力康颗粒、枳术宽中胶囊、蒲元和胃胶囊、我院自制药茵连和胃颗粒疗效确切。

    (2)注意事项:应设法消除诱发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避免对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饮食及药物,治疗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进食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如半流质或少渣饮食。少量多餐,忌机械性、化学性刺激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宜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新鲜嫩叶蔬菜凡胃酸过多者,应禁食浓鸡汤等浓缩鲜汤、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质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进食牛奶,豆奶,奶油,菜泥,粥,面条,面包等。

    (3)预防: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应戒烟忌酒: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忌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3、功能性消化不良

    这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主要为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已调查的消化不良指已经接受过内镜检查,如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也就是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

    (1)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注意些什么

    进餐时应保持轻松的心情,不要匆促进食,也不要囫囵吞食,更不要边走边食。不要泡饭或和水进食,饭前或饭后不要马上大量饮用液体。进餐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这些讨论应留到饭后一小时之后进行。不要在进餐时饮酒、进餐后不要马上吸烟。不要穿着束紧腰部的衣裤就餐。进餐应定时。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饮食。有条件可在两餐之间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过多。少食过甜过咸食品,过多吃糖果会刺激胃酸分泌。进食不要过冷或过烫。

    (2)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应坚持个体化的原则。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并调整生活和饮食方式。

   (3) 预防:保持轻松的心情,保持清淡合理饮食,宜细嚼慢咽;餐后适当休息,不宜立即活动;戒烟酒;劳逸结合,平和心态;适当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菌。

    4、慢性肠炎

    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增加,肛门下坠,排便不爽。大便不成形,严重者可见粘液便甚至黑色的脓血便。 遇冷、进食油腻或饮酒后以及劳累,情绪波动导致症状加重。

    (1)慢性肠炎患者应该注意些什么

    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2)治疗:慢性肠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合并急性感染的应选用抗感染药物,如黄连素之类;慢性非感染性用药,关健是在组方,大便次数多不一定就用补药,要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症,对慢性肠炎长期患者或反反复复的患者,建议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比如按疗程服用我院自制制剂“葛根清肠颗粒”效果很好。

    (3)预防:尽量不要吃街上贩卖的生冷东西,在家中吃东西要煮沸以及用其他方法洗净消毒灭菌,食器亦要消毒干净。同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旺不易受邪;消灭苍蝇,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

    5、慢性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患者多有便意频繁和里急后重因病因不同而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肿块或消化性溃疡等 。

    (1)慢性腹泻应该注意些什么

    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体内贮存的热能消耗,应给予高蛋白高热能饮食,宜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加重胃肠道负担,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腹泻。注意烹调方法,以蒸、煮、氽、烩、烧等为主,禁用油煎炸、爆炒、滑溜等。粗纤维多的食物能刺激肠蠕动,使腹泻加重,当腹泻次数多时最好暂时不吃或尽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给予鲜果汁、番茄汁以补充维生素;少渣饮食可减少肠蠕动、减轻腹泻,故宜进食细挂面、粥、烂饭等。同时应忌食生冷肥甘辛辣刺激,忌酒水无度。

   (2)治疗: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需抗感染治疗,以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最为理想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所致的腹泻在饮食中分别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份。高渗性腹泻的的治疗原则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易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除消除病因,还应积极由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消胆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治疗胆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因前者不需经结合胆盐水解和微胶粒形成等过程而直接经门静脉系统吸收。

   (3)预防:避免受凉,控制情绪,合理饮食。本病在发作期、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麦类及面制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即可诱发本病,甚至加剧症状。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可适量食用。慢性腹泻病人多是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慢性腹泻病人还应密切观察自己对各种食品的适应性,注意个体差异。

   6、便秘

    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便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症状,症状轻重不一, 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特殊理会,认为便秘不是病,不用治疗,但实际上便秘的危害很大:便秘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便秘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病人可导致生命意外;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有密切的关系 。

    (1)注意事项 :避免进食过少或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避免排便习惯受到干扰:如精神因素、生活规律的改变、长途旅行过度疲劳等未能及时排便等。避免滥用泻药:如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造成便秘。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适当活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便意时不要忽视,及时排便。排便的环境和姿势尽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坏排便习惯。

    (2)治疗:便秘患者需根据便秘轻重、病因和类型,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一般生活治疗、药物治疗,以恢复正常排便生理。重视生活治疗,加强对患者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晨起排便、有便意及时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应增加活动。药物治疗一般建议辩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肠道菌群失调的可以给予益生菌制剂,老年人肠燥津枯的可以给予润肠通便药如火麻仁、郁李仁等。

    (3)预防:分析便秘的原因,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戒烟酒;避免滥用药。有便意时需及时排便,避免抑制排便。长期、反复抑制排便可导致排便反射阈值升高、便意消失,导致便秘。提倡均衡饮食、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适量的运动以医疗体操为主,可配合步行、慢跑和腹部的自我按摩。

七、夏季应如何调理脾胃

    1、夏季调理脾胃的常用穴位

    (1)通调肠腑为天枢:

    位置: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

    主治疾病: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泻;配上巨虚、曲池主治细菌性痢疾;配上巨虚、阑尾穴主治急性阑尾炎;配足三里、大肠俞主治肠麻痹、便秘。

    手法:揉、推摩。

    (2)培元固本是神阙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经属:任脉。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主治疾病:泄痢,绕脐腹痛,腹痛 ,脱肛,泄泻,虚脱,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有:(1)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2)手法:揉、推摩。

    (3)腰痛疼痛委中穴

    位置: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疾病: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 ②急性吐泻。 ③小便不利,遗尿。 ④丹毒。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主治腰痛;配长强、次髎、上巨虚、承山主治便血。

    手法:按揉、点、拿、一指禅推。

    (4)舒筋利节阳陵泉

    位置:腓骨小头前下方0.5寸凹陷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疾病:①黄疸、口苦、呃逆、呕吐、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②下肢痿痹、膝膑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肩痛。④筋急拘挛、筋弛萎软。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氏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手法:按揉、拿、一指禅推。

    (5)增强免疫足三里

    位置:人体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经属:足阳明胃经。

    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痢疾,便秘,乳痈,肠痈,胃腹疼痛,呕吐泄泻,肝胆疾患,休克,高血压,下肢瘫痪,膝关节疼痛,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

    手法:按揉、拿、一指禅推。

    (6)调补肝肾三阴交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

    主治疾病:脾肾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手法:按揉、拿、一指禅推。

    2、夏季脾胃饮食的调理

    (1)夏季日常调理脾胃食品

    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红枣(大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益生菌和益生原饮料,能促进人体肠胃中有益菌的生长,这些有益菌会改善肠道功能,帮助消化、养颜,老人非常适合饮用。 低能量饮料中所含的热量、脂肪含量、糖分都低于其他功能性饮料,尤其低于补充体能的饮料,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每天进食适量酸牛奶,补充肠道益生菌数量,可有效调理肠胃,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肠胃不好宜喝酸牛奶,葡萄糖不能充分转化而停留在血液中,就会使血液中的糖分增高而引起糖尿病,膳食纤维能促进人体肠胃吸收水分,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耐糖量,可作为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猪肚(猪胃) 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 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 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桂鱼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 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用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小米 (陈粟米) 味甘咸、凉。 归 肾,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宜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小米忌与杏仁同食。

    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用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用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2)夏季日常调理脾胃饮食

    “暑为夏之主气”。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经常选食一些药粥,对调理脾胃、防暑降温、祛病延年、强身壮体、 保健益寿大有裨益。

    常用的有:

    红枣绿豆粥。 取红枣100克、绿豆300克,加水1.5升,明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炖熬,使绿豆酥烂为止,加白糖100克调匀晾凉食用。 有健脾祛湿、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

    莲子粥。 将莲子20克用温水浸泡去皮、去芯磨成粉状,与淘净的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此粥有健脾敛肠祛、热解烦、安神养心、益肾固 精之功效。

    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6)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

    (3)夏季调理脾胃的几个“最佳”

    最佳调味品——食醋:酷夏炎热出汗多,多吃点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醋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能力,短时间内即可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等。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夏天人易疲劳、困倦不适等,多吃点醋,很快会解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当然患有胃酸的不宜多食醋,有加重胃酸的风险。

    最佳蔬菜——苦味菜: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暑湿困脾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头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具有燥湿醒脾的效果,调理脾胃大有裨益。苦瓜、苦菜、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都是佳品,可供选择。

    凉性蔬菜: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食物消化不良。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凉性蔬菜种类: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番茄、茄子、芹菜、菊花脑、生菜、芦笋、豆瓣菜等,

    “杀菌”蔬菜:夏季气温高,病原菌滋生蔓延快,是人类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杀菌”蔬菜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对各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香葱、青蒜、蒜苗等。

    最佳汤肴番茄汤:夏季多喝番茄汤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番茄汤(烧好待冷却后再喝),所含番茄红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护心脏的功效,最适合于男子。

    最佳肉食鸭肉: 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脾胃虚弱体内有热、容易上火的人食用,如夏季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和水肿等。

    最佳营养素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3、夏季脾胃日常调护

    夏季调理脾胃的几个“不宜”:

    (1)不宜多食西瓜:西瓜肉能清热解毒,西瓜皮晒干后入药,亦有同样功效。然其性甘寒,进食过量会伤脾助湿,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故虚寒、胃弱湿重者,少吃为妙。

    (2)不宜多食荔枝:“一粒荔枝三把火” ——荔枝性甘温,多吃会令肝火上升,喉干舌燥,严重的会引起恶心、四肢无力、晕眩等不适,故此燥热人士少食为佳,若进食过量导致肝火上升,可饮用夏枯草,但亦由于荔枝性温,身体虚寒人士,多吃能滋养心血、补充津液。

    (3)不宜多食龙眼 :龙眼又称桂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桂圆肉,能保心安神、养血健脾,对于气血及心脾虚弱的人士,尤为适合。但湿重、胃腹胀满,以及感冒的朋友,便应少吃,否则会导致气滞及脾胃不适,以及加重感冒病情。

    (4)不宜多食榴莲 :榴莲性质温热,一百克含一百四十七卡路里 ,含较高钾质。 具有补血祛湿之功,但不宜吃得太多,否则会令燥火上升。

    (5)不宜多食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6)不宜多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7)不宜吸烟喝酒:吸烟会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同时酒、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也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8)不宜饮水无度: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不宜贪凉: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4、夏季养生误区

    (1)出汗越多越好

夏季出汗可以加快新陈代谢,所以人们认为汗出的越多越好,但是大量出汗可损伤津液和元气。汗液中含有钾、钠、锌、铜、铬、钼、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出汗过多会导致脱水体虚。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在盛夏出汗较多时,要随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2)洗凉水澡

   酷暑时节,大汗淋漓,许多人拧开水龙头用凉水就直接冲凉,并认为此法爽心健体,其实不然。人体出汗时,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更不宜散热。同时,冲凉还使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冲凉过后,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也容易“乘凉而入”。因此,夏季待身上的暑热散发过后,没有汗时,再用温水洗澡更健康。

    (3)冬吃萝卜夏吃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夏季应多吃姜,其实不然。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但我们还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

    (4)啤酒养胃

    夏天最惬意的事情之一莫过于喝啤酒了,天气炎热,喝几杯啤酒下肚,那是一个凉爽。而人们也认为啤酒是以大麦芽和大米为主要原料的,可以养胃。但是,啤酒喝多了不但不养胃,还会伤胃,尤其是冰镇啤酒。啤酒本身就含有酒精的,酒精伤胃毋庸置疑,而且身体的酒精浓度较高时,体内就产生热量,不但不会缓解炎热的症状,还会加重出汗、口干等。

    (5)赤膊凉快

    闷热的天气,很多人为了凉快,总喜欢光着脊梁。据测定,在18-28℃的环境里,人体体温的70%靠皮肤辐射散热;气温达到35℃时,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散热,还会从外界吸收热量,这样反而会感到更加闷热。

    (6)运动后大量喝水

    暑天运动必然会大量出汗。如果运动时间稍长,人体失水较多,必然会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运动后便大量饮水,一是觉得痛快,二是觉得大量饮水才能尽快补充身体需要,使体液平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人在运动时,体内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势必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吸收能力减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闷胀,妨碍膈肌的活动,影响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运动后应适量补充点水,特别是盐水,不要快速大量饮水 。

    5、“冬病夏治”调脾胃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一定的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选择“三伏天” 原因

    夏天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 皮肤松驰,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2)“冬病夏治”调脾胃常用方法——敷贴

     贴敷时间

    夏  至:2013年6月21日

   头 伏: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

    中 伏: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1日

    闰中伏:2013年8月2日 -2013年8月11日

    末 伏: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

    贴敷地点: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四楼名医堂

    咨询电话:13803115132 85990163         85990188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