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冬病夏治“三伏贴”火爆热用的健康意义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7年07月22日 中健网·医讯 王群海
对于三伏贴,多数人并不陌生,但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对症哪些疾病?什么人群适宜?有没有禁忌?很多人并不太了解。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的“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中健网讯 对于三伏贴,多数人并不陌生,但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对症哪些疾病?什么人群适宜?有没有禁忌?很多人并不太了解。

  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的“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作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作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天),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

  伏也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又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地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进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更是会反复发作。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三伏天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外敷方法治病,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中也有相关三伏贴的详细记载。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则,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阳气外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将由白芥子、细辛等具有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之功效中药组成的三伏贴贴敷于特定的穴位,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能够更好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有效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尤其是可增强呼吸系统的抗病能力。

  这是因为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此时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亦即“三伏贴”。

  敷贴期间忌口油腻荤腥、生冷寒凉

  三伏贴能有效地预防咳嗽、哮喘等疾病的复发,同时,由于其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因此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质差、瘦弱也有一定疗效。如果在饮食起居做好配合的情况下,最快的一天就可能看到效果。贴之前如果有咳有喘,贴之后第二天就可能明显好转。对于防病增强体质的情况,至少要贴完整个三伏,秋冬季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了。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病情比较顽固的可能要连续贴敷3到5年的三伏,才能有明显的体质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贴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忌口油腻荤腥、生冷寒凉等食物。贴药部位在6小时内,尽量不要碰冷水。其实不仅是贴药期间要注意饮食,要想身体好,摆脱咳喘、过敏等问题的纠缠,平时也要注意。中医认为,肉类荤腥、煎炸食物、甜食、奶制品等食物助湿生热、酿痰化浊,不仅上火,而且损害脾胃,导致人体正气下降。

  此外,如遇咳喘正发作时,除了贴药以外,还建议看医生,配合其他对症治疗。如遇发烧,暂时不能贴,或咨询医生后使用。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