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期]全身不舒服?身体告诉你湿气在哪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7年06月19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别以为湿气只存在于寒冷的季节,其实湿气为之长夏的主气,以其当夏秋之交阳热下降,大地重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气在中医里被称为湿邪,对人伤害很大,又特别难以祛除。俗话说“十人九湿”, 湿气会引起全身不适合,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那么我们该拿它怎么办呢?

  别以为湿气只存在于寒冷的季节,其实湿气为之长夏的主气,以其当夏秋之交阳热下降,大地重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气在中医里被称为湿邪,对人伤害很大,又特别难以祛除。俗话说“十人九湿”, 湿气会引起全身不适合,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那么我们该拿它怎么办呢?

  湿气会引起全身不适合,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

  湿气会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最常见的有:肝有湿,脾有湿,肺有湿,肾有湿,胃有湿。五脏六腑被湿气侵害,外在就会表现出种种不适。

  >>湿气在肝胆:中医俗称肝胆湿热。

  湿气停留于肝胆,郁久而化热,起初症状轻微,身体有如下的表现:头热心烦;情绪暴躁;口干、口苦;脸色发黄;湿热带下,女阴部瘙痒,月经不调;眼睛干涩,疲劳,视力下降。

  >>湿气困脾:中医俗称脾虚有湿

  脾虚有湿气,医学上很难治,后果也最为可怕,在症状轻微之时,常有下面的表现:口唇干燥;容易饿,总感觉吃不饱;舌苔黄腻,同时口苦;乏力,站没有站像,坐没坐像。

  >>胃有湿:常伴随脾虚有湿。

  身体有如下的表现:胃脘痛,干呕;食欲降低,饿了不想吃东西;消耗很快,吃下去的东西很快就觉得饿;口臭口苦。

  脾胃有湿在医学上极为难治,故历代医家都潜心研究,所以留下《脾胃论》等巨著。常引发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尤其以慢性胃炎最为常见。

  >>肺有湿:中医俗称肺虚有湿。

  身体有如下的表现:干咳,少痰;咳嗽,痰黄,气喘;咽干,口燥,喉咙发痒;痰多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肺有湿气常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终生痛苦。

  >>肾有湿:中医俗称肾虚而有湿浊,最终常引发肾炎,肾结石。

  身体有如下的表现: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发落齿摇,三十岁的人像六十多岁的人;健忘,失眠,精神迟钝。

  为什么湿气会造成如此多的不适呢?

  中医认为,湿气重是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气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内至脏腑,外到皮肉筋骨,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

  湿气在内首先会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肾,继而湿气会侵犯心肺,同时,湿气下侵肝,胆,膀胱,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

  湿气在外,溢于肌表,引起头面、四肢或全身种种不适合,引发头脸油腻,全身关节疼痛,长斑长痘。同时内在脏腑受到湿气侵犯,在外部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苦,痰多,咳嗽,困乏无力等等表症。

  这就是为什么湿气会引发全身很多不适的真正原因。湿气停留在哪里,身体就会以某一种症状表现出来,例如湿气在肝胆,就会出现口干口苦,湿气困脾就会出现舌苔黄腻,胃有湿,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胃脘痛等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

  1、看舌头

  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2、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

  3、看体型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4、看平时状态

  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

  中医讲“湿重如裹”,一种被包裹着、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5、看起床状态

  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日常如何保健防湿气侵体

  1、体育锻炼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2、要清淡适量

  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

  3、巧妙对付湿气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疗祛湿气,对体湿,肥胖皮肤暗黄等症状效果好!

  薏米: 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芡实: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有较好疗效。

  赤小豆: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多吃赤小豆能去湿气。

  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之功效。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