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 粽子虽全身是宝但健康食用有讲究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9年06月06日 中健网·医讯 史爱华 朱叶珊
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介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在这几天,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这些端午节的古老习俗不但是文化的积淀,也蕴含着很多养生的奥秘。尤其是吃粽子,从中医角度讲,粽子是药膳的一种。

  中健网讯 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介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在这几天,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这些端午节的古老习俗不但是文化的积淀,也蕴含着很多养生的奥秘。尤其是吃粽子,从中医角度讲,粽子是药膳的一种。

粽子全身都是宝 

  首先包裹粽子的叶子多是竹叶或苇叶。我们北方高温干燥,容易伤及脾胃,所以北方粽子多以芦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平、味甘涩,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通淋之功,可以使人在温度升高之时,能较好的保护脾胃不受伤害,同时还能增进食欲,起到解暑除烦的效果。用芦苇叶包裹粽子,是名副其实的一次性绿色食品包装。一经高温蒸煮,不仅为食物增添一种清香之气,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了。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或黄米。糯米与精白米不同,可以提供较多的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营养丰富,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等作用。黄米则能祛寒、暖脾胃通经络还能利大肠,而且黄米是古代五谷当中的黍,传统中医认为黄米通于心,所以在端午节吃黄米粽子能养心安脾。

  作为辅料的红豆、大枣,也是非常有营养的,红豆能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并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大枣更是药食同源的宝贝,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而肉粽、蛋黄粽、火腿粽,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并增加了铁的含量。

  粽子虽美味,健康食用有讲究,但粽子这种美食佳品,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不宜多吃

  如果饮食不慎,会在端午节罹患上“粽子病”。所谓粽子病一方面是糯米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会增加胃肠负担,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出现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再有就是粽子中含糖量较高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酸中毒等症状,所以粽子一定不要吃得过多过饱

不宜凉吃

  不宜食用凉粽子,也不要食用粽子同时喝冷饮,这是因为糯米中的淀粉支链在加热以后及冷却以后的形态不同,糯米食品冷了以后,淀粉分子会增大,导致难以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

不宜晚吃

  粽子粘度高、缺乏纤维质,不易消化,所以而夜间人体消化功能减退,所以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四种人要尽量少吃粽子

  粽子的制作原料是糯米,蒸或煮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故以下人群最好不食或少食:

心血管病患者

  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老人和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胃病、肠道病患者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

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上升,加重病情。

  朱叶珊建议大家吃粽子要适量,同时可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如冬瓜、竹笋、丝瓜、白萝卜等能帮助消化。也可以在吃完粽子后,尤其是比较油腻的肉粽,慢慢品一杯清茶以降低油腻感,有利于身体健康。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