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概况

中健网 >> 疾病库 >> 骨病 >> 骨质疏松 2006年08月18日 中健网·骨病 佚名

  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学术会议 (ICOBR)是自 2001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以来主办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也是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的一次成功合作。参加会议的专家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授 ,也有近年来研究成果卓著的中青年专家。会议还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 20多位境外的知名专家 ,有4位美国骨矿盐研究学会的前任主席 (ClaudeD .Arnaud 19 81,StephenMKrane 19 82,JohnBilezikian 19 9 5,RobertRecker 2001)及骨科研究学会的前任主席 (DennisR .Carter 19 88)。应邀参会的专家还有中国香港内分泌代谢生殖学会主席龚慧慈教授、香港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基金会主席刘明珠教授

  本次会议收到了国内外来稿 230多篇 ,分别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交流 ,会议内容广泛丰富。下面就其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骨质疏松的遗传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美国克来顿大学Recker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骨质疏松的遗传学研究 :我们身居何处 ?何去何从 ?”提出了目前最大的挑战是 ,对现有的大量遗传统计数据及相关表型进行遴选 ,以鉴别那些真正影响骨量的基因位点。香港中文大学刘明珠教授综述了亚洲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 ,指出骨质疏松和骨折及其相关的医疗费用在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增加。香港地区 1 9 66年至 19 9 5年的 30年间 ,妇女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增加了 3~ 4倍。流行病学专家预测 ,到 2050年 ,全球髋部骨折的病人 50%将发生在亚洲 ,总数将达到 320万。香港大学龚慧慈教授以中国南方母女样本的研究为基础评估了遗传及环境因素对峰值骨量的相对影响 ,认为体重及母亲骨密度是峰值骨量的两个重要预测因素。上海市第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综合报告了近 10年来 ,中国大陆不同的研究机构对近20种与骨质疏松可能相关的侯选基因的多态及其与骨量关系的研究 ,提出中国人群不同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白种人不同 ,并初步综述了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

  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的进展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美国密苏里大学Bonewald教授在对骨细胞的研究中发现 ,CD_(40)配基在维持骨骼的稳定和完整性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推测其可能具有防治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作用。美国宝洁公司Taiwo博士报告 ,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可诱导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 9 )表达增加 ,进而发现FGF - 9具有强大的诱发成骨细胞分化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裴育博士的研究也表明FGF - 9可影响成骨细胞分化中Cbfal的表达。随着对OPG -RANKL-RANK信号途径相互关系的深入了解 ,有关护骨素的研究逐渐从基础走向了临床。美国Amgen公司Li博士综述了最近发现的 3个新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配体和受体家族成员 ,即护骨素 (osteoprotegerin,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 (receptoractivatorofNFκBligand ,RANKL),又名OPG配体 (osteo protegerinlig -and);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 (receptoractivatorofNFκB ,RANK),是细胞外调节骨吸收的关键因子。RANKL和OPG表达的比例决定骨吸收的程度 :过量的RAN KL增加骨吸收而过量的OPG抑制骨吸收。

  该公司Bekker博士则报告了OPG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肿瘤骨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结果。

  骨骼和肌肉强度的测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 ,骨骼和肌肉强度的测量手段逐渐完善。美国犹他大学Jee教授全面介绍了由Frost教授提出的整体骨骼强度的骨骼生理学犹他模式的核心内容──力学稳态假说 ,说明力学稳态决定了负重骨骼的强度。

  德国科隆大学Schoenau教授观察了儿童期肌肉量与骨骼发育的关系 ,认为儿童期的骨强度适应于最大的生理负荷 ,即肌肉力量。美国斯坦福大学Carter教授的研究认为 ,骨的生物学特点的形成与局部压力和应力的作用有关。提出肌力在骨和关节的发育和功能适应方面起重要作用 ,因此 ,运动系统的老化成为衰弱及摔倒的风险。Runge教授采用的机械复制法(LEONARDO系统 )能早期发现神经肌肉功能下降及防治疗改善的客观征象。美国加州大学Jiang博士利用显微CT三维微观成像技术观察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髂骨结构及治疗后的改变 ,表明该技术可作为骨骼强度及结构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肌肉及力学稳态在骨强度维持中的作用认识尚不足 ,建议今后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专家们在会议中强调 ,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始于儿童期 ,重视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钙和规律运动 ,有利于骨骼健康老年人群容易出现钙和维生素D的缺少 ,因此治疗骨质疏松时 ,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提取足量的钙比单独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效果更好 ,补钙是防治本病的基础、辅助的措施。Bilezikian教授介绍了双膦酸盐中有阿伦膦酸钠 10年应用的临床资料 ,发现骨密度增加达 9 . 8%~ 13. 7%,新剂型 70mg每周一次服用与 10mg每日一次服用同样有效而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

  自 2002年WHI研究结果发表以来 ,关于在绝经后妇女中使用雌激素替代防治骨质疏松引发了许多争议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邢淑敏教授报告了中国妇女采用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防治骨质疏松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该研究对 236名健康绝经后妇女进行了为期 1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 ,结合孕马雌激素 (CCE)0. 3mg与 0. 625mg在预防绝经早期骨丢失方面同样有效 ,但阴道出血发生率较低。解放军总医院刘建立教授和北大医院郑淑荣教授分别报告了在中国绝经后妇女中使用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防治骨质疏松的临床验证结果 ,发现雷洛昔芬用药 12个月后 ,椎体和髋部的骨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并观察到雷洛昔芬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国际上雷洛昔芬多种结果评价 (MORE)的研究表明 ,雷洛昔芬治疗 4年 ,新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性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可降低 50%(以往无椎体骨折 )和 38%(有椎体骨折史 ),浸润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降低 72%。

  瑞士Schacht教授介绍了阿法骨化醇对骨强度、肌肉代谢、跌倒和骨折预防的疗效。指出骨强度降低、肌肉功能紊乱和免疫系统有损害的老年人接受阿法骨化醇治疗可缓解骨痛、改善神经肌肉缺陷、降低跌倒和骨折的发生率。上海朱汉民教授也介绍了 1, 25双羟维生素D对肌肉的影响 ,以及减少跌倒和降低骨折发生的研究。降钙素也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抗骨吸收药物之一 ,会议中也得到了交流。美国加州大学Arnaud教授在综合分析了现有的 8项采用甲状旁腺素 (PTH)片段或完整分子的对照临床试验 ,说明了PTH促进骨骼合成代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美国辉瑞公司Li博士报告了前列腺素E_2选择性EP受体激动剂CP - 533536和CP -A在促进骨形成和骨折的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 ,认为选择性EP受体激动剂有可能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新药之一。北京医院黄公怡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祖国传统医学在骨病的认识和处理中具有其独到的特点 ,上海曙光医院石印玉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秦岭博士合作研究了具有肾阳作用的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综合作用 ,并从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等多方位地阐明了此类中药的作用机制 ,说明中药用于防治骨质疏松大有作为。当今国际上不少国家正在对中医中药进行探讨 ,我们有责任在今后加强此类研究。

  研究热点

  成骨细胞分化的调控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对重要的分化调节因子──BMP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确定 ,为开发促进骨形成和骨修复作用的药物奠定了基础。Smads是一类功能和结构相关的分子 ,Smad1C是Smad1从羧基端MH1到联接段的部分 (145- 278氨基酸 )。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Cao认为 ,核序列异位表达的Smad1C可以模拟Smad1激活osteoponin基因的表达。可以在不需要BMP信号的情况下发挥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采用转基因研究表明 ,表达Smad1C小鼠的骨密度比非转基因或单转基因小鼠升高 ,说明Smad1C在体内能模拟BMPs对骨形态发生的作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Chen报告了BMP信号传输过程中Smad1和Cbfa1的相互作用 ,两者的调节是通过遍在蛋白 -蛋白酶体 (protea-some)途径。以上对BMP信号转导分子的认识均可能成为潜在的骨合成药物目标。

  会议期间还有不少诊断技术的应用经验、中国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佝偻病 /软骨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代谢性骨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的交流。

  总之 ,本次会议学术水平高、内容丰富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和交流的绝好机会 ,我们相信 ,本次会议将对我国的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