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抓住契机,牢固树立现代中医教育观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8年04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傅文第
中医教育观就是人们对中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中医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中医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应该坚持中医思维,紧紧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与魂,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主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树立现代中医教育观,办好中医教育。

  •中医院教育要加深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认识和体会,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以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主线,加强中医自信,提升中医话语权。

  •中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进程、规律和脉搏,抓住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契机,把握中医教育的文化源流和中医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的时代特征,调整中医教育的课程结构和知识架构,师古与创新相结合,发展与融合相统一。

  中健网讯 中医教育观就是人们对中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中医教育要素及其属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中医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应该坚持中医思维,紧紧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与魂,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主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树立现代中医教育观,办好中医教育。

  找准定位 提升中医话语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来临,人类日益面临健康危机的挑战。目前,“疾病医学”在向“健康医学”转变,“局部医学”在向“整体医学”靠拢。当前,“健康医学”的新理念成为共识。中医药在与疾病作斗争,提高生活质量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等原创思维蕴含着系统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国际前沿的科学思想,在“治未病”等许多方面走在西方医学前面。

  我们要科学审视中医在当代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崇洋媚外,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发展中医理论与实践技术服务。中医理论发展要与现代科学成果紧密结合,实践要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重视中医器械研究和开发推广,实现中医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革命带来了人们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中医院校教育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加深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认识和体会,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学,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以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主线,渗透、补充现代医学和其他替代医学的优秀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皆为我用,加强中医自信,提升中医话语权。

  遵循规律 调整中医教育架构

  教育是传授和内化的过程。传授是基础,体现教育目标、内容和教育者的主观意志;内化是根本,凸显被教育者能动性,内化于心,昭示行动自觉。医学的本质要求其发展与创新必须与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和认识自然、社会及自身能力相适应,必须与人类的文明成果应用水平相一致,同时还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

  中医不仅是医术,同时也是哲学、道德和艺术的集合体,是复杂科学的典型代表。要转变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潮流的思想和观念,用现代思想和科技成果武装和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技术,这将应成为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新常态。中医教育工作者要勇立潮头,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进程、规律和脉搏,采纳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充分理解和认识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抓住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契机,主动调整中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策略,把握中医教育的文化源流和中医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的时代特征,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调整中医教育的课程结构和知识架构,师古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扬弃相一致,发展与融合相统一。

  中医药学历经千载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中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医学体系。要学好中医就要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悟妙道。读经典就是要体会中医的理论、思想和诊疗实践精华,体会文化中医、医学中医、养生中医和智慧中医的核心思想和元认知,体会传统中医的原汁原味。

  我们生活在西方自然科学思想为主流的现代社会,远离了中医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认知氛围。继承与发展是社会永恒主题,也是中医传承与创新的生命。中医教育工作者要有战略眼光,要学会登高望远,既回望过去,更关注当下,还要展望未来。从中医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到,古老而神奇的中医从来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从来没有拒绝先进文明的浸染和交融。中医在中华文化的引领下,以包容天下的胸怀,兼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形成了今天浩繁而博大的医学思想和诊疗技术,当下中医传人更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先民这一优良传统,积极吸收自然、社会和人文等一切文明成果,发展中医药学,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技术成就,努力使中医插上现代科学翅膀,主动开展传统医学的经验知识与现代生物医学交叉研究,使中医药学创新性发展,培养中医人的天下情怀和仁心仁术理想,解决群众疾病痛苦,满足人民健康养生的需要。

  改革创新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实现振兴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目标,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我们认为,确定发展方向和寻找最佳路径是关键。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医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明确中医为本的主题主线,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借鉴吸收现代医学理论,发展中医;二是要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成果为中医推陈出新所用,特别是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丰富中医现代诊疗技术,使古老中医与时俱进;三是要探索改变现有中西医课程基本均分的模块化课程模式,凸显中医教育的主线,加大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强调人文特色,以文化自觉,引领中医自信;四是在把握中医特色前提下,引进大数据思想和数字信息技术,创建智慧校园,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学数据库云平台,开展慕课教学、PBL教学和翻转课堂等积极尝试,开展研讨学习、问题学习和实践学习,创新中医课堂教学新模式;五是运用跨界思维,让中医学生在体验中医奥妙的同时也看到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距,从而更理性看待中西方医学的不足与各自优势,建立现代医学观,明确中医发展之路。

  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教师队伍建设历来是教育诸多环节中的关键一环。随着现代医学占据生命与健康科学的绝对主流地位,在中西医之争和中医是否科学等问题上,中医渐处不利地位,出现“西医化”“边缘化”和“文化化”等趋势。中医的摇摆与没落必然反映到中医教育领域和中医人才培养上。因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永远是教育要回答和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医教育的一大困惑就是如何处理师承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班级授课制在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基础医学知识传播上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但古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和古代朴素哲学基础上的,与现代科学体系有路径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师承完美体现了中医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性,是跟师、学经典、悟妙道的最佳形式。因此,现代中医教育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坚持以中医为本,师承为先,坚持科学与中医思想紧密结合,保持传统教育的精华,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专业理论精通、传统文化广博、医技精湛和师德高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优化环境 文化熏陶应从小抓起

  中医教育如何改革,中医院校如何保持中医传统,是摆在每个中医人面前的严肃课题。中医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体现古老医学的医疗特质,体现医学属性,另一方面,中医药学又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原创文明,是精神脊梁和政治诉求的文化实现。中医学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与现代科技支撑,同时更需要体制保障和法律规制。因此,推进中医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形成全社会尊重、爱护、传承中医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可喜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扶持、促进和规范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使中医人才培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另外,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教育,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早已成为中医界和中医教育者的共识。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和知识积累,用既有的科学思维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中医学,势必出现中医教育与中医传承脱节、倒错和困惑等问题。因此,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必须以建立牢固而稳定的中医思维为前提,而具有鲜明中华文化属性的中医思维必须从小训练才能打牢基础,运用自如。中医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医“童子功”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必须从儿时诵读“经典”起步,培养思维、态度和心性,只有基础教育打下了良好的认识和初步学习的兴趣基础,到了大学才能目标坚定、思维连贯、认知一致、理通意达、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从小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医药进校园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等“三因制宜”,要积极探索在中小学渗透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和专门开展中医经典诵读的少年班等新业态尝试,中医文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传播中华文明核心理念,透视中华文化基因,传播中医药原生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爱中医、信中医、学中医和用中医理念,打通中医人才培养的文化通道,通过优质的中医渗透教育,培养优秀的中医传承接班人。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