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蒸下煮”小暑节熔炼心静自凉养生高境界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7年07月06日 中健网·医讯 王群海
“暑,热也。”《说文》如是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注小暑:“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就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来说,两者好像一对同胞姐妹,小暑唱罢大暑登场,小暑温暾大暑酷热。如果说大暑是热的极致,那么小暑则是大暑的预热。反倒是这种温暾,让人闷在一个难以出脱、难见极致的阶段。倘若能忍受小暑的煎熬,大暑的极限就能突破,才能安然度夏。

  中健网讯 “暑,热也。”《说文》如是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注小暑:“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就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来说,两者好像一对同胞姐妹,小暑唱罢大暑登场,小暑温暾大暑酷热。如果说大暑是热的极致,那么小暑则是大暑的预热。反倒是这种温暾,让人闷在一个难以出脱、难见极致的阶段。倘若能忍受小暑的煎熬,大暑的极限就能突破,才能安然度夏。

  “六月的天像小娃儿的脸说变就变”。在农村预防中暑的绝招,就是盛一碗浆水,烧一锅灰豆汤而已。然五行之中,脾代表土指长夏,也是脾土最活跃的旺盛季节。换句话说土地是宝,不对它好一点,它就不会对人们好,这是物质的良循环反映。

  的确,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周国平曾写道:“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现在想来,离开土地太久了,我们的心静不下来。我们躲得了节气中的小暑大暑,譬如旅游避暑胜地、空调等能让身体得到暂时的凉快,但却祛除不了心中的暑热。

  因此,《黄帝内经》教我们小暑“除烦热”,不是简单的养生,“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须在“天地气交”“春夏养阳”之间顺利完成。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中说:“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可见,心静是一种超然境界,也是一种优良锻炼习惯,这需要长久的精神修为才能得到效果。

  《说文解字》将暑解释为热,七月初的小暑节气,表示炎热的天气正式粉墨登场了。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这时的物候,首先就是“温风至”,可见此时,暑热天气已让人很不舒服。或许,再过五天左右,已正式进入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热的酷夏了。

  翻开发黄的古卷,在《淳化阁帖》卷八中,有王羲之《大热帖》:

  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此帖简短,意思也比较直白:天气就这样热起来了,您可以晚些做这件事(是服药、拜会朋友还是做其他什么事情,不可确知)。这样的天气太让人难受了,以至于没有力气再详尽写些什么。

  有江南生活经历的人深有感触,每年七月初,梅雨季节结束,一出太阳,天气马上炎热难耐,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一段“苦”日子。“书圣”王羲之生活在江南地区,所以帖中“便大热”三字,与这样的天气特点相呼相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就是说小暑尚未“大热”,但帖中说“晚可耳”,可见晚上还能稍凉快些,便于行动,故将此帖选作小暑节气的代表。

  在这样炎热的一天里,王羲之没有心思在信中多写点什么,不过运笔落墨,依旧精严微妙。许多年后,这张保存下来的小纸片,被摹写镌刻在木板上,又拓印装裱成册,人们珍若拱璧,悉心临写——此间又经过了多少个“甚患此热”的夏日呢?

  小暑虽说不是节日,却在中华优秀文化的长河里,有着比节日更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特别是古代文人以诗言志,或咏叹,或纪念,或寄情。无论是独孤及的“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还是张说的“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这些诗文都不是教我们消极避暑,而是教给我们人生的养生智慧。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