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以形而上学助力中医“治未病”捷足先登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7年02月14日 中健网·医讯 王群海
防病养生是大健康的新命题,要广开思路,放大眼界,以形而上学的博大胸怀去审视、去思维,大胆开拓,来壮大促进中医“治未病”的捷足先登。

  中健网讯 防病养生是大健康的新命题,要广开思路,放大眼界,以形而上学的博大胸怀去审视、去思维,大胆开拓,来壮大促进中医“治未病”的捷足先登。

  由此联想到,徐复观著《中国人论史·先秦篇》一书中,有《阴阳观念的介入——<易传>中的性命思想》一章,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中者谓之心,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道”与“心”关系上,认为:“道就存在于心中,是与心合为一体的”他说,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性格;要求人去体“道”。庄子即把老子之形而上的道,落实在人的心上。认为虚、静、明之心就是道。故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使心之虚、静、明的本性呈现出来;由于“道”与“心”是合一的,也就是“心即理”,“心”成了人生价值根源。在“器”与“心”的关系上,徐复观认为由“心”的生命活动开辟出来的世界,不是一个器物世界,它包括了道德、艺术、认识等内容;因为“心”才是人生价值的根源,对于这种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内容来说“心”才是主体。只有当“人的价值主体呈现时,才能使客观事物,站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得到真正的价值。”总之,讲“道”“器”“心”的辩证论理,说到底,其最终修为成形而上学的中心目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去利存性,悟道修真”的养生原则,巩固上升了“医道同源,医哲脉同”的大理念。

  形而上学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有着独特的思维性、逻辑性,千百年来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之中,是伟大精神的礼赞,能穿越时代而仍然有着滋润心灵,启迪人生力量源泉的“催化剂”。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要汲取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文化滋养,不断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助推中医“治未病”向深度、高度稳步迈进,更上一层楼。

  瞄准形而上学的真知灼理与人体“三焦”的不谋而合: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很形象的比喻了“治未病”的内涵,单说这个“沤”字,是形容中焦消化饮食的健康情况;指脾胃的消化传输作用;中焦胃主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输布以化生营气。这个作用好像沤渍食物使之变化一样,从而将“治未病”时的情景淋漓展现,跃然纸上。

  治未病是中医大健康的主题精髓理念,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中生动鲜明的指出了“治未病”的重大思想意义,即未病防先,防病于未然。

  打开《金匮要略》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工治未病”几个字,为什么会放在眉眼位置,引人注目,惹人入胜呢?其中道理,在于重点凸显“治未病”的深刻寓意,治未病是有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一连串养生方法的具体呈现。

  还以“三焦”的中焦为例,对脾胃——后天之本详加阐明。脾胃为营气卫血的生化之源,防病治病必重脾胃,那是因为,在药物进入人体后,需经脾胃的受纳、腐熟和传输,才能起到达病抗邪的作用,故胃气强则病不传内。如《伤寒论》说:“太阳病,头疼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自愈。”《灵枢·九针》也有“阳明多血多气”,需及时“刺阳明,出血气”的说法,也是印证刺足阳明经穴可以强壮三焦之气,阳明经气血充盈,正固邪祛,使病邪不再继续传内发展,病情向愈好方面康复。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在这里是针对既病防变而言的。此引用绝非偶然,是在强调养好脾胃的重要性,如果脾胃功能健旺,就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故才会“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养生观念。所以,“肝病实脾”有独到的见解和明智的内涵。

  因此,张仲景慎防病重脾胃的治疗思想理论,大都源于《黄帝内经》:“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念。不仅如此,张仲景的注重脾胃之本思想,时时处处体现在六经辨证、治未病、遣方用药、饮食调养、预后养护等方方面面上,对于后人启示有“轻车熟路”的运用之妙。

  以形而上学的思想伦理助推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开辟了一条“花开别样红”的捷径,应站在高瞻远瞩的意义上与时俱进,同频共振,煎熬出滚烫的热度,给中医插上一双金色的翅膀,振翅飞翔。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