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期]别把小儿抽动症误当“做鬼脸”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5年08月29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王艳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抽动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曾经多被忽视的抽动症患儿更多地被发现,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了解并认识到抽动症。但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在我国每年仍有37%以上的抽动症患儿没有得到及时和正确治疗。这其中,家长的忽视占到一半以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还是家长对抽动症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不够重视。

  小儿抽动症介绍

  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痉挛综合征、抽动综合征、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小儿抽动症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特征是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以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多,呈间断性,少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简单的发声抽动。

  随病程进展,抽动的部位增多,逐渐累及到肩部、颈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表现形式也由简单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度也增加。其中约30%出现秽语症或猥亵行为。

  多数患者每天都有抽动发生,少数患者的抽动呈间断性,但发作间隙期不会超过2月。病程持续迁延,超过一年以上,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1.急性单纯性或一过性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

  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最多见的是眨眼。

  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2.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

  15岁以前发病者多,成人少见。表现为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

  3.亚急性或持续性的单纯或多发性抽动

  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青春期自然消失。多发性抽动有发声者,至青春期症状是否消失不一定。

  抽动症对小孩的危害有哪些?

  身体方面

  小孩抽动症状频发,导致躯体疲倦不适,甚至导致创伤。如频繁眨眼可致眼睑充血红肿;频繁点头摇头导致颈部肌肉僵硬不适;肢体大幅抽动可导致磕伤、碰伤等;有的伴有头疼、腹痛、小便不禁、遗精等;有的伴有自残行为。所以,抽动症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危害。

  心理方面

  抽动症不是精神病,但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小孩患了抽动症,怪异的动症易引起他人的嘲笑,导致孩子自卑、暴躁、不合群、敌对情绪,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抽动症会给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危害。

  学习方面

  小孩患了抽动症,由于频繁的抽动、身体的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生活方面

  抽动症状严重的孩子会影响日常生活,如手抖不能拿稳东西,喉咙异常出声阻碍进食饮水等。

  如何预防小儿抽动症

  1. 增强优生优育意识,孕妇怀孕期间避免情绪过度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患病后禁忌滥服药,杜绝近亲结婚,生产时防止产伤。

  2. 防止孩子头部出现外伤、药物中毒,对治疗脑炎脑膜炎脑病积极进行防治。

  3. 饮食要注意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可多吃有益于健脑的食品及维生素类食物,尽量不要吃含铅、色素、防腐剂过多的食物、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4. 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上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

  5. 注意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棍棒教育方法或过度溺爱、保护,都会让孩子的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容易使其任性妄为、脾气大、注意力差的不良习惯,最终引发小儿抽动症。

  6、每天把孩子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

  温馨提醒:患儿家长应积极配合专家,不可对孩子打骂;不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患儿身上,尤其是不要在患儿抽动的时候注视患儿,这样会对患儿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不利于患儿康复。

  另外,若长时间不见好转,应及时治疗,还孩子身心健康。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