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期]嚼碎喂食 宝宝易感染病菌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5年07月15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王艳
一些不科学的育儿观念至今犹存,最不可取莫过于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宝宝。近日,一位18岁小伙在体检时被查出胃部有幽门螺杆菌。究其原因竟和他小时候常被大人嚼食喂养有关。对于此事,有关专家表示:家长把食物嚼碎了给孩子吃,或者吹凉、尝尝再给孩子吃,都不可取,会造成病菌传播!夏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幽门螺杆菌就是其中一种,可以说幽门螺杆菌是夏季胃肠健康的“杀手菌”,需警惕。

  嚼碎喂食不可取 应摒弃陋习

  出于疼爱,很多家长都喜欢嚼碎了食物再喂给孩子,帮助孩子消化。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反而可能害了孩子。另外,大人和小孩同用一双筷子也是不可取的。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共餐方式,比如使用筷子在一个大盘里吃菜的习俗就容易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的交叉感染。所以,建议,喂养孩子一定要给孩子单独配备餐具,一家人吃饭最好配备公筷、公勺。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习惯,少给孩子吃冷饮、辛辣的食物。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明症状的哭闹、呕吐,或肚子痛,要当心肠胃疾病的可能,尽快到医院检查。

  何为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它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

  幽门螺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而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90%。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口-口、粪-口、污染水源都是传染途径。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H.pylori有“家庭聚集现象”。

  》父母或祖父母对婴幼儿的口-口喂食导致H.pylori垂直传播。

  》母子、同胞之间,家庭内人与人之间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典型症状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

  4.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有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可引发哪些疾病?

  1.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可检出幽门螺杆菌。

  2.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尤其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其检出率高达80%-95%。

  3、胃部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启动一系列致病事件导致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和最终胃癌的发生。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肠外表现: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率可高达55%,经抗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

  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幽门螺杆菌是经口腔进入人体的,因为这种细菌常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牙垢与唾液中。因此,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就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病与胃癌的重要措施。

  2、科学家在一些拉美国家的饮水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研究还发现这些细菌可在河水中存活3年。专家也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因此,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牛奶则要在消毒后再饮用。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经常使用的餐具、牙具也一定要严格的消毒。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