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期]登革热,十一出游需注意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4年09月29日 中健网·专题部
2014年6月份,我国广东地区爆发登革热疫情,截止9月26日零时,广东全省共报告9161例登革热病例,并已有几例死亡病例,且近期以每日近千例的速度在增加。目前,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等市为登革热疫情高风险地区,广州本地感染登革热的病例数以“爆发”式增长,疫情严重情况是近二十年来最高峰,十一假期临近,因广大民众的出行需求,登革热疫情面临更大范围扩散的可能。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虽然本次登革热集中在南方地区爆发,但并不代表北方就是疫情安全岛,假如登革热病毒携带者北上逗留,也可能会因为蚊虫叮咬而感染给当地人。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面对登革热我们应该做什么?
  蚊虫叮咬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途径,因此对付登革热的最主要途径在于灭蚊。
  ●积水以及容器是蚊子最容易栖息繁殖的地方,所以为容器加盖并且及时处理积水废水,保持清洁很重要;
  ●人多注意卫生,勤洗手,多开窗通风,平时多加锻炼,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外出最好穿长衣长裤,适当使用驱蚊剂类产品,防治蚊虫叮咬;
  ●尽量避免到蚊虫密度高的地区活动,以及减少到人流聚集的地方,尽量不去登革热疫情高发地区;
  ●一旦个人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等类似登革热临床症状,应立即就医。
  十一黄金周临近,很多朋友准备在黄金周内出游,建议尽量选择蚊虫较少地区出游,最大程度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