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期]春捂有道理,科学益健康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4年03月10日 中健网·专题部 刘颖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 “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人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春捂该怎么捂,不同的人群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春捂的益处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要捂哪几个部位
  1.头部。因为头是诸阳之首,头部皮肤较其他部位的皮肤厚而致密,头部的血管及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头发;而头部常常外露,毛孔也较大,最容易散失热量。
  2、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关键部位就是手腕的保暖。
  3、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4、小腿。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
  春捂如何捂
  1.上薄下厚。“上薄下厚”是春捂最佳的穿衣原则。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2.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3.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4.早晚要捂,中午可减衣,但要区分室内室外。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一定要适当“捂”一会。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较高,在室外便可适当减衣。
  5.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幼儿切莫捂过头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当气温升高天气明显有些热了,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多,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春季,给宝宝穿衣应该以进行一般活动不出汗为标准。妈妈最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少穿衣的训练,这样可以增强宝宝对外界气流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肌体免疫力。一般来说,宝宝比成人穿一件衣为宜,也可以通过摸宝宝的小手心,如果是温热的,证明宝宝够暖和。
  爱美女更要捂
  肩周炎、膝骨关节病是女性高发的疾病,分析原因与穿着也有很大关系。很多爱美的女性在气温回暖之后,早早地脱下棉衣。这些行为为此后肩周炎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年轻时不注意保暖,空调房间穿超短裙、无袖的衣服,肩关节、膝关节不能有效保暖,年龄大了之后就会出现骨关节病。
  女属阴,男属阳,一般在50岁以前,男性相对怕热,女性相对怕冷。女性受寒后极易出现肾阳不足,使得阴寒内盛、肾阳虚寒,出现“宫寒”。如果生活中再不注意局部保暖,子宫更是雪上加霜,严重者可导致排卵异常、受孕困难,甚至不孕不育等。
  因此当下时节,女性朋友要有意识地滋阴保暖。首先,让身体“动”起来。很多女性不爱运动,事实上“动则生阳”,对体质偏寒的人来说,运动是升发阳气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快步走就是不错的选择。走路的同时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有助于疏通经脉、活络气血。通过补气来暖身。女性可适当吃一些温热暖身、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核桃、枣、花生、红糖、阿胶等,帮助蓄积体内热能,防止宫寒。另外可适当补肾阳。肾阳充足,子宫就有了“护宫使者”,平时可以补充一些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滋阴补肾。当然,无节制地盲目减肥、衣着单薄、爱吃寒凉生冷食物等不良习惯更是“阳气杀手”,要尽早杜绝。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