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期]冬季怕冷,驱寒保暖方法多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11月22日 中健网·专题部 李余
寒冬来临,又到了怕冷的人最不愿意过的季节。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中,有的人衣着单薄,却精神抖擞;也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特别怕冷,全身捂得严严实实,却还手脚冰凉。这是为什么呢?中医学认为,“阳虚则外寒”。也就是说,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所以,在严寒的冬季,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些驱寒取暖的方法,祛除寒气,过一个暖暖的寒冬。

  

    寒气是健康的阴邪杀手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寒气引起的。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之源;同样,人体离不开阳气的温煦,人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一旦寒气损伤了阳气,就会造成温煦的“柴草”和生理活动的“动力”不足。温煦不够,人就会感到怕冷,手脚不能温暖,不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因而怕风怕冷,风一吹就打喷嚏,打寒战;动力不足,各种代谢机能就有所减退,表现出低血压、甲减、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症状。总之,所有伴有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症状的疾病,都可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比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于寒气有关。
  寒气还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也多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体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外表的筋脉收缩,表现为大小腿转筋、静脉曲张,冠状动脉收缩,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小的血管更易收缩,即所谓络脉绌急,可引起冠脉综合征或者中风
  分析一下现代人们的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许多疾病,什么慢支、肺气肿过敏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等,大多数都与寒气有关。
  三种体质人群最怕冷
  据专家介绍,有三种体质的人最怕冷:阳虚、痰湿、肝气郁结。
  阳虚体质的人,脏器功能弱,胃口不好,面色苍白,身体消瘦,容易感觉乏力。因为生命活动全靠阳气,阳气不足就不能将能量和温暖供达全身,所以身体特别容易怕冷。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如果肾气充盈,不仅皮肤润泽,手脚温暖,连情绪也会格外愉快。阳虚体质的人适合吃温阳的食物,以增加体内能量。
  痰湿体质的人,体内痰湿多,经络堵塞,微循环不通畅,常常会感觉手脚冷。一般来说,痰湿体质的人会比较胖,手心容易出汗,平时饮食要减少高蛋白摄入。
  肝气郁结体质的人,肝气不舒、气机不调,使得阳气无法布达全身,因而怕冷畏寒。这一类体质的人,情绪通常表现为易紧张、焦虑,其中女性特别多,有的还会痛经。这一类体质的人可以先服用逍遥丸来疏肝理气。
  薏米红豆汤可清除体内寒气
  人体内有寒湿时,专家推荐两种"药",这两种药既能祛除体内湿邪,还能当水喝、当饭吃。这两种"药",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红小豆),一起熬汤喝,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红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黑豆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八招改善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是由各种原因共同决定的,以下八招可以教你和寒性体质说拜拜。
  1、腹部热敷。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来说,腹部最容易寒气上扬,影响全身,因此平时坚持拿热敷包敷在腹部部位,冬季出行可以在腹部敷上暖宝宝。如果下半身血液循环不足,可以坚持泡澡。如果条件不足则可以以下半身坐浴实现。洗澡水中放入少许精油,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2、经常敲胆经。不少人上半身体热,下半身体寒,这其实跟下半身血液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敲胆经的方式使得下半身血液循环畅通。平躺在床上,收缩腿部肌肉,在大腿外侧的凹陷处,进行推拉式按压,需要按压到有酸痛感即可。
  3、热水泡脚。每天晚上9点,是泡脚的最佳时机,此时人体开始进入每天的排毒期。泡脚能够加快血液循环,有效排出毒素,体寒的人最好在泡脚热水中加入少许艾叶或者姜片,更能散去寒气,记得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即可。
  4、小型有氧运动。不少人体寒事实上是由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因此在家做一些小型的有氧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瑜伽、普拉提甚至近期流行的PIU健身操占用面积小,很适合在家进行。
  5、足部按摩。寒从足生,做好足部按摩能够有效加快血液循环,而足部穴位则对应不少器官,按压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可在泡脚之后,对足部进行点压式按摩。
  6、吃温热属性食物。尽量不吃寒性食物,多吃吃温热食物可以促进肌体血液循环,到了冬季,更需要温补,但是切忌摄入热性食物,出现寒性燥热更难调理。
  7、多吃含维生素食物。手脚冰冷与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有密切联系。而补充维生素E,有助扩张末梢血管,让末梢血液流通顺畅,记得要一直坚持哦。维生素E广泛分布于动植物油脂、蛋黄、牛奶、水果、莴苣叶等食品中,在麦胚油、玉米油、花生油、棉子油中含量更丰富。
  8、多喝温补茶。体寒的人平时最好多喝些具有温补效果的茶水,这有助于改善体质。
  适宜畏寒的人吃的回暖食物
  现代研究表明,所谓阳虚体质主要与缺铁、低血压、身体消瘦、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有关。如何改变阳虚体质,消除怕冷的感觉呢?首先应重视饮食品种的调整,在饮食上选用一些补气助阳的食物,同时适当增加具有益气、养血、活血的食物摄入,可使代谢加快,分泌功能增强,能有效地改善畏寒现象。
  肉类:
  代表食物:狗肉、羊肉、牛肉、獐肉、公鸡肉、鸭肉、鹌鹑肉、鲫鱼肉、章鱼肉、草鱼肉的御寒效果为最佳。
  调养原理:它们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产热量多,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之功效。
  根茎类:
  代表食物:胡萝卜、山芋、青菜、大白菜、藕、菜花、大葱、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调养原理:据研究,女性尤其是老年人怕冷与机体内无机盐缺乏有关。可将它们与肉类御寒食物掺杂食用。
  含铁食物:
  代表食物:动物血、蛋黄、驴肉、猪肝、牛肾、羊舌、黄豆、芝麻、腐竹、黑木耳等。
  调养原理:缺铁性贫血的女性容易怕冷,因此应多食一些含铁的食物。
  含碘食物:
  代表食物:海带、紫菜、贝壳类、牡蛎、沙丁鱼、菠菜、鱼虾等食物含碘丰富,不妨选择食用。
  调养原理:人体的甲状腺可分泌一种叫甲状腺素的激素,具有产热效应,而甲状腺素由碘和酪氨酸组成。酪氨酸可由体内“生产”,碘却得靠外界补充。
  含维生素食物:
  代表食物: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耐寒能力;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寒冷的适应能力。
  调养原理:低温会加速体内维生素的代谢,饮食中应及时补充。因此,冬季应适当增加动物肝脏、南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的摄入量。
  含钙食物:
  代表食物: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调养原理:医学研究表明,怕冷与饮食中矿物质缺乏有关,尤其是缺钙,会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
  含蛋氨酸食物:
  代表食物: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包括芝麻、葵花子、叶类蔬菜等。
  调养原理:低温使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加,脂肪代谢加快。肌酸的合成及脂肪的代谢都需要甲基,这些甲基可由蛋氨酸来提供。
  防寒重点护住身体7个部位
  冬季除了进补外,还要做好防寒工作,尤其是要注意身体7个敏感部位的防寒工作,千万别让它们受冻了。
  1、头部。由于冬季天气多伴有风,且常常寒流侵袭,如果只注意身上穿得暖和,而不注意外出时戴帽子,不仅热能会从头部散发,而且又因屋内温度高于户外,还很容易受寒感冒。因此,外出应戴帽子,尤其晨练者更不能麻痹。
  2、鼻子。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老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3、脖子。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条得体的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
  4、背部。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加重。因此,老年人冬季最好增添一件背心。以棉或丝绵为宜,保温隔寒性能好。夜间起床时应披衣防感冒。
  5、腰部。腰是躯干承受重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部位,患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的人,受凉后会使病情加重,要注意防风寒避潮湿。气温转凉,昼夜温差大,要及时增添衣服,睡眠时注意腰部的保暖,劳动后出汗擦干身体时应避免受风,保护好腰。
  6、腿部。膝关节是“皮包骨”,缺少肌肉和脂肪的保护,得不到充足的热量供应,温度比其他部位低,气候变冷膝盖先知。关节既怕风又怕冷,着凉易引起腿痛、麻木及关节炎的发生。
  7、脚。脚的防寒应常做足浴。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疗专家介绍,足浴要注意三点。
  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足部皮肤皲裂者及足部外伤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保暖用品取暖注意事项
  寒冬的逼近让气温越来越低,各种保暖用品也大受青睐,穿一件保暖内衣或抱着暖宝宝,都让人倍感温暖。但这些保暖品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特别注意。
  1、保暖内衣
  各式的保暖内衣是不少人在寒冷冬季的首选,穿上之后无需穿着太多的衣物,特别是注重个人外形的女性所钟爱的。但是保暖内衣塑料膜和保暖纤维摩擦容易积聚静电,静电在人体周围会产生大量的阳离子,导致皮肤的水分减少,继而就引发出皮屑增多的问题。尤其是本身肌肤状况较干、排汗较少的人,穿着保暖内衣之后肌肤越干,皮肤瘙痒的问题更加严重。
  使用注意:冬季穿着保暖内衣应该要注意如果保暖内衣有褪色的情况的话,可能会导致对皮肤产生化学的刺激,诱发皮炎问题,褪色的保暖内衣要停止穿着。新购入的保暖内衣穿着之前应该要清洗一次,洗去服装加工过程中的一些不洁成分。保暖内衣材质上尽量要选择天然材质,例如棉、毛等,某些再生纤维莫代尔等也是较好的选择。最后睡觉的时候不宜穿着保暖内衣。
  2、暖宝宝
  在寒冷的冬季,暖宝宝非常受女性朋友的欢迎,薄薄的一块贴在衣服上就可以产生热量。暖宝宝里面含有铁粉、木粉、活性炭、食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就可以发生放热反应。可以说暖宝宝为不少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因为不当使用暖宝宝而导致皮肤灼伤的新闻并不少见。
  使用注意:使用暖宝宝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直接到皮肤上,最好的使用方法是将其贴在贴身衣物的外面,保证热量不会灼伤肌肤。另外,睡觉的时候不宜使用暖宝宝,避免因为过度的压迫导致烫伤。最后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者、皮肤热敏感度低者都应该慎用。
  3、电热毯
  寒冷冬季太冷容易影响睡眠的质量,不少的人都会选择使用电热毯。但是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会导致皮肤失水过多,加重肌肤干燥的问题,热原子也容易给皮肤带来刺激,导致皮肤过敏、瘙痒、皮疹等问题出现。
  使用注意:冬季使用电热毯应该注意通电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是睡觉之前通电加热,上床睡觉的时候就要关掉电源,不宜通宵的使用。经常使用电热毯的人要注意多喝水,及时的补充身体的水分,有过敏反应的人不宜使用电热毯。另外使用电热毯的时候不宜直接和人体接触,应该在上面铺上一层毛毯或者被单。
  4、吹风取暖器
  南方地区冬季一般都是又冷又湿,同时也缺乏集中供暖设备,所以一般家庭都会购买取暖器。普通家庭大多选择吹风取暖器,将室内环境都烤得暖烘烘的,人体自然也会感觉到非常的舒适。
  使用注意:首先取暖器至少要距离人体一米的距离,否则长时间的烘烤有可能导致低温烫伤。使用取暖器之后,室内的环境会变得比较干燥,容易让人呼吸不畅通,所以最好在室内养一些水栽植物或者放一两盘水,加大空气中的湿度。
  5、浴霸
  温度太低的时候,洗澡也是一件靠毅力来完成的事情。浴霸的出现就帮助很多人解决了这个问题。
  使用注意:首先,浴霸的电源配线一定要防水,所有的电源配线都要走塑料暗管镶嵌在墙体内,绝对不允许有明线。另外,浴霸的安装应该是在浴缸或者淋浴位置的上方,红外线辐射灯升温快,距离太近容易灼伤人体。使用完毕之后不要马上关掉浴霸,要等浴室内的潮气排掉之后才能关机,保持浴室的通风清洁和干燥可以延长浴霸的使用寿命。
  寒冬防寒取暖误区
  天儿冷了,人们各有自己的方式防寒保暖:吃火锅驱寒、空调暖气开高温、蒙着被子睡觉保暖、穿厚厚的衣服来防寒、喝烈酒来驱寒、烤火……专家提醒:这几类驱寒方式千万别学,取暖不成身体反遭殃。
  误区一:衣服穿厚才保暖
  寒冷的天气,有的人为了保温防寒,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
  其实,这是片面的。因为衣服本身不产热,只起到隔离的作用,使得衣服与肌体、衣服与衣服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使人体的热量得以保存,从而感觉到温暖。
  二是冬季最宜吃火锅如穿衣过多过厚,则由于热量大,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流增多,从而增加了散热。这样,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误区二:常吃火锅保暖
  千家万户、男女老幼,冬令时节都喜欢吃火锅。然而,火锅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宜。
  冬季气候干燥,火锅调料又偏于温热,如畏寒明显尤其是四肢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细属中医阳虚者,吃火锅较宜。
  如有口干舌燥、自汗盗汗、动辄气促、午后升火、手足心易热、舌质红或偏红、大便干结等属中医气阴两虚者,应少食或不食火锅。高血压、胃病患者不宜食辣。
  误区三:空调温高好舒服
  冬令时节寒风刺骨,为了在室内享受温暖,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将空调的温度调至27℃或以上,使得室内温度如同春夏之交,的确使人感觉十分舒适。
  但长期在空调环境中的人易患空调综合征。具体表现为鼻塞、咽喉干燥、口干、头疼、免疫功能下降等。
  室内外温差太大,极易患感冒;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容易发生心肌梗塞、中风、面神经瘫痪,甚至死亡。
  误区四:常戴口罩
  在寒冷天里,很多人习惯戴口罩。其实,鼻黏膜里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组织,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对吸入的冷空气有加温作用。
  鼻腔管道十分曲折,能对冷空气进行加热,经过鼻子吸进的冷空气进入肺部之后,一般已接近体温。戴口罩防寒,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都得不到锻炼,抗病能力会下降,反而容易感冒或者得鼻炎。
  误区五:蒙头睡觉
  有些人习惯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感觉上暂时可能会暖和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所以蒙头大睡后,你经常会感到昏昏沉沉的,全身疲乏无力。
  误区六:热水洗脸
  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
  误区七:饮酒御寒
  饮酒后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酒劲过后,因大量热能散出体外,反而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
  误区八:手脚冰冻用火烤
  冬天手脚长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此时,如果马上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好增强,局部好瘀血。
  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组织坏死。所以,冰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