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期]雾霾致口罩热销“N95”最给力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10月15日 中健网·专题部 刘光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轻点鼠标,信息即可通过网络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虽然方便获取,但也让我们饱受虚假信息之苦。各种伪科学、假科学充斥网络,时时考量公众的认知。进入十月份以来,雾霾天又开始多起来,口罩再度成为“抢手货”,不少口罩在促销时都打着能阻挡PM2.5的旗号。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口罩在常见的细颗粒物PM2.5面前防护性最强呢?北京日报《这事儿靠谱吗?》栏目,邀请权威机构和专家,通过科学实验阐明真相、澄清事实,让不实之说不再混淆视听。北京日报记者请专家对7种口罩的过滤效果进行了实验。

  实验结果防PM2.5“N95”最给力

  北京日报记者在互联网上、小商品市场、药店医院分别购买了N95口罩、无纺布口罩、PM2.5专用口罩、活炭口罩、普通三层棉布口罩、18层医用纱布口罩、外科医用口罩共7种口罩,请中国科协青少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化学组周又红老师,对7种不同类型的口罩进行了模拟PM2.5过滤对比实验。

  走进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化学试验室,操作台上已经摆好了一套依照国家标准设计的颗粒物分析仪。这套炮台模样的分析仪最前端,是固定口罩用的束缚圆筒,而位于实验箱体后端的排风扇则主要起到负压吸引口罩外烟气的作用。烟气透过口罩后,会经过箱体内的激光粉尘仪,能准确记录直径1微米以上的颗粒物数量。

  与以往多用打印碳粉充当实验污染物不同,此次实验选择粒径更小的点燃的线香烟尘作为污染物。“烟尘更接近实际的PM2.5颗粒,而打印碳粉实际上是PM10量级的。”周又红解释,这套仪器是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王乐然在她指导下制作完成的,已与专业测试仪器对比过,测试结果十分可靠。

  周又红将无纺布口罩用皮筋紧紧箍在进气圆筒上,点燃3支线香,启动排风扇。实验箱体内PM2.5实时浓度将升至约600微克/立方米。15秒钟后,3缕烟尘都改变了竖直向上的飘散方向,通过口罩被吸进实验设备内。实验1分钟后,粉尘仪录的PM2.5颗粒浓度为495微克/立方米。这说明,无纺布口罩对PM2.5颗粒的过滤作用微乎其微。

  接下来的18层医用纱布口罩实验数据也很相近,但过滤比率相对高些,1分钟后PM2.5的浓度稳定在465微克/立方米。

  普通棉布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在实验中都产生了戏剧性结果——用棉布口罩做实验,仅5秒钟后PM2.5浓度就迅速升高到158微克/立方米,1分钟后通过口罩进入实验箱体的PM2.5浓度达到了613微克/立方米;而活性炭口罩实验中,PM2.5浓度也快速超过404微克/立方米。

  在N95口罩、外科医用口罩实验中,口罩外面的线香烟尘一直竖直向上飘散,几乎没有此前发生的被吸入实验箱体的现象。而粉尘仪上的读数也一直维持在两位数,分别为13微克/立方米和41微克/立方米。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销售火爆的某品牌PM2.5专用口罩的实验结果也不错,PM2.5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

  选对口罩还要佩戴好

  周又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读。“从数据上来看,N95口罩防护效果最好,普通棉布口罩过滤能力最弱。”而活性炭口罩也不是优选对象,除了较差的过滤能力外,其过滤层内的活性炭颗粒可能因摩擦、挤压等外力作用变得更小,成为能透过纱布层吸入口鼻的细颗粒物。

  “N95口罩和外科医用口罩也有缺点,市民在选择时也应考虑。”周又红补充说,实验中,线香烟尘没有通过口罩被吸入实验箱体,说明这两种口罩的透气性较差,戴严后会感觉憋闷。

  长期关注PM2.5问题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口罩对PM2.5都有防范作用。即使选对了口罩也要正确佩戴。“口罩要严实地贴合在脸部,口鼻完全通过口罩过滤层呼吸。”他说,过滤效果较好的口罩往往透气性较差,会导致呼吸阻力增加,引起呼吸困难,因此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应慎重选择。

  专家建议,应根据在污染环境中暴露的时间及自身情况选择口罩类型。如果户外出行时间很短,可选择过滤性好的口罩,以达到最佳效果。而长时间在户外活动的人,则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选择兼顾透气性和过滤性的口罩。但不管选择哪种口罩,都应在雾霾天气时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时,应剃掉长胡须,并尽量减少面部肌肉活动和说话,防止口罩与脸部产生缝隙。

  猪嘴状拱起利于防护

  专家表示,对PM2.5过滤效果较好的口罩,大多添加了特殊过滤材料。生产N95口罩的一家公司有关人士告诉北京日报记者,N95口罩内有一层特殊材质的过滤布。按技术规范要求,这种滤材可以过滤300纳米以上的颗粒物。

  国内一家专门生产PM2.5防护口罩的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北京日报记者,该公司生产的口罩内也嵌入了特殊的康纶纤维,过滤级别在2.5微米左右。此外,微滤过滤技术也开始应用于PM2.5口罩上。

  专家还表示,实际使用中,PM2.5过滤性能较好的口罩一般都为立体设计,即产品有猪嘴状拱起。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口罩更好地贴合面部。而普通的平面裁剪口罩佩戴后都会与面部产生缝隙。

  口罩还要注意防菌

  N95口罩对PM2.5颗粒具有很强的阻隔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的过滤材料,另一方面是口罩的造型与脸部紧密贴合。口罩的密合度很重要,比如口罩与脸型不匹配,或者在使用过程中露出缝隙,都会影响PM2.5的阻隔效果。

  “对于口罩而言,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个是有效隔离PM2.5颗粒物,另一个是抵御细菌的滋生。”绿盾PM2.5口罩生产厂家康纶纤维董事长赵丹青表示,由于N95口罩相比一次性口罩的价格要高,所以很多人舍不得使用一次就丢掉,大都重复使用,这就要注意细菌滋生的问题了。在佩戴口罩出行的过程中,口罩的外层往往积聚着很多外界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污物,而里层阻挡着呼出的细菌、唾液。在湿热的环境下,这些细菌容易滋生,反而对人体不好。“而像N95等一次性口罩,最好不要反复使用,避免给自己带来二次污染。”

  戴口罩应该分四步。洗:清洗双手,以免不干净的手污染口罩内面;挂:将口罩横贴在脸部口鼻上,用双手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拉:双手同时向上下方向将口罩的皱褶拉开,使口罩能够完全覆盖住口鼻和下巴;压:用双手的食指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能够紧贴鼻梁。

  谨防概念炒作别上了“PM2.5经济”的当

  和口罩一样热销的还有空气净化器。“目前,全卖场仅剩两台空气净化器。”国美电器泉城路店工作人员告诉济南日报记者,今年1月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空气净化器销量均出现成倍增长,某些热门型号已经断货。

  产品价格、质量参差不齐

  “曾听信商家宣传买了一台‘防PM2.5’的加湿器,使用后发现与普通加湿器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价格却比普通加湿器贵了四分之一。”市民杨女士向济南日报记者质疑“防霾”产品价格是如何定位的。

  济南日报记者在多家家电卖场看到,无论是伊莱克斯、飞利浦,还是亚都、美的,各款空气净化器的外观都小巧、时尚,产品宣传中大多以多层滤网、添加活性炭、PM2.5杀手、甚至防毒为卖点,但是价格却参差不齐,有的低至六七百元,有的高达五六千元。随后,济南日报记者在淘宝网输入“PM2.5口罩”,看到相关产品信息近7228条,价格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材质从无纺布口罩到工业用防尘面具都有。

  市面上很多“防霾”产品,并未标明厂商、厂址、执行标准等信息,甚至包装上全无中文,只含糊标明是“直邮”、“原装进口”等。对此,工商部门表示,目前“防霾”产品热销,部分小作坊、不法生产商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浑水摸鱼”,因此对于市面上无任何标示的“防霾”产品要谨慎购买。“‘三无口罩’不但不能起到防护作用,反而易致佩戴者呼吸道、肺部不适甚至感染。”

  实际净化率与宣传不符

  “100%除尽PM2.5”、“24小时监测室内空气”、“防毒过滤层”等宣传语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然而,种类繁多的“防霾”产品真如其所说吗?“当前我国并未出台防PM2.5口罩、空气净化器的相关行业标准,诸多产品的实际功效存疑。”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济南日报记者,很多商家虽然宣传有“防霾”功效,但在产品的功能标识中却没有明确列出“防PM2.5”功能。并且,市场上大部分空气净化产品均宣传其净化效率达到99%以上,但是经过专业检测,很少有产品能符合其宣传的净化效果。相关资料分析,当前市场上标有“防PM2.5”的商品几乎都不能有效防止PM2.5的侵袭。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到正规药房或进货渠道有保障的商场购买,不要盲目轻信商家“防霾”宣传;并主动索要购货票据,保留产品宣传及介绍资料,如发生消费纠纷可举证投诉。

  延伸阅读:PM2.5究竟该叫啥中文名

  PM2.5该起怎样的中文名?如何形成各方满意名称尚在讨论中。

  近两年,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大气悬浮颗粒物,尤其是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谈论这种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和治理时,人们发现,它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文名称——有人称“可入肺颗粒物”,有人称“细颗粒物”,大多数情况则直接用“PM2.5”表示。

  “PM2.5是个字母词,在社会使用中应该有一个规范的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青表示。近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集环保、气象、医学、语言等方面的专家,专门研讨了PM2.5的中文名称规范问题。

  PM2.5的来历

  要为PM2.5定名,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王存忠介绍,1971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对大气中的6种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其中就包括悬浮在大气中的粒径为25微米至45微米的颗粒物,英文拼写是partICUlate matter,缩写为PM。“此后的医学研究证明,真正危害人体的PM是粒径更小、相对表面积更大、吸附污染物能力更强的粒子群。”

  197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修订了原标准中颗粒物的粒径尺寸,提出“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即指悬浮在空气中,粒径≤10微米的颗粒物,记为PM10。

  随后,气溶胶化学和医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于可吸入颗粒物,粒子大小不一样,可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深度也不同——较大的粒子多数被阻留在上呼吸道,而更小的则能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泡。于是在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以2.5微米为界限,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分为两类——一是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二是粒径≤2.5微米的“细颗粒物”,记为PM2.5。

  “此前,PM2.5大多出现在专业研究领域,在国内,普通公众并不知晓。只是近年来雾霾频发,人们由于关心自身健康状况而更加关注空气质量标准,PM2.5才逐渐走进公众视线,并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王存忠介绍说。

  直接叫PM2.5不合适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对2011年和2012年PM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就媒体而言,高达98%均直接使用PM2.5,且多为单用,很少有括注;极少量媒体则使用“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等来表示。

  气象科学将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在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微米间的颗粒称为“气溶胶”。王存忠认为,既然PM2.5是气溶胶的一部分,那么其粒子谱也是气溶胶粒子谱的一部分,PM2.5这种看似“种属+种差”的定名原则不合适。“用单一确切的尺度数值作为定义名称,成为代表该尺度以下所有粒子的通用名,是不科学的。另外,PM2.5是基于根据气溶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深度而提出的概念,但是不管我们是否呼吸,空气中的气溶胶都客观存在,而且呼吸系统也不是气溶胶危害人体健康的唯一途径。”

  卫生部北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孙铁英则联想起2003年在我国肆虐的非典。“中国人发现的传染病叫了个外国名字——SARS。当然,媒体全用SARS,老百姓也懂SARS,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发现的病为什么要用外国名儿?我们曾强烈要求叫肺炎,最后大家叫成了非典。这次关于PM2.5,我还是希望能有个中文名称。”

  中文名字怎么起

  按照我国科技术语的通用定名原则,关于PM2.5的中文名称定名,应当根据名称所要反映的事物本质特性要求,充分考虑气溶胶已有的分类名称及其来源,并兼顾当前主要文献和公众的可接受程度。

  中国辞书学会顾问周明提出,可以将“飘尘”作为PM2.5的学名,且可以2.5微米为界,分为“粗飘尘”和“细飘尘”。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贺克斌则认为,科学技术名词,首先要考虑其科学含义。“PM2.5表示的是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其本质是颗粒物,故应该用颗粒物体系来定名。”

  贺克斌的观点得到不少业内专家的认可。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敏也赞同用颗粒物体系定名。“PM2.5是环境监测参数,既有一次科学含义,也有二次科学含义,且二次科学含义占主导。‘尘’无法涵盖其二次科学含义,且在多个领域已被用。”

  综合科学性、普及性和应用性来考虑,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伍荣生院士更倾向于将PM2.5命名为“有害的悬浮颗粒物”或“有害的细的颗粒物”。“大一点的叫大的悬浮颗粒物,1.0微米的叫有害超微的颗粒物,总之,要把PM2.5的特性、科学性描述出来。”

  目前,关于PM2.5的具体定名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刘青表示,定义一个科技名词的难度很大,全国科技名词委将进一步征求各界专家以及环保、气象等有关部门的意见,争取尽快让PM2.5有一个大多数人满意的中文名称。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