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肝炎离你很近,注意远离!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07月26日 中健网·专题部 程仓瑞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河北省中医院肝病专家苏春芝教授介绍说,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和戊型,虽然病毒种类不同,但都足以对人构成严重危害,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给全球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

  世界肝炎日的由来

  2004年,欧洲2个肝炎患者联合会发起了世界宣传肝炎防治知识的活动,即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WorldHepatitisAwarenessDay)。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宣传活动定于2004年10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与你同行(YouHaveCompany)”,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医务界、政府人员宣传有关丙型肝炎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知识。

  第二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由奥地利、孟加拉国、比利时、克罗地亚、希腊、埃及、波兰、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西班牙、瑞典和泰国等肝病患者联合会发起,于2005年10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丙型肝炎:今日焦点(HepatitisC:APriorityToday)”,主要是让政府人员认识到丙型肝炎严重性并采取全国性卫生保健计划。

  2006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欧洲肝病患者联合会、欧盟和欧洲肝病学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召开了第三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新闻发布会,其主题是“现在就检查(GetTested)”。

  2007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欧洲肝病患者联合会、欧盟和欧洲肝病学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联合召开了第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新闻发布会,其主题是“肝炎?现在就检查(Hepatitis?GetTested!)!”。

  在连续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之后,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的防治。2007年11月,世界肝炎联盟正式成立,决定将延续原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但10月1日为中国国庆日,中国代表提议更改活动日期。

  2010年5月21日,在巴西、印尼、哥伦比亚、中国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关于“世界肝炎日”的“WHA63.R18号决议”获得通过,指定每年的7月28日(第一个发现乙肝表面抗原的美国医生Baruch Blumberg的生日)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肝炎日”。

  全球肝炎发病情况及其治疗误区

  全世界约有20 亿人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3.5 亿以上的人患有慢性感染,每年有50 至70 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有1.3 至1.7 亿人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估计每年有35 万人因与丙型肝炎相关的肝脏疾病死亡。

  肝炎发病广泛而且危害严重,然而在治疗上却存在一定误区。

  误区一:症状和一般疾病混同

  通常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如果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活跃,肝功能受到损伤,会表现出一些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口干、口苦、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右上腹隐隐作痛、腹泻、小便黄如浓茶色等。

  误区二:不发病就不会传染

  大部分携带者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发病,所以人们就认为其不具有传染性,也无须检查。其实不然。河北省中医院苏春芝教授指出,所谓病毒携带者,是肝功能和B超检测都正常,但表面抗原呈阳性,也就是澳抗阳性的人。这些人的肝脏并没有损伤,但只要检测出澳抗阳性,就具有传染性。

  误区三:不做定期体检

  及时、准确地检测病情,对治疗是非常有利的。很多人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或感染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要早发现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一年或半年体检一次,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五项指标。

  五种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

  1.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甲型肝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占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首。其流行情况与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常呈周期性暴发流行,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甲型肝炎多为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此外,人们饮食生活中食用生、半生海鲜、水产品、无证食品的日常饮食也是感染甲肝主要危险因素。

  提醒:甲肝具有传染性,注意卫生及饮食很重要。

  2.乙肝。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母婴垂直传播是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

  (3)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感染的可能。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一定传染性,它的传染性和乙肝患者相比相对较弱。

  提醒:乙肝能传染,注射乙肝疫苗是好方法。

  3.丙肝

  (1)经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在对献血员强制筛查抗-HCV以前,输血和血液制品使用是HCV传播的主要方式,现在仍有少数不发达地区存在不洁采血和不洁输血问题。

  (2)经皮暴露感染。这是目前最主要的经血传播方式,静脉吸毒又是经皮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方式;此外,有些地区仍在使用非一次性的玻璃注射器和针头,构成了HCV传播的危险;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卫生用品也可能是HCV传播的方式之一;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

  (3)性传播。有多位性伴侣者以及男性同性恋者的HCV感染率高于长期单个性伴侣者,女性性伴被HCV感染的危险性是男性性伴的3倍。同时伴有性传播疾病者,HCV传播的危险性更高。

  (4)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约有5-10%的机率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目前,还没有报道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如果乳头有出血时,要避免母乳喂养。分娩方式不影响HCV的传播。

  提醒:丙肝能传染。但拥抱、礼节性接吻、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等无皮肤破损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4.丁肝。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其生物周期的完成要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帮助,因此丁型肝炎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HBV存在的条件下才能感染和引起疾病,由此,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以重叠感染或者同时感染的形式存在,其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

  5.戊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大多数报道的暴发性流行都与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有关。此外,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输入性传播。

  皮肤细微变化昭示肝炎症状

  1.蜘蛛痣和肝掌。有的肝病病人,特别是有肝硬化的人,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常出现在面部、脖颈部位。

  2.皮疹。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有人可以发生皮疹。常见的有红斑、斑丘疹。这些症状往往在黄疸或其他症状出现前1~6周出现。

  3.荨麻疹。感染肝炎病毒后,有人会出现急性或慢性的荨麻疹,而且反复发生。严重的病人,可伴有高热、腹痛等全身症状。这种荨麻疹与一般的“风疙瘩”不同,不容易消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4.指甲改变。肝炎病人指甲的甲床变得混浊,俗称“白甲”,指甲弥漫性发白,有时仅在指甲的前端小部分还残留有粉红色。

  5.毛发改变。有些肝炎病人的头发变细。男性病人的胡子、腋毛和阴毛,也会减少。这与男性肝炎病人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6.皮肤色素沉着。肝炎病人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治疗,或者病情严重,有可能转变成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全身的皮肤色泽会成为黑褐色,有的甚至尿液也会出现黑褐色。

  7.皮肤瘙痒。肝炎病人有全身性的皮肤瘙痒,有人是暂时的,有人则是持续瘙痒。特别是有黄疸的病人,皮肤瘙痒早在黄疸出现前数月或黄疸出现后一年发生。

  肝炎患者治疗出院后注意事项

  1.规律服药。病情可以控制的慢性肝炎出院后,一般为巩固疗效和防止病情反复。出院时,医生会让病人带些长期服用或应急的药物。要按照医生的医嘱,规律服药。考虑到肝脏的负担,一般药物品种不宜过多,应根据病史、体征以及现用药的情况加以选择,切不可擅自滥用药物,以防肝脏损害。

  2.定期复查。肝炎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饮食合理、营养丰富。肝炎患者出院后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合理饮食,要低脂肪、低糖、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注重一日三餐的合理搭配,清淡软硬适宜。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且有利于病情的及早康复。

  4.劳逸结合、情致舒畅。肝炎患者出院后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肝主情志,肝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过重心理负担,情致不畅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益处。

  5.适量锻炼。肝炎病人出院时,一般仅是临床痊愈 (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肝脏病变并非完全消失,急性肝炎一般在病后6个月才能完全康复。出院后,可先做些轻微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再逐渐增加运动量。但以不疲劳为原则,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半年内要节制性生活,女性还应避免怀孕。肝炎病人痊愈后,可以恢复正常工作。但病情稳定的慢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病人不宜担负重体力劳动。适量的锻炼,会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肝炎患者饮食须知

  1.增加蛋白质:卧床休息时肝血流量增多,同时肾血流量也增多,醛固酮分泌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肝细胞的修复,需要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给予各种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饮食是极其必要的。如各种鱼类、牛奶、蛋品、瘦肉等动物蛋白质和豆制品类植物蛋白,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2.控制水、钠的摄入:水分控制在1500毫升左右,控制静脉输液量,以保持出、人液体平衡。控制钠的摄入量,因为水的储留取决于钠的滞留。控制钠除消极地控制每日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开始要控制在以每日不超过2克为宜,以后按情况加以调整。大约10%患者经过单纯的水、钠限制,不用药物即可使尿量增加,腹水减退。

  3.营养控制:丰富的营养,补给合理丰富的营养和热量对于疾病的恢复是积极的,如需补给单一营养应因病而异,如低蛋白血症时应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而对于严重肾功能和肝功能衰竭者,蛋白质则应有所限制,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对于肝性腹水,应有足够热量,每日保证热量在2000Kcal以上,以补充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每天1~1.2g/kg,肝性脑病时蛋白应限制在每日0.5g/kg左右。同时还应补充适量脂肪。为了减少分解代谢,肝硬化病人应提倡两餐之间再进食,有助于改善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肝硬化患者日常生活禁忌

  1. 忌劳累:中医认为,人动血分经络,人卧血归肝脾。这可说明肝硬化病人应多休息。

  2. 忌酒和烟:长期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胃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3. 忌吃某些鱼: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而且吃鱼又往往是引起出血的原因之一。

  4. 忌食过多的蛋白质:肝硬化病人多吃一些蛋白质,不仅能提高血浆蛋白含量,防止或减少肝脏的脂肪浸润,而且还可以促进肝组织恢复和再生。

  5. 忌食糖过多:人们知道肝炎病人应适当补充一些糖。但肝硬化病人则不同,由于肝硬化时肝细胞遭到严重破坏,肝脏将单糖合成糖原贮存和将一部分单糖转化为脂肪的功能已显著降低。

  6. 忌食盐过量:肝硬化病人肝脏破坏抗利尿素的功能减弱,因此尿量减少,使盐潴留在体内,加之血浆蛋白的减低而出现浮肿或腹水。

  7. 忌吃过硬食物:由于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引起食道下端和胃底血管变粗、管壁变薄。

  8. 忌食辛辣食物: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会引起食道下端、胃底和肛门静脉扩张,而且肝硬化常常并发胃粘膜糜烂和溃疡病。

  9. 忌情绪悲观:过于忧郁和懊丧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加重疾病的发展。

  10. 忌滥服药物:由于肝硬化时肝功能降低,药物在肝内的解毒过程大大减慢,药物可在体内蓄积,特别是麻醉药和镇静药不仅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而且会诱发肝昏迷。

  11. 慎过性生活:肝硬化病人不节制性生活,可诱发肝昏迷和上消化道出血。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性生活次数要有相当程度的减少,而失代偿期则应禁止。

  14种养肝食物大盘点

  1.西红柿。富含vc,番茄红素。肝功不正常者可常吃西红柿鸭蛋汤,有滋阴功效,可作为肝炎患者的日常膳食。

  2.柑橘。富含vc,有助肝脏解毒但不可多食,多食易上火,空腹食用伤胃。

  3.梨。梨的营养丰富,能保护肝脏,帮助消化,所以也常作为肝炎和肝硬化的辅助治疗。

  4.李子。含一种黄素甙,为干扰素诱导物,同时,中医说李子清热生津泻肝利水,有养肝护肝之功。

  5.葡萄。为秋季养肝佳品,可使用葡萄干,但要记得漱口。

  6.大枣。有安五脏补血之功,鲜枣富含vc。可常食。

  7.猕猴桃。富含vc,又补肝护肝之功,可用作肝炎的辅助治疗。

  8.香蕉。性凉有滋阴之功,据说肝炎患者每天一支可防肝硬化。

  9.绿豆。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10.枸杞。为滋补肝肾佳品,可煮粥做菜泡茶等。

  11.苦瓜。生食性寒用以去火,熟食养肝,苦瓜炒蛋不可多食,性寒伤胃。

  12.王浆、蜂蜜。按1:5的比例加起来用最好,单用也可,保肝护肝提高免疫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干扰素生成量。

  13.鸭子。鸭子性凉有滋阴功效,肝炎者一般阴虚内热,所以有记载说肝炎患者不应食鸡(鸡性热)雪梨炖全鸭是肝炎患者的食疗佳方。

  14.甲鱼。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膳食,鳖甲可用砂炒后醋淬研磨用,但脂肪含量高,急肝不可用。不可用死鱼,会产生有毒组胺。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