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期]大暑酷热难当养生该怎样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07月22日 中健网·专题部 程仓瑞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湿度最大,此时养生该注意什么呢?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专家冯玉彦给您支招。

  大暑养生四大禁忌

  1.忌大量饮水

  饮水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2.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尤其脾胃虚弱者,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

  暑天应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中暑后忌单纯进补

  人中暑后,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就得不偿失了。

  大暑养生6大妙招

  1.巧用芳香植物 消暑化湿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要化解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的睡眠;讲究饮食卫生,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最好的方法是以这些食材熬粥或煮汤。

  如果已经感觉到头晕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来缓解头晕。比如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来煮汤或熬粥。因为新鲜藿香叶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浊、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舒肝泻热,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夏季以湿热为主,服用藿香鲜叶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过度,也不能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以藿香为例,煮的时间长了其芳香之气会消失,就起不到原有效果了,因此最好在粥、汤煲好前的几分钟放入。

  2.趁暑化湿解冬病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不过也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来治疗,还得依个人体质。暑天阳气旺盛,治病就是通过艾灸等方式利用补充阳气来达到疗养效果。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阳虚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这个时节治病,若是一些体质热的慢性病人就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来治疗了。

  3.多饮暖水益消暑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殊不知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所以,炎热季节,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4.药食同粥补气清暑

  大暑气候炎热,可以用粥来滋补身体。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粥是在相对温度较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熬出来的,可减少对蛋白质、脂肪的分解破坏和维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矿物质能够溶于汤中,使粥更具营养价值。

  在大暑节气,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市民安度盛夏。

  药粥则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均适宜,大暑喝粥,可以放一些拇指淮山、茯苓等药材,祛湿效果会更好。

  4.消暑切莫动“肝火”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专家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5.“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时节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 “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此外,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年轻人,因此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比如快跑、器械运动等。

  6.养脾胃避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因三伏天湿热交争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症状不思食(纳呆)、恶心、头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腻、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养脾胃可服藿香正气丸(水),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或辅以香砂养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夏天暑气比较重,舌苔容易比较厚,中医认为舌苔厚代表湿气重,肠胃中湿气重后就没胃口,严重者有胸闷,恶心,胃口不好,四肢无力,这是中医讲的湿热症,需要多吃清理暑湿的食物加服清理暑湿的药物以缓解症状。

  体质虚弱者的食补与药补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

  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1)补气虚的药物:人参、黄芪、党参等。

  (2)补气虚的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补气虚药膳食疗方:①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②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

  (1)补血虚的药物: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补血虚的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3)补血虚的药膳食疗方:①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②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

  (1)补阴虚的药物: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2)补阴虚的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补阴虚的药膳食疗方:①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②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③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④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

  (1)补阳虚的药物: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2)补阳虚的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补阳虚的药膳食疗方:①海马童子鸡:海马9g,童子鸡1只,共蒸食,可补阳虚。②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可补阳虚。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1)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2)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的原则。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待虚弱的表现消失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避免补之过度。不虚而补或进补不当反而对健康不利。

  宝宝食欲不振情绪不佳怎么调理

  1.全方位照顾——儿童心情好,疾病就会少。

  夏季是儿童疾病多发时期,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和上呼吸道疾病。这与对婴幼儿不良的护理和不到位的饮食调理息息相关。想让婴儿在夏季里少生病,吃喝拉撒的全方位注意一个也不能少。天气热,孩子食欲也会受影响,6个月内的婴儿如果母体乳汁够,可以不吃辅食;6个月后可以适当添加奶粉、米糊、米汤等辅食,不要太多肉、蛋、鱼类;1岁后的儿童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强调少吃多餐,多补充水分和瓜果。

  如果要让儿童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得保持其良好的睡眠,1-3岁的婴幼儿最佳睡眠时间为一天13-15小时,3岁以上的儿童应保持每天10个小时的睡眠。精神状态良好,婴幼儿机体免疫状态就相对高,细菌入侵也就难。

  2.物理治疗加点中医疗法——治“暑热症”。

  古语说“暑热内郁,耗伤元气,久热必伤津卫”。虽然儿童暑热不可避免,但要注重调理和防治。

  暑热症主要发生在6个月到3岁的宝宝身上,因而又叫小儿夏季热,是环境温度升高引起体温升高,宝宝身体持续发热,并不是感染了病菌。这是由于宝宝的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在3岁前还未发育成熟,他们的体温不能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自行调节,加上排汗功能较弱,身体不容易散热。宝宝患病后精神状态还好,最主要症状是发热,但体温很少超过40℃,发热一般从早晨开始,白天逐渐升高,下午逐渐下降,到了晚上降至最低,第二天早晨又开始升高,且伴有口渴、多饮、多尿、频繁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一般来讲,体温升高持续1-3个月,在天气逐渐变凉后就会自然消退。

  对于暑热,吃退烧药、打点滴似乎没有太大疗效。许多家长反映,孩子总是吃了退烧药烧退了,过不了几个小时又发烧。此时用物理治疗和中医调理疗效较好。

  对于38.5℃以下的患儿,不宜立即吃退烧药,建议用温水擦身进行物理降温,每隔1小时用低于发烧温度的温水擦拭患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对于吃了退烧药发烧还持续6小时以上不退,不吃不喝的儿童,就要考虑输液;在中成药上可适当选用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骨散、玉泉散、生脉散进行调理治疗。饮食宜清淡,并注意营养补充。

  对于38.5℃以上的高热,家长最好在送小孩上医院前先自行用退烧药,以防在路上出现高热惊厥。目前比较经济实惠又安全的退烧药中,推荐用的是扑热息痛,还有一个是布洛芬。不管是哪种退烧药,间隔用药时间至少要在4个小时以上。

  另外要注意患儿环境的通风。可以选择凉快的住所,使环境温度下降,还可以在床铺上铺些芭蕉叶,达到降温的效果。

  3.调节饮食——给娃娃解暑

  宝宝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选择能够补充体内水溶性维生素B、C的食物,特别要注意保持水盐平衡,多吃一些西瓜之类水果,起到清热降暑的作用。要避免食用冷饮和冰箱内刚取出的食物,尤其是冰镇西瓜。瓜果蔬菜都要在常温下食用,最好是当天食用。

  不要给孩子食用油炸、油煎食物,过甜饮食也要少吃。孩子的饮食量宜少,可采取少食多餐,食用清淡、水分多又富含维生素的粥。粥类食品易于消化,既能帮助补充因大量出汗所消耗的水分,还能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能量,又能解暑。此外要多让孩子喝汤,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

  推荐几款解暑汤粥:

  (1)荷叶冬瓜粥:取新鲜荷叶2张,洗净后煎汤500毫升左右,过滤后取汁备用。冬瓜250克,去皮切成小块。加入荷叶汁及粳米30克,煮成稀粥,早、晚服用。适用于发热不退、口渴、尿少的患儿。

  (2)三鲜饮:鲜荷叶、鲜竹叶、鲜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约10分钟,加入适量蜂蜜搅匀,冷却后代茶饮,适用于发热不退、心烦、口渴、尿少的患儿。

  (3)绿豆红枣汤:绿豆250克,红枣15枚,共煎汤,加糖少许温服,适用于发热而微汗者。

  (4)调胃藕荷粥:鲜藕1节,切成细粒;粳米50克,加水煮成稀粥。待藕粒熟后覆盖鲜荷叶1/4张,再煮沸,揭去荷叶,加白糖调味服食。适用于“夏季热”伴食欲不振患儿。

  (5)西瓜番茄汁:将西瓜、番茄一起绞汁,适用于口渴、心烦、食欲不振及小便赤黄等症。

  (6)菊花粥:粳米50克,冰糖适量,加水煮粥,待粥快熟后加入菊花6克(布包),再煮约10分钟即成。能清热解暑,醒脑提神。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