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防治

中健网 >> 疾病库 >> 内分泌疾病 >> 肥胖 2012年04月11日 中健网·内分泌疾病 佚名
根据流行学研究,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特征是:其中的近半数早在生后3个月内就发生肥胖 ,另外相当一部分则由生后3~4岁发生肥胖延续而来。

根据流行学研究,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的发生特征是:其中的近半数早在生后3个月内就发生肥胖 ,另外相当一部分则由生后3~4岁发生肥胖延续而来。因此生后第一年是控制学龄前期肥胖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乃至成人期早期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生后5岁则是第二道防线。

影响我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危险因素有:(1)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但环境因素的作用大于遗传因素。(2)家长的动机因素,尤其是溺爱对儿童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巨大影响。(3)超重肥胖儿童室内活动量明显降低。(4)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进食过快是肥胖儿童的一个摄食特征。(5)人工喂养、过早添加固体食物和断奶过早是促成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的一种喂养模式。(6)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也不可低估。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内涵和防治理念

(一)内涵 内涵是生活方式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营养过度或体力活动少仅仅是其中的协同因素,心理-行为偏差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儿童肥胖的著名专家丁宗一教授著文说:目前的研究尚未证明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是由内分泌紊乱造成的,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任何用治疗内分泌的手段可以干预肥胖。因此即使对于许多在临床工作中接触肥胖儿最多的内分泌医师来说,儿童期单纯肥胖症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二)防治理念 正因为造成人群肥胖流行的根本原因是生活方式的不科学、不正确,所以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正确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人群肥胖的控制是一个社会-文化保护的重大课题。我国国情特点,城市学龄前儿童大多数生活在集体托幼机构,因此如何管理这些儿童,养成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一大重要内容,而这些肥胖儿童中的较为严重者,也在托幼机构的管理中尝试给予“治疗”。生长发育是儿童期的主要生命现象,任何一种治疗措施都不能干扰生长发育,也不能留下损害生长发育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个原则,儿童期不能使用“减肥”或“减重”的观念,只使用“控制增重”作为指导思想。儿童期肥胖症治疗的四禁忌:①禁止采用禁食、饥饿/半饥饿、变相饥饿疗法;②禁止短期、快速“减肥”或“减重”;③禁止使用“减肥药物”或“减肥食品”;④禁止使用手术治疗或所谓的“物理治疗”,如振荡法。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管理和控制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管理原则应当采取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以日常生活为基本场合,家庭、教师及肥胖儿共同参加,饮食调整、健康教育贯彻始终、持之以恒的综合方案。从早期预防的观念出发,其他超重和有肥胖倾向的儿童都应该设立一个有利健康的目标,即近期目标,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有氧能力,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控制体脂增长在正常速率范围内;远期目标是养成科学、正确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的健康发育,培养没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代新人。我们需要发展有效地防止成人肥胖的方案,这个方案强调,所有儿童,不论肥胖与否,都应有良好的营养和锻炼习惯。

关于肥胖筛查标准

文献中报道的各种不同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检出率可能因年龄、种族、性别、调查年代、测量方法、选用指标、超重/肥胖的界值点,特别是筛查标准所选用的参照人群不同,使各地区之间的比较很难进行。但只要方法学得当,仍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根据我国卫生部统计报表要求,目前我们使用的筛查标准是根据WHO建议身高别体重法进行体脂含量的诊断与分度。脂肪含量超过标准的15%即为肥胖。这个数值若以体重来计算约为身高别体重超过参照人群20%时的全身脂肪含量(即超过正常脂肪含量的15%)。因此目前定为身高别体重超过参照人群值20%作为诊断或筛查肥胖的界值点。超重≥10-19%;轻度肥胖≥20-29%;中度肥胖≥30-49%;重度肥胖≥50%。目前在儿童保健门诊多用此方法评判。

BMI指数(体重/身高2)已广泛使用成人肥胖的筛查和诊断,因儿童中变数多且参照人群值及界值点需要进一步确认,因此在门诊中未常规使用。在常规的监测中强调“筛查”一词的意义是有别于临床工作中对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单纯性肥胖症作为一种疾病,一定要达到或符合“肥胖”所指的一种具有脂肪堆积的异常状态。但具有或达到这个相同数值的儿童不一定都是单纯肥胖症。他们有可能在现在或日后发展为单纯肥胖症,也有可能不发展为单纯肥胖症。所以筛查标准主要用于人群的初筛,有简单、实用的优点,对不同人群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进行粗略的比较;在门诊用于个体的指导要谨慎,因为其缺点是不能区分骨骼、肌肉和脂肪组织,不能代表体脂含量。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运动员的指示性较差,肌肉发达的儿童容易被误认为肥胖。有的医院已经有设备开展身体成分测定,根据体脂肪的比例就比较更客观地估计肥胖程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