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期]咳喘的冬病夏治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6年08月08日 中健网·医讯 耿立梅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即对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作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到冬天易感冒者及证属阳虚阴寒内盛的疾病,在三伏天或夏至的阶段,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即对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作的疾病如慢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到冬天易感冒者及证属阳虚阴寒内盛的疾病,在三伏天或夏至的阶段,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渊源

  1.天人相应的理论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即使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也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古代医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学说。

  夏季为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活动处于长期与自然相应而形成的阳气变化年节律的调控中,故阳虚者,尽管四季均不足,但因受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影响,人体阳气处于年节律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有易除可能,乘其势而治之,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2.冬病夏治助人体阳气

  ①冬病夏治可以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对阴寒内盛者用温里祛寒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②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使人们到了冬季仍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③ 再者选择夏季三伏天阳气旺盛的时机,利用人体腠理疏松,荣卫通达,体内阴凝之邪易解之时,用辛温发散的中药进行穴位敷贴,使药性由表及里,振奋阳气,驱除寒邪,扶助正气,达到扶正固本,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作用机理及研究

  三伏贴是应用一些温热性的中药制成粉剂用姜汁和香油调成糊状,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以起到治疗作用。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气血畅通,药物能在人体特定穴位更好的渗透、吸收。

  通过温阳药物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使药物持续作用于机体,激发了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的调节,药物吸收后可改善各组织的功能活动,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体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

  1.冬病夏治对咳喘的作用

  咳喘病因多为寒饮伏肺,感受外邪而发病。选择在“三伏”,阳气旺盛之时,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理,收复耗散之气,散发 “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以清除肺中之寒饮“宿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咳喘的缓解期,通过温阳药物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使药物持续作用于机体,激发了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的调节,并且改善了咳喘患者的体质,增强了咳喘患者的免疫功能。

  冬病夏治也需辨证论治

  但是冬病夏治不能乱治,需因时、因人而治,需辨病辨证相结合。这体现了中医的“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观点。

  1.要因时而治:夏季气温高,自然界阳气充盛,植物生长茂盛,人体的阳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此时也处于充盛的状态。好发于冬季或冬季加重的“冬病”多属虚寒性疾病,在人体处于阳气充盛状态的有利条件下,因势利导采用温热的治疗方法,即冬病夏治法,祛除寒邪、蓄养阳气、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虚寒性疾病的康复。

  2.要因人而治:中医强调,人体病症,无论内伤外感,皆应考虑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体质的阴阳盛衰,辨证论治。

  冬病夏治尤宜于证属阳虚(脾肾阳虚)、气虚(肺脾肾气虚)、虚寒者,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疾病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对于痔疮湿疹、阴虚火旺、咯痰带血以及体质阳热亢盛的人并不适合。

  阳虚、气虚、虚寒者恶寒喜温热,喜过春天、夏天,怕过秋天、冬天,需要趁着春夏季节阳气旺盛之时,顺势而补,采用一些大补阳气的手段,补充人体的阳气,防止因为阳气亏虚导致的疾病到秋冬时加重,即所谓的“趁热打铁”。

  也就是说,无论是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鼻炎还是其他种种疾病,只要是属于阳气亏虚的体质,都可以采用冬病夏治。

  3.要辨病辨证相结合: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很多,比如艾灸、拔罐、热疗等,而用膏药贴敷穴位的疗法是最有效、最常用的一种,在常规穴位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辨病而选穴,支气管哮喘者可加涌泉穴、定喘穴;慢性咳嗽痰多者可加大椎穴、丰隆穴;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可加阳陵泉、膝眼;寒性胃溃疡可加中脘、足三里;痛经者加关元、中极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病情和用药剂量,如果患者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

  如果患者正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如正在咳喘、急性咽喉炎、发烧、咯血、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等等)的病人则不宜进行敷贴。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

  1.穴位选择

  选择穴位: 常规穴位:天突、膻中、大椎、双定喘、双肺俞、双膈俞、双肾俞;可配穴位:脾俞、丰隆、涌泉、中脘、关元、三阴交等等。

  2.穴位位置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涌泉: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3.穴位作用

  主穴主要选取天突、膻中、大椎、定喘、肺俞、膈俞、肾俞、足三里,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可配脾俞、丰隆、涌泉、中脘、关元、三阴交等。

  大椎属督脉经穴,统摄周身之阳气;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属膀胱经穴,亦为相应脏腑的背俞穴,脏腑之气与背俞穴是相互贯通的,“治脏者,治其俞”;天突、膻中:为人体任脉上的穴位,天突为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咳血失音的要穴;膻中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定喘,为背部经外奇穴,对肺脏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可化痰平喘、肃肺降气。足三里,为康复保健的要穴,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4.三伏贴方法

  三伏贴敷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夏至、初伏、中伏、末伏。

  一般每伏贴敷一次,每次贴6-8个穴位不等,敷贴时间长短可根据个人耐受程度不同调整,第一次贴敷者时间要短,根据药物作用一般儿童每次贴2~3小时,成人每次贴1-2小时,连续3~5年。。

  5.三伏贴所选中药及功效

  (1)白芥子味辛,性温,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2)细辛味辛,性温,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的功效;

  (3)延胡索味辛苦,性温,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4)甘遂味甘苦,性寒,有逐水攻痰、利水消肿的功效。药物贴敷在定喘、天突、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上,可生协同作用,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

  贴敷适应症与禁忌症等

  1. 冬病夏治适应症:主要包括哮喘、慢性咳喘、在冬天易反复感冒、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虚寒型脾胃病、冻疮、肺心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疾病。

  2..贴敷禁忌症: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咽痛、咳血等)的患者。

  (3)孕妇等应禁用或慎用“冬病夏治”疗法。

  3..贴敷期间注意事项:

  (1)贴敷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起泡为正常现象;

  (2)若疼痛难忍,皮肤有水泡,外用烫伤膏或紫药水或到医院进行处理;若水泡超过0.5 cm,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渗出液,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做无菌包扎。

  (3)敷贴24小时内禁用冷水洗澡,适当使用电扇和空调,不曝晒,注意休息;

  (4)一个月内忌烟、酒、生冷腥味及辛辣之品。

  3.饮食生活注意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少吃冷饮,冷饮不但伤及脾胃,还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疗效;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可放松肌肉、缓解情绪,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物直达病灶。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冬病夏治其它方法

  在夏季进行中药调理和配合其他中医外治法。哮喘患者可配合呼吸科的哮喘综合治疗(拔火罐+穴位注射+穴位贴敷);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患者可配合我科的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和自血疗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夏季养阳而仍阳虚者,可在三九天继续进行三九贴敷,以继续补助和收敛阳气。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