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中医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5年03月28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刘建平
刘建平,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运用浊毒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化及异型增生、真性无酸、胃癌前期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便秘、腹泻、口腔溃疡、失眠等疾病。
    定义:消化不良是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中国消化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汇编》
  功能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一、何谓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30%-40%。
  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人群发病率为19%-78%。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
1、运动功能障碍
  FD患者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下降,致使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引起餐后饱胀、早饱等。FD患者还存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期出现次数减少、Ⅱ期动力减弱及胃十二指肠反流。
  研究表明,运动功能障碍是FD的主要发病基础,约有40%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缓,可能与胃电节律紊乱有关。
2、内脏高敏感性
  FD患者对胃扩张刺激产生不适感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
  内脏高敏感可解释患者餐后出现的上腹饱胀或疼痛、早饱、体重下降等症状。
3、胃酸分泌
  虽然FD患者基础胃酸分泌在正常范围,但刺激引起酸分泌增加,导致临床上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如:空腹时上腹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减轻以及抑酸治疗有效均提示其症状与胃酸的关系。
4、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国内学者的共识意见为: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有消化不良症状的HP感染者可归属FD的范畴。
5、精神心理因素
  约半数以上FD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FD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及恐惧等有关。
  因此,精神心理社会因素是F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
(一)罗马Ⅲ诊断标准
  必须包括:
  1、以下1项或多项:
  a.餐后饱胀: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不适感
  b.早饱感: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满,不能继续进餐
  c.上腹痛:位于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疼痛
  d.上腹烧灼感:局部的灼热感,与烧心不同
  2、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
  (1)功能性消化不良(FD)
  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2条,即:
  ①发生在进平常餐量后的餐后饱胀,每周发作数次
  ②早饱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每周发作数次
  (2)上腹痛综合症:必须包括以下所有项,即:
  ①至少中等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
  ②疼痛为间断性
  ③不放射或不在腹部其他区域/胸部出现
  ④排便或排气后不缓解
  ⑤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
  (3)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餐后不适综合征支持诊断的条件
  ①上腹胀或餐后恶心或过度嗳气
  ②可同时存在上腹痛综合征
  (4)上腹痛综合征支持诊断的条件
  ①疼痛可为烧灼样,但不向胸骨后传导
  ②疼痛常因进餐诱发或缓解,但也可发生在空腹状态
  ③可同时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
(二)相关检查
  1.胃镜检查
  2.HP检测
  3.胃电图
  4.胃排空、胃容纳功能及感知功能检查
  5.肝、肾功能及血糖等生化检查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腹部CT扫描
  若上述一系列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时,可以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治疗
(一)一般处理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可能的发病因素,提高患者应对症状的能力。
(二)经验性治疗
  适用于40岁以下、无报警征象、无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
  报警征象包括: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以上的初发病者、有肿瘤家族史等。
  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经验性治疗:
  1.抗酸剂
  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铝碳酸镁除抗酸以外,还能吸附胆汁,伴有胆汁反流的患者可选用。
  2.抑酸剂
  目前广泛应用于FD的治疗,适用于非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中以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包括:
  a.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b.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
  3.促动力剂
  可明显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如:上腹饱胀、早饱等。
  a.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具有较强的中枢镇吐作用,增强胃动力,因可导致椎体外系反应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多潘立酮(吗丁啉)可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排空,明显改善消化不良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它为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不透过血脑屏障,因此,无椎体外系不良反应。
  依托必利通过拮抗多巴胺D2受体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起作用,增强并协调胃       肠运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b.5-HT4受体激动剂
  莫沙必利可显著改善FD患者早饱、腹胀、嗳气等症状。目前未见心脏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但对5-HT4受体激动剂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仍应引起重视。
  c.红霉素
  具有胃动素样作用,主要用于胃轻瘫的治疗,不推荐作为治疗FD的首选药物。
  4.助消化药
  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辅助药物。复方消化酶、益生菌制剂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用的消化酶有复方阿嗪米特、胰酶肠溶片等。
  常用益生菌有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散等。
  5.根除HP治疗
  根除HP可使部分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对合并HP感染的FD患者,如应用抑酸、促动力剂治疗无效,建议向患者充分解释根除治疗的利弊、征得患者同意后给予根除HP治疗。
  根除HP标准四联:PPI+2种抗生素+铋剂。
  6.精神心理治疗
  抗焦虑、抑郁药对FD有一定疗效,对抑酸和促动力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5-HT4再摄取抑制剂。
  除药物治疗外,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及心理干预等可能对这类患者也有益。精神心理治疗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抗焦虑、抑郁药有黛力新、米氮平等。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当于中医的“胃痞病”。《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须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才能转化成为能被人体所利用的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胃主受纳,如脾胃升降失常,则表现为饱胀、厌食、嗳气等症状。
1.中医病因
  a.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遂成痞满。
  b.内伤饮食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阻中,气机被阻,而生痞满,
  c.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犯脾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无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
2.中医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调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之,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本病发病的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3.治疗原则
  基本治法: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视具体症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
4、证治分类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健脾理气
  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半夏等。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中成药:胃苏颗粒、达立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半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3)脾胃虚寒---温中散寒
  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中散寒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紫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
  (4)脾胃湿热---清热祛湿
  胃脘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治法:清热祛湿
  中成药:茵连和胃颗粒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薏仁等
  (5)寒热错杂---辛开苦降
  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法:辛开苦降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段瓦楞子等。
5、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上腹痛--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
  腹胀--中脘、膻中、足三里
  嗳气--天突、膻中、中脘、膈腧、内关
  恶心、呕吐--中脘、胃腧、内关、足三里
  (2)耳针法
  选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等。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穴位注射
  选中脘、足三里、脾腧、胃腧,以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过隔日1次。
  (4)贴敷治疗
  选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内关脾腧、胃腧等穴,辨证论治选用我科自制贴敷1-8号方。
  (5)心理疗
  英国的研究人员在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报道,心理疗法有助于减轻慢性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missouri博士呼吁胃肠病医生关注精神/心理诊断和治疗这项工具,并将它们应用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诊断和治疗中去。
六、预防与调护
  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香之品。
1、食物的选择
  ①戒刺激性的食物
  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这些会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损的食物,应避免食用。
  ②戒酸性食物
  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等,于饭前摄食,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所以要尽量避免食用。
  ③戒产气性食物
  有些食物容易产气,使患者有饱胀感,应避免摄食;但食物是否会产气而引起不适,因人而异,可依个人的经验决定是否应摄食。
  此外,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2、吃饭注意事项
  吃饭要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
3、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情绪对胃病的影响非常大!临床观察发现,精神因素是胃病发生、发展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常常茶饭不思;心里有事或受到打击时,食欲不佳;而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倍增!
  事实上,胃肠功能的改变常受人体情绪变化的影响,不好的心情常常会导致机体的神经调节受损,从而导致胃病!
  中医将人的情绪、精神功能归属于肝,例如郁闷、烦躁等症状就属于肝气郁结,如果肝郁气滞、肝气横逆,就会影响胃气的顺降,致使胃气壅滞,即中医所谓的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
  轻者胃胀,重者胃痛。胃气上逆则出现食欲不振、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气郁化火,则烧心泛酸!
4、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高士宗注:“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虚邪”一词指自然界四时不正之气。
5、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就是代表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邪”就是“邪气”,代表了致病因素,意思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有足够的正气,邪气就无法侵入人体,人就可以不得病,即使感受外邪也可以祛邪外出。
七、胃病要养
  我们常说,胃病要三分治疗七分养。在采用各种治疗措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养护。病情轻的病人通过平日养护甚至可以减少服药或避免服药。
  养生
1、百合粥
  材料:百合 20克,粳米100克,清水6杯
  调料:冰糖少许。
  做法:先煮百合,去渣取汁,然后加入粳米,煮熟后即可加入冰糖,稍后便可食用。
  提示:百合具有养阴、润肺、养胃、去燥火的功效,粳米性甘平具有健脾养胃之功,特别适合春季食用。
2、山药扁豆粥
  材料:山药40克 扁豆40克 大米1杯 高汤5杯
  调料:盐
  做法:
  ①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扁豆洗净切小段,大米洗净浸泡30分钟
  ②锅置火上,放入高汤、大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
  ③将山药扁豆盐放入粥中煮开后熬到黏稠
  提示:山药随用随切,防止其氧化变红。扁豆要多煮一会儿
3、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100克,红豆50克。
  做法:将红豆和薏米提前浸泡8小时左右,然后加水煮熟即可。
  薏米,《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最适合春季食用。
  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4、桂花心粥
  材料:粳米50克,桂花心10克,茯苓20克。
  制法:粳米淘净。桂花心、茯苓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分钟,滤渣,留汁。粳米,汤汁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1次,早晚餐服用。
  功效:调理肠胃,促进肠胃消化。
5、安神茶
  组成:百合、龙眼、玫瑰花、酸枣仁均适量,开水沏。
  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龙眼:镇静、安神
  玫瑰花:清香解郁
  酸枣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益阴敛汗的功效
6、薄荷菊花茶
  菊花具有养肝平肝、清肝明目的功效,特别适宜春季饮用。同时,还可降火排毒、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薄荷可发散风热、清利咽喉、疏肝解郁。
7、决明子茶
  决明子有清热、明目、补脑髓、镇肝气、益筋骨的作用。
  若有便秘的人还可以在晚餐饭后饮用,对于治疗便秘很有效果。
8、金银甘草茶
  选用金银花、金石斛、甘草制成。
  先将金银花、金石斛、甘草洗净备用。
  把所有的原料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以中火煮,待味道渗出,滤出残渣即可饮用。
  金银花有清热杀菌的作用,金石斛有解毒生津的作用。
  常饮此茶,能清热解毒,对于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9、白菜豆腐汤
  材料:白菜心2000克、冻豆腐一块、红青柿子椒各100克、熬浓的黄瓜汁、盐、鸡精适量。
  制法:将白菜心,红柿子椒切成4厘米长的细丝。将白菜心红柿子椒丝,冻豆腐用精盐腌20分钟,控出盐水,加入味精和黄瓜汁。待锅中的水煮滚,倒入以上材料,加盐,鸡精即可
  功效:促进肠壁蠕动,帮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燥,促进排便,稀释肠道毒素,既能治疗便秘,又有助于营养吸收。
10、淮山药炒木耳
  原料:山药、木耳、蒜。
  调料:盐、蘑菇精。
  做法:
  ①山药一小段,去皮洗净,然后切片备用;
  ②木耳泡发,洗净,摘小朵备用,把蒜剁碎成末;
  ③烧开一锅水,然后将山药片放入焯30秒后捞出备用;
  ④热锅放油,放入蒜末爆香后加入焯好的山药片炒半分钟后加入木耳一起焯至熟,加盐和蘑菇精调味即可。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