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期]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整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3年08月26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闫俊英
闫俊英 河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专业2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精神病,应用中药、针灸及心理治疗三位一体治疗各种神经症。主治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恐惧症及各种心理因素所致紧张状态、恶劣心境、睡眠障碍、易怒,烦躁不安或悲伤易哭。

    一、厌学的定义

    “厌”字的解释字典有三个意思:嫌恶,憎恶;满足。厌学指的是憎恶上学。人先天就有求知欲,并不排斥学习。准确地说孩子厌学讨厌的并不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讨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环境、教室气氛,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因素。也有部分孩子是因为先天接受知识能力的较差,从而在学习中受到挫折或打击,而产生对学习的厌恶。

    每个人在求学时期都有一个厌学的时段,只是长短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厌学程度严重到形成心理问题后,会导致人放弃学业甚至影响到人格及人生的发展,如果程度较轻,经过短期的心理调整便会恢复正常。

    二.厌学心理的表现

    1.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在与直接照料者(一般为父母,祖父母)分开时而产生紧张不安情绪(如哭闹,不吃不睡等)。一旦照料者回到身边,情况就会好转恢复。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幼时期的孩子身上。

    2.人际关系敏感:容易出现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身上。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援引观念,是指患者总觉得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和一些本来与他不相干的事物都与他有关系,如别人的谈话、无线电广播、报纸上的文章和消息都是针对他而发的;别人的咳嗽、吐痰是表示轻视他等。另一种层面是关系妄想,援引观念的严重表现。此时就要采用药物治疗。更要求家长客观地对待孩子的情况,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治疗。

    3.适应障碍:即表示对新环境及人际关系不能很好的适应,而产生的情绪问题。严重者会产生头痛、失眠、心慌发抖等躯体症状,其中包括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和睦,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无法接受等。

    4.恐惧:孩子在学校因同学的恶作剧,或某种突发情况而受到惊吓,事后会对引起他惊吓的因素(人或物或事件)产生抵触或恐惧心理。

    上述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凭自己想象给子指导,不要哄骗,更不要训斥孩子。要找对原因,对症下药。

    三、造成孩子厌学心理的原因

    1、家长原因:

    (1)望子成龙,过分的看中分数。

    许多家长都十分看中学生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导致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学生的分数只能代表学生某一段学习情况,而不能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标准。家教方式不当,过重的学习负担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家长不应该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形成一套更具客观、更合理、更全面的评价标准。

    (2)破罐子破摔,无所谓。

    家庭环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倾向。家长本身对学生学习就不报很大希望,消极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目标,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学生原因:

    (1)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有的学生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习,因此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只是机械的应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学生的自信心降低,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产生了逃避的想法。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学习不下去,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优点应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治和帮助,使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长自信。

    (3)人际交往问题。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同伴关系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这样的学生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差,不能正常的与同学进行交往或经常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的处理,最后导致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这样的学生因缺乏同龄伙伴的关心而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再者有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因受到大同学的威胁而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3、教师原因:

    厌其师而倦其道。教师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教师急于求成,过高的要求学生完成暂时不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负重感,对学习失去耐心,开始厌学;或者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说了些过头的话,做出了某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四、如何帮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1.矫正学习心理。

    帮助厌学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

    个别孩子旷课、逃学,是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2.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把培养学习兴趣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

3.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我们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于是,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我们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4.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我们要尽量减轻厌学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尝试“二特殊”,即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这样,就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

5.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

    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6.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

    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 应从不同的方面表扬和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信心,而不是单从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便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但增强了,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7.加强自身修养,改变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多为社会培养人才是责无旁贷,又是要多方位下功夫的。因此,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尽快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由以威严管理学生转变为以兴趣吸引学生,由空洞的说教转变为身体力行的示范。还应该多以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用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多在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才不会隔靴搔痒,才能抓住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五、家长应如何与孩子沟通

    在与精神科心理科的专业医师探讨孩子的心理问题时,我们发现“孩子生病家长吃药”这一现象。其实说白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情绪很多都是从家长身上传导来的。当孩子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家长不会正确的辅助孩子,帮他度过困难,就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化更加严重,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反之,一个情绪心理正常的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便会积极的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从而保证孩子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不会出现厌学心理。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如何正确的与孩子交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1. 家长对孩子的一般常见错误:

    (1)空讲大道理:总是把一些道理讲给他,但可实施性很低或很少付诸行动。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或跟父母顶嘴。或学校遇到麻烦),不管什么问题,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只是给孩子讲一些大的原则。比如:“你上学就是去学习了,不要把心思放在一些杂七乱八的事情上”,“同学之间有矛盾很正常,不要理会,认真学习才是关键!”。孩子其实心里明白家长所讲的道理,但是家长应知道学校也属于社会环境的一种,学会与人相处,处理矛盾也是一种孩子该学会的本领。另一方面,孩子没有成人灵活的变通性,当孩子遇到的矛盾客观存在时,就像一个刺扎到皮肤中,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帮他拔出,反而告诉他不要去想刺的存在,这样他会受其影响而无法正常继续后续的学习生活,也会因为问题的不断积累,直至产生心理问题。

    (2)自以为是:不了解孩子真正需求,总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他。

    (3)信奉不打不成才:多以态度粗暴的训斥或殴打方式教育孩子。当孩子到初中阶段后,与小学时期不同,在认知和判断能力上都有提高,就会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而进入叛逆期。而且该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很敏感。此时还和以前一样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对待孩子显然是行不通的。

    (4)把焦虑转嫁给孩子:是指父母把曾经认为影响他的事情或因素而产生的焦虑状态,从精神上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所以在孩子遇到类似问题时会反复强调或提醒孩子应该怎样怎样,或必须怎样怎样。将自己所认为的正确思想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孩子,而影响孩子,当孩子无法完成或做好后又会因此而自责,产生焦虑进而丧失自信,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家长应换种方式爱孩子。

2.家长应如何跟孩子进行交流:

    (1)提高自己的水平,减少自身焦虑情绪,学会跟孩子平等交谈。家长应当明白,孩子不是你的复制品,他有独立的性格,独立的思想,他成长的环境经历都是不同于你的。那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应试着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为什么会不想上学?”等问题,语气要柔和。因为只要孩子肯说出来,才有帮他解决困难的可能。并且在孩子讲的过程中,要作为一名聆听者不要打断孩子。

    (2)当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后,一定要表示对孩子发生的事情理解,再试着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事情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是什么感觉?”了解孩子因困难而产生的情绪,并表示同情和理解。

    (3)直面孩子的困难,了解孩子的真正困难。应试问孩子:“你觉得要正常的去学习,你需要解决什么困难?”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困难时,表示孩子的情绪恢复到平静了。

    (4)帮助孩子找到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询问孩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如果孩子找不出方法,要给出孩子建议,如“你看这样....怎么样?”或“你看这样...做可不可行?”在经过上个步骤的诉说、倾听以及家长的理解后,孩子的情绪会恢复平静,这时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此时也是家长帮助孩子找到方法的好时机。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