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拓宽民族心理的边界

中健网 >> 知识库 >> 家庭 >> 心理健康 2008年08月23日 中国经营网 羽戈

8月15日晚上,在胡锦涛主席的现场注视之下,“和平大战”结局爆冷,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了东道主。其实两队出线局势分明,胜负无关大局,但郎平的“敌人”身份还是点燃了民族主义的满腔怒火。在奥运会期间屡屡因言论出位而饱受非议的“棋圣”聂卫平更是斥责郎平:“别忘了你是中国人!”聂先生用宽不过一厘米的逻辑标尺,将郎平逼入了类似于古人所言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她赢球输球都不是——可能更多的中国人还是希望她输球——归根结底,是她不该踏入这个旋涡。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都是一面欲望的旗帜,受政治与文化的旗手所支使,声东击西,凤舞九天。民族主义这块无根之木背后的诸种权力博弈,一度形成了中国政治变革的风向标。

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正是其扬眉吐气之时。但在另一面,奥运会所宣扬的普世,对狭隘化的民族主义则是一重精神制约。按理说,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想”的嘹亮口号之下,喷向郎平的民族主义言论是那么无知,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事实上却不然。

  此前就有人主张,利用这一届奥运会的成功开办,来缓解近些年来中国极端民族主义浪潮所造成的危害:其最大的危害在于民族心态的封闭化,还停留在敌我之争的冷战二元论水准,譬如对美国的判定,或者好,或者坏,没有第三个选项;而动辄抵制某国商品,更是信心不足的表现,道理很简单,民族的荣光是战斗出来的,而不是靠闭关锁国抵制出来的。现在来看,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信心吗?拓展了民族心理吗?单看金牌榜,前一个可作肯定回答,后一个则令我有些犹疑。从开幕式到攻击郎平,再到对刘翔的不宽容,总让人感觉这个国家的国民性并未进化几许。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不是民族自豪感,而是民族自卑感,因此才会产生对奖牌和荣誉近乎病态的迷恋。

  我们要承认,奥运会是世界的,亦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命题,只有在这个民族充分融合了、代表了世界精神之时,才可以成立。正如18世纪初的拿破仑便有资格呼喊,法国的即是欧洲的、世界的——可惜那时还没有奥运会,只能用侵略战争来表达。若一个民族依然狭隘化,落伍于马背上的世界精神,那么这就是一个苍白的伪命题,这样立论,或者出于自欺,或者出于欺人。基于此而打出的文化牌和政治牌,更多呈现出一种本土化的焦虑——中国愈是想代世界立言,愈是呈现出被世界先进潮流拉开的距离。

  恐怕奥运会很难弥补这一段距离,但它无疑提供了一个飞跃的契机。它让我们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理念、精神、品德可以超越民族的局限,譬如用爱心融化肤色的隔膜,用归属感瓦解“中国”与“中华”的坚冰。对郎平而言,在国籍的桎梏之上,难道不还有一种严肃而热忱的职业伦理在规训我们的偏见,不还有一种对体育运动的无限的、无国界的爱在吸引我们的掌声?而奥运会生产的远远不止这些优良品质。从长远来看,它必将拓宽民族主义的边界,改善保守者的狭隘心态,而一个开放化的国度终将前程无量。

  阳光之下,还有很多力量与奥运会齐头并进,一同为中华民族的开放化、多元化而努力。温家宝总理并没有在热情似火的奥运赛场观众席上停留多久。他来到宁夏,对四周的回族农民说:“咱们都是弟兄!”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