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三国大分裂的责任者

中健网 >> 知识库 >> 家庭 >> 男性健康 2008年08月09日 新浪论坛 佚名

其实,他当时根本没有能力同曹操抗衡,而且他在当地的名望也不够。要废除刘表的儿子取而代之是不得民心,道义上站不住脚的。赤壁之战,孙权夺了荆洲后,刘备便不顾托孤之恩,忘了忠信大义,利用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乞求借下荆洲,将合作伙伴的另一半功劳归为自己,孙权几次索要,他都不还。害得吴国上下对经办人鲁肃非常不满意。按照刘备忠信的为人准则,他起码应该守信用吧,可望着到手的利益,他忘记了这些,他后来夺取益洲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初到益洲时,刘璋对他是热烈欢迎,盛情款待。那种情谊就如同对自己的父兄一样。

面对仁义,刘备不敢无义地以刀枪相逼。而是采取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的计谋,杀了刘璋的二员大将,占据益洲,围攻成都市,刘璋成了他手下的阶下囚。将刘璋当初对他的情义全部抛到脑后。如此看来,他创业之初就具有欺骗,利用了人们对他的信任和亲情,欺骗自己的同宗兄弟和妻子的哥哥,比骗别人更容易得手。所以,他并不是什么深明大义的忠仁之人。刘备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以忠君保主,替天行道,讨伐逆贼之名的确迷惑了不少人。

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公元211年,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刘备左等右盼不见献帝对自己有什么表示,终于按捺不住,于公元前224年,不经请示汇报,就在自己的地盘上称汉中王。他一个很讲究名份,注重君臣之礼的人竟然不顾献帝尚还健在,不按任命程序,就擅自自封为王,行帝王之礼。

如此目无领导自行其事,大逆不道,难道说是忠君保主者所为吗?有人替他辨解,献帝被曹操挟持,左右不了朝政,刘备这是权变。此言差矣,君主处境窘迫,更应匡正名份,舍弃自己的私利,全力拚搏,救皇帝出苦海,哪能这般不恭。你刘皇叔拿皇帝不当一回事,更何况别人呢。汉室江山摇摇欲坠,天下大乱,百姓涂炭,刘备竟为自己争名夺利,全无一点公心,更谈不上忠心。

刘备听说皇帝遇害,率众人举行模拟丧事后,不按汉制守孝,就听从众人的劝说,准备称帝。费诗劝他说:“殿下因曹操逼迫皇帝,篡位夺权,才万里流亡,召集士卒讨伐曹贼的。如今大敌未除,您却要称帝,恐怕不妥,人们会议论的。从前汉高祖刘邦与楚人相约,而且是楚王批准了的,谁先灭掉秦朝,谁就称帝。刘邦率人攻克咸阳灭了秦朝,俘虏了秦皇帝子婴,有约在先,他都辞让不称帝。而今您未出门庭,功不服人,绩不卓著,就要称帝,实在不应该。”刘备听了很不高兴,早先那种宽厚待人,礼贤下士的风范也荡然无存,将费诗连降几级,调走了事。自己却在成都市的西北部登基称帝。

刘备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哭。很多人夸他敦厚仁慈,说他是尽心报主,对汉室忠心耿耿。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吗?在他投奔刘表的那几年,一次二人对座喝酒,中途刘备起身上厕所,感慨地流下泪水。刘表不解,问是怎么一回事。刘备说:“以前行军打仗,腿上无肉,如今不再骑马,腿上长了很多肉。岁月如同流水,我快要老了,可还没有什么功业,所以悲伤。”看看,他哭泣的是自己的功名未成,而并非君主,更不是为汉室江山和社稷百姓悲哀。

所谓一代奸雄曹操,势力强大,功高盖主,只求官职,不求封地。他要用职权,统率百万大军,统一中国,安定社稷。尽管权势早已超越献帝,行使天子的职权多年,拥有全国天下的十分之八,但他至死也不登基称帝。

所谓一代明主忠臣刘备,仁义道德,忠君保国只争地盘,不要官职。小有成就,就自立为王。地盘稍大,占了一个州,仅占全国地盘的十分之一,就登基称帝。喊了一辈了要尽忠报主,复兴汉室,却连君主的尸体、君主的儿女也不找。汉高祖刘邦甚至连他的仇敌秦皇子婴、楚霸王项羽都予以厚葬,追赐有加,可是刘备你呢,你这个汉室后裔。

曹操是想趁天下大乱干一番事业而成就了帝王大业的人。

刘备是想趁天下大乱当皇帝而劳累辛苦一生的人。

孙权是在三足鼎立已成定局的形势下,于献帝去世十五年后,才即位称帝。

如此分析,三国大分裂的责任人到底是谁,请各位看官自己评判。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