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日增添一抹中医文化浓郁醇醇的色彩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7年04月05日 中健网·医讯 王群海
古书《岁时百问》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自远古农耕社会就备受关注的时令节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期,已经有了历法的酝酿。《尚书·尧典》则有关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这充分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中国就有对清明节令的认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的详细载录。

  中健网讯 古书《岁时百问》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是自远古农耕社会就备受关注的时令节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期,已经有了历法的酝酿。《尚书·尧典》则有关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这充分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中国就有对清明节令的认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的详细载录。清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还是农业播种的最佳节点,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来见证农耕繁忙景象。

  斗转星移,清明节大约在两千年前的周代,吸收了寒食和上巳节的风俗。“鸟啼鹊嗓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迟迟暮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古人的诗句是彼时清明旧俗的真实写照,也使清明有了寒食节和踏青节的别称。

  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的节令。宋代庄季裕《鸡肋篇》有关“寒食上冢”的记载,寒食即清明。高翥《清明日对酒》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诗句,描写的正是清明扫墓的情形。祭祖也好,扫墓也罢,都表示人们怀念家人,感念先人,体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唐代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高翥《清明日对酒》:“日落狐狸眼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表达了清明节时思念亲人或享家庭团聚之乐。因此,清明节也是交流沟通亲朋好友的重要时机。宋代程颢《郊行即事》:“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而是描述清明踏青郊游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个体参与的社会化。这些活动,既有益身心愉悦,又创造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相互交流的大好机会。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不论清明节的形式如何衍化,不论社会文明如何变迁,其文化底蕴始终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实际上,清明节的本意在于“慎终追究,敦亲睦族,行孝尽哀。”难道不是吗?与去年十二月底,“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了时间知识体系与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录,同时,也包含清明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增添了浓重斑斓的底色。

  清明节适逢春季最旺盛的黄金季节,中医养生在防“春困”、“春燥”的基础上,最具代表的属于“五食”文化:

  食橄榄----它是白菜的一种。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常见,有菘之操”,故又名菘。范大成诗曰:“拨雪挑来场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酒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苏东坡也以“白菘类羔豚”、“白菜赛糕肠”,并加以赞美。

  食笋----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美食家。他这么说春笋:“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接着在《闲情偶寄》中说:“至于笋之一物,…..但将笋肉齐烹和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食春饼----群集了春天的菜蔬,包一张薄薄的面饼之中,卷成一道春天的滋味,吃了它,仿佛就和春天、和生机发生了直接联系。“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享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杜甫记下了唐人借此和春光发生联系的事物风俗,与春天融为一体。

  食春卷----据宋末的类书《岁时广记》载:“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一名探宫蚕;故又称探春蚕。”其“蚕”字谐音转化“卷”,即现在的“春卷”。炸春卷,是不分南北滋味的,春天的菜香和油香,似乎在这脆脆的一口香中升华了。

  食豆腐----其实它是四季食物,不过春天饮食宜清淡,豆腐就是绝佳的选择。《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说明它是最普遍流行的美食。又说:“豆腐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桃红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它和火腿、鱼、竹笋、蘑菇、牛尾、羊杂、鸡血、狗脑等没有不结缘的。”这哪里在说一种食物的滋味?当季节的脚步声,背着家乡滋味翻山越岭的时候,它的独特意味竟是那么绵延深长。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