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三甲医院 重庆市打造十五分钟社区医院圈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08年04月16日 华龙网—时代信报 王珊 陈波

在发达国家,85%的疾病,通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解决,只有15%的疾病,需通过大型专业医院。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刚好被颠倒过来。

  昨日,国家卫生部相关负责人,携天津、杭州、成都等省市的卫生局负责人齐聚山城,此行,他们讨论的话题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而其中的焦点,莫过于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如何良互动。在进行了十数年的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之后,社区医疗逐步走向壮大的同时,也正在探索回归政府主导之路。

  然而,资金、人员、设备以及制度瓶颈,仍时时制约着社区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日前,《时代信报》记者深入社区医疗机构的最末端,深入剖析重庆乃至全国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试图为社区医疗体制的回归之路,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尴尬的社区医院

  “医院的装修,从设计、施工到验收,都是学校负责,我们像是局外人。”杜为民,一个“社区医院”的副院长,凝视正在修缮的医院小楼,语带落寞。

  4月15日上午,曲曲折折的小道深处,一栋简陋四层小楼掩映在重重居民区内。它,是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是附近居民俗称的“社区医院”。

  这座“社区医院”,正在进行多年来少见的一次小范围装修。此时正是医院的营业时间,没有熙熙攘攘的病患,也没有往来穿梭的白大褂,门口的一位保安颇有爱心地逗弄着旁边居民区的一个小女孩。整个医院安静得有些异常,若非儿科留察室内偶尔传出的阵阵啼哭,会使人错觉这所医院已经停业。

  杜为民所说的负责装修的“学校”,是重庆医科大学,也就是该院的主办单位。目前医院拥有正式员工133名,其中高级职称18名,是“重庆市最早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还是重庆市和卫生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社区实训基地。按照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已经代表重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高水准”。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代表最高水准”的社区医疗中心,日平均接诊量不到150人。所有的收入加起来,只能勉强提供日常运转经费的50%。

  “一年多前,全中心的大型医疗设备只有一台黑白B超和一台X光机。”该中心医教科科长毕恣说到此,面带尴尬。比毕恣更为尴尬的,是副院长杜为民。很多时候,他都为了全院100来号人的奖金发愁。按他的话说,若不是由于该院身处教育系统的背景,正式员工都是教育编制,基本工资由财政解决,这个“重庆市最早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天都坚持不下去。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的常见病和慢性病是他们接触最多的病例。这些老年病的常规检查,是必须用到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微量元素检测仪等设备仪器的。但是由于该院多年不具备这些基本设备,使得最简单的检查都难以进行,更谈不上治疗,因此流失许多老年患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