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期]爆炸灾难过后 警惕“情绪污染”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5年08月21日 中健网·专题部 刘颖
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发生至今,每天都有各种令人悲伤的负面消息。心理专家提醒,灾难面前,普通人也可能发生心理创伤,要注意从负面情绪中逃离,莫让自己受到“情绪污染”,甚至身体的伤害。

  什么是情绪污染?

  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情绪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感染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假如一个单位或一个家庭中,某一个成员情绪很好,或者情绪很坏,其他成员就会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于是单位或家庭中就形成了愉快、轻松或者沉闷、压抑的氛围。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个成员都会不自觉地觉察、体验其他成员尤其是主要成员的情绪,然后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这种由于坏情绪影响而造成团体内部其他成员心情不畅的现象就是“情绪污染”,这就叫做“情绪污染”,也叫“情绪移入”、“情绪感染”。情绪污染主要是指坏情绪。

  负面消息多,警惕“情绪污染”

  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几乎每个人都在看新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关注救灾。看得多了,大家也会有心理上的影响,这叫做替代性心理创伤。不少公司白领,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灾害信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看的时候就很伤心很难过,负面情绪非常多,扰乱了正常的生活。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灾难的亲身经历者,负面消息只会带来短暂的情绪低落,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但如果以前曾经遭遇过类似强大的刺激,如烧伤、爆炸、失火等,再次面对大剂量的负面信息时,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再次出现,触发创伤记忆,带来心理创伤。

  从宣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天天面对同类的负面信息,就会觉得到处是危害,到处不安全。这种负面东西看多了,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搞坏,变得悲观、消极,觉得人生就是灾难,选择性关注负面新闻太多,会带来精神污染,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社会的阴暗面放大,否定社会,变得情绪焦躁,过分担心,这些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

  专家提醒,多愁善感、神经比较脆弱敏感的人,更容易产生创伤性心理,将别人的灾难放进自己的生活。如果本身就有心理障碍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加重病情,引发心理疾病

  如何避免“情绪污染”

  面对这种接踵而来的坏消息,一是要对消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鉴别,二是为了自己避免受到精神污染,要少投入负面情绪,不要长时间集中关注这些负面新闻。以免信息吸收不对称,把自己的情绪导向负面。

  此外,要注意不要让自己成为“情绪污染源”。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情绪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感染性。别让自己受到情绪污染,成为一个污染源,转而向家人扩散负面情绪。如果长时间出现负面情绪,自己不能排除,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伤心过度,小心应激性心脏病

  灾难突发,不仅对普通人的心理有影响,还可能对生理产生影响。一起又一起的灾难,越是突发,越是意料之外,越是身陷或情陷之中,越要注意调整情绪,包括自我调整、倾诉、痛哭、释放,切莫把悲伤强压在心里,因为过度悲伤可能导致应激性心脏病。

  应激性心肌病,其主要特征为可逆的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而无冠状动脉的异常。常常表现为心脏左心室的一块心肌突然变薄,被血液冲击得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在心尖形成一个大球囊,因为这种病通常起因和情绪有关,所以被称为应激性心脏病。

  紧张、不安、焦虑、悲伤等情绪为什么会引发心肌变薄、使心脏像气球一样心尖部位膨出呢?这主要是因为应激的情绪会引起人体内的激素改变,进而引发心肌的改变,同时局部血管痉挛又会加重症状。与真正的心脏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的心肌有恢复的可能性,预后也通常比真正心脏病患者要好。

  专家提醒,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会出现胸闷、心痛、背痛等一系列症状,一些心脏病(比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也类似,但两者关注的频率不同。冠心病患者胸闷心痛常常持续半小时左右,之后稍有缓解,然后再次重复,而应激障碍患者的心脏相关症状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一整天。此外,应激患者可能有失眠、口干、出汗等一系列症状。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