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护理

中健网 >> 疾病库 >> 护理 >> 儿科护理 2006年03月01日 中健网·护理 佚名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痛、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因本病多发于小儿,故称“小儿麻痹症”。自从服用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病因和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Ⅲ3型,以I型发病较多,型间很少交叉免疫。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对低温稳定,高温、干燥及氧化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可存活半年,污水中存活3~4个月,奶制品或食品中存活2~3个月,煮沸立刻灭活,紫外线、2%碘及高锰酸钾均可使其灭活。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淋巴组织及胃肠淋巴组织内增殖,若机体能及时将病毒清除,可不发病而呈隐形感染。若病毒进人血流,导致病毒血症,此时如果体内抗体能中和病毒则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仅有上呼吸道和肠道症状,形成顿挫型。若病毒致病力强或抗体产生过迟或不足,病毒进一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瘫痪型或瘫痪型。病变主要在脑干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从而引起下运动神经原性的肌肉软瘫。腰、颈段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最重,细胞坏死,故四肢瘫多见。患病期间,一些因素如劳累、肌内注射、手术等可促使瘫痪的发生。

【流行病学】 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整个病程均具传染性,潜伏期末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粪-口传播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病初亦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感染后可获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该病终年可见,以夏秋季为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 5~14天(3~35天)。典型病例可分为以下四期。

1.前驱期 常有发热、头痛、咽痛、流涕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或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4日热退症状消失(顿挫型)。

3· 瘫痪期 多在起病后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根据瘫痪表现可分为4型。

.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