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健网 >> 疾病库 >> 儿科疾病 >>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2006年02月24日 中健网·疾病 佚名

3.气阴两虚

主证: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口咽干燥,眠差盗汗,或有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久病体弱,气阴俱伤所致。气虚则见心悸气短。阴亏则见口咽干燥。气阴不足,无以上荣,故见头晕目眩。虚热内生,故见心烦不安,低热。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白芍各12g,炙甘草、生地、阿胶各10g,桂枝、五味子各6g。低热不退加龟版、地骨皮;眠差多加夜交藤、远志、酸枣仁。

4.阳虚水泛

主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咳喘气促,不得平卧,尿少浮肿,畏寒肢冷,唇舌紫暗,苔白滑,脉沉滑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心肾不足,水气上逆,凌心射肺所致。肾阳亏虚,水湿不化,故见尿少浮肿。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怔忡,喘咳气促。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故见畏寒肢冷。

治法:温肾补心,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茯苓、白芍、白术各10g,附子、桂枝、甘草各3g。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汗出肢冷、喘不得卧加黑锡丹。


5.阳气虚脱

主证:心悸怔忡,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气微或气短喘促,不能平卧,肢厥不温,昏厥谵妄,舌淡暗,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益气复脉。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附子各3g,干姜、生龙骨、生牡蛎各10g,五味子、山萸肉、茯神各12g。昏厥谵妄加胆南星、菖蒲;烦躁不安加远志、夜交藤。

中药

成药

1.活心丸:功能活血化瘀,益气强心。用于本病属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2.东北双参补膏:功能益气生津。适用于本病属气虚津伤者。1~3岁每服5g,3~6岁每服10g,6~9岁每服15g,每日3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