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期]萎缩性胃炎的预防与治疗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4年04月08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李刚
李刚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引起的胃疼、胃胀、胃堵、烧心、反酸、嗳气、食少、腹泻、便秘等症。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中国医学大辞典胃》按:“胃,汇也,水谷汇聚之所也,为人体内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横卧于膈膜下,上端为贲门,接于食道,下端为幽门,连于小肠。”胃乃“六腑”之一。

一、认识胃

1、胃的解剖结构

    胃壁由内向外分为4层.

    (1)粘膜,包括:①上皮:单层柱状上皮;②固有层:为结缔组织;③粘膜基层: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3)肌层:由内斜行,中环形,外纵行的平滑 肌组成

    (4)外膜:浆膜

    胃底腺由5种腺细胞组成 :

    (1)壁细胞:又称为盐酸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上半部。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同时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 

    (2)主细胞:又称为胃酶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胃底的中、下部。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 

    (3)颈粘液细胞:细胞数量较少,分布于胃底腺的上部,夹在壁细胞之间。能分泌黏液。

    (4)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在H.E染色的标本上不易区分.

2、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要用于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又称物理消化),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又称化学消化),以便于进一步被吸收。主要吸收少量水和少量酒精以及很少的无机盐。有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胃腺的泌酸细胞会在消化过程中分泌出胃酸(氢氯酸HClpH=2),而主细胞会分泌蛋白酶(胃蛋白酶)、凝乳酶等酶。胃壁会分泌黏液层,而防止由胃腺所分泌的蛋白酶及胃酸的消化。胃酸-用于杀死附在食物表面的细菌。蛋白酶-用于将蛋白质转为肽(peptides)。

    胃腔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是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是中脘。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二、慢萎缩性胃炎概述

1、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常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泛酸、上腹部饱胀或钝痛等,少数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2、分类

    根据萎缩性胃炎血清免疫学检查与胃内病变的分布,将其分为A型与B型两个独立的类型。

    A型: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3、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10)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4、临床表现及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常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胃脘部胀满;胃脘部疼痛;烧心及消化不良症状;大便异常及虚弱症状;贫血。

    诊断:

    (1)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

    (2)症状体征 长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差、乏力、消瘦、贫血等。

    (3)胃镜及病理检查

    (4)X线钡餐检查 可出现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甚者消失。

    (5)实验室检查 ①胃液分析 A型CAG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可正常或低酸;②胃蛋白酶原测定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③血清胃泌素测定 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CAG患者胃窦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④免疫学检查 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测定,可作为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

5、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虽也有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的病史,溃疡病疼痛发生往往有周期与节律性,通过胃肠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可以区别。

    (2)胆囊炎与胆石病

    有上腹部胀闷不适、嗳气不适等症状,其症状发生多与进食肥腻食物有关,上腹疼痛往往较明显,可放射至胁肋及背部,兼有发热与黄疸时则易分辩。可做B型超声波、腹部X线平片或胆囊造影等检查以明确。

    (3)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者多为突然发作腹痛腹胀,呈持续剧痛,痛时喜弯腰曲背。腹部压痛明显或有腹肌紧张。慢性胰腺炎诊断较困难,凡有腹痛、脂肪泻、消瘦、糖尿病者应考虑,可做血、尿淀粉酶,或腹部CT检查。

    并发症:1.胃出血。2.贫血。3.胃溃疡。4.癌前病变等。

    胃镜检查

    ①胃黏膜颜色变淡;②黏膜下血管透见;③黏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而黏膜下血管显露的特征常被掩盖;⑤萎缩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⑥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如充血红斑、附着黏液,以及反光增强等。

    病理检查 :①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②肠上皮化生;③异型增生;④癌变。

6、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细究之应在胃膜(胃络),而与肝之疏泄、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均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常,二者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胃之功用依赖于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若情志不调、脾胃虚弱,或感受邪气,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

    (1)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多由于劳倦伤脾,素体虚弱,久病损伤脾胃,或者先天肾阳不足,胃失于温煦或年高体衰,脾虚胃缓均可引起脾胃虚弱或虚寒,使脾失运化,胃失温养,升降失常,出现胃痛、胀满等症,久之形成慢性胃炎。

    (2)饮食因素:暴饮暴食,饥饿失常;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恣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致饮食停滞,损伤脾胃。寒凝阻络则气滞血瘀,湿热中阻则脾胃受困,日久损伤脾胃,形成胃炎。《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也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

    (3)情志因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郁滞不行,不通则痛。故《沈氏尊生书》谓“胃痛,邪干胃脏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暴,且正克也”。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五脏之火又以肝火最为横暴,火性炎上,迫灼肝胃之痛往往经久不愈。忧思伤脾,脾气郁结,运化失常,水谷不化,也可见胃脘胀满之症。

     中医病机

    (1)胃气壅滞:腑气以通为用,胃气主降,脾胃功能受损,胃气不降,阻滞于中焦,则胃脘胀满疼痛,气或聚或散,故胀痛走窜不定;胃气失降而上逆,则嗳气、欲吐;胃肠气滞则肠鸣、矢气频作,矢气或嗳气之后,阻塞之气机暂得通畅,故胀痛减轻;若气急阻塞严重,上不得嗳气,下不得矢气,气聚不散,则脘腹胀痛加剧;胃肠之气不降则大便秘结;苔黄,脉弦,为浊气内停,气机阻滞之象。

    (2)湿浊中阻:脾喜燥恶湿,湿浊中阻,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脾气郁滞,则脘腹痞胀或痛,食少;脾失健运,湿滞气机,则口中黏腻无味;水湿下渗则见大便稀溏,湿性重浊,也可见到大便黏腻不爽;湿性重浊,泛溢肌肤,则见头身困重,肢体肿胀等。舌红,苔腻,脉濡或滑,同为湿浊中阻之象。

    (3)浊犯肝胃: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胃气郁滞,则胃脘、胸胁胀满疼痛,走窜不定;胃气上逆而见呃逆、嗳气;肝失条达,情志失调,则见精神抑郁,善太息;木郁作酸,肝气犯胃,则吞酸嘈杂;胃不主受纳,则不思饮食;肝气郁滞,则可见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为肝气郁滞,肝气犯胃之象。

    (4)浊毒内蕴:胃病日久,湿浊之气留滞于中焦,郁久化热,则见胃脘胀满,胀痛灼热;湿热浊毒之气耗伤气阴,则见口干口苦;浊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胃气受浊毒影响,不主受纳,则见纳呆;中焦气机阻滞,浊毒内蕴,阳气不能输布于体表四肢,则见怕冷;浊毒之气内蕴于中焦脏腑,气机不通,可见到大便不爽或便溏;舌红或紫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为浊毒内蕴,湿热中阻之象。

    (5)浊毒壅盛:湿浊之气郁滞于中焦,日久郁而化热,蕴热为毒,灼伤真阴,阴液不能上蒸于口,故见口干口苦;中焦气机郁滞,故见脐腹胀满疼痛;浊毒壅盛,上扰清窍,故见心烦躁扰,头晕胀痛,寐差;浊毒壅盛,中焦气机不通,湿浊之气壅滞,故见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或黄;舌紫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数,均为湿热中阻,浊毒壅盛之象。

    (6)瘀血内结:脾胃病日久常见瘀血内结之象。瘀血阻滞,则可见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以夜间为甚;血瘀日久伤阴,阴伤则燥,胸满口燥,面色暗滞也较为常见;舌质紫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7)毒热伤阴:胃病日久,毒热盛,耗伤阴液,常出现阴伤之象。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见胃脘胀满、灼痛,嘈杂不舒,痞满不适;胃失阴滋,纳化迟滞,则饥不欲食或食少;胃阴亏耗,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不能下润,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是毒热内结,耗伤胃阴之象。

    (8)脾胃虚弱:素体虚弱或浊毒日久伤脾,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者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脾胃功能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壅滞于中焦,则见胃脘部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脾胃虚弱,其受纳腐熟水谷及运化功能失司,则见食少;气血生化乏源,机体失于濡养,则见气短,懒言,口淡,乏力,大便稀溏等;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均为浊毒伤脾,脾胃虚弱之象。

三、慢性萎缩胃炎的治疗

1、慢性萎缩胃炎的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疗

    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5~1.0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 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萎缩性胃炎时,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内细菌孽生,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行抗Hp治疗。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

    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5)增加黏膜营养

    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作用。也可选用活血素;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6)五肽胃泌素

    五肽胃泌素除促进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外,还对胃黏膜以及其他上消化道黏膜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可用于治疗低酸无酸或有胃体萎缩的萎缩性胃炎患者。

2、中医辨证论治

    (1)胃气壅滞型

    主要症状:脘腹痞胀疼痛,痛而欲吐,或腹胀痛剧,肠鸣走窜不定,矢气频作,矢气后胀痛减轻,或胀痛剧而无肠鸣矢气,大便秘结,舌红,苔厚,脉弦。

    病机:浊蕴胃肠,气机阻滞。

    治则:理气和胃,降逆消痞。

    方药:木香9g,枳实15g,厚朴15g,槟榔15g,炒莱菔子20g。

    加减运用:胃气上逆,食入则吐,加生大黄、甘草;胃脘疼痛,加延胡索、白芷;嗳气,加石菖蒲、郁金、紫苏叶、黄连;食积滞气,嗳腐吞酸,加鸡鸡内金、焦三仙、茵陈;呃逆,加丁香、柿蒂。

    (2)湿浊中阻型

    主要症状:胃脘堵闷,肢体困重,纳呆,口中黏腻无味,大便溏或大便不爽舌红,苔腻,脉濡或滑。

    病机:湿浊内生,阻滞气机。

    治则:除湿化浊,和胃消痞。

    方药:石菖蒲15g,郁金12g,茯苓15g,白术9g,茵陈15g,砂仁15g,肉豆蔻15g,苍术15g。

    加减运用:胸骨后隐痛,痰多,恶心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烧心反酸,加乌贼骨、瓦楞粉、煅龙骨、煅牡蛎;呕吐,加半夏、降香。

    (3)浊犯肝胃型

    主要症状: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满,嗳气,泛酸,善太息,遇烦恼郁怒则症状加重,精神抑郁,寐差,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病机:肝气不疏,肝胃不和。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消痞。

    方药:柴胡15g,香附12g,青皮9g,荔枝核15g,佛手15g,绿萼梅15g,八月札15g,香橼15g。

     加减运用:腹胀满,加焦槟榔、炒莱菔子、大腹皮;浊阻气机,脘痞苔腻,加茯苓、泽泻、石菖蒲;气郁化火,胃中灼热,加黄芩、黄连、生石膏;寐差,加合欢皮、夜交藤。

    (4)浊毒内蕴型

    主要症状:胃脘胀满,胀痛灼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怕冷,小便黄,大便不爽或便溏,舌红或紫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病机:湿热中阻,浊毒内蕴。

    治则:化浊解毒,和胃消痞。

    方药:黄芩12g,黄连12g,黄柏12g,蒲公英12g,生石膏30g,茵陈15g,藿香15g,佩兰12g。

    加减运用:伴恶心,加紫苏叶、黄连;大便不干、不溏,排便不爽,便次频数者,加葛根、白芍、地榆、秦皮、白头翁;伴肠化,加半枝莲、半边莲、绞股蓝、薏苡仁、白英;伴不典型增生,加三棱、莪术;伴Hp感染,加蒲公英、虎杖、连翘、黄连;心下痞,加瓜蒌、黄连、半夏;胃黏膜充血水肿,常加川芎、延胡索、三七。

    (5)浊毒壅盛型

    主要症状:口干口苦,脐腹胀满疼痛,心烦躁扰,头晕胀痛,寐差,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或黄,舌紫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病机:湿热中阻,浊毒壅盛。

    治则:泄浊攻毒。

    方药:半边莲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苦参9g,板蓝根15g,鸡骨草12g。

    加减运用:口苦,纳呆,加龙胆草;心烦,加栀子、淡豆豉;便秘,加芦荟、番泻叶。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为主,但对热毒治疗又常据毒之轻重而用药。毒轻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毒中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毒重用白英、黄药子。伴肠化,加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白英;伴不典型增生,加水红花子、穿山甲、全蝎、蜈蚣、水蛭。

(6)瘀血内结型

    主要症状:胃脘胀满,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胸满口燥,面色暗滞,舌质紫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病机:浊毒中阻,瘀血内结。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消痞。

    方药:当归15g,川芎12g,延胡索15g,三七2g,蒲黄15g,五灵脂15g,姜黄9g,白芷15g,丹参15g,鸡血藤15g。

    加减运用:伴胃脘胀满气滞,加柴胡、香附、木香;心血暗耗,虚火内浮所致眠差,加酸枣仁;伴异型增生,加三棱、莪术。

    (7)毒热伤阴型

    主要症状:胃脘胀满,灼痛,胃中嘈杂,饥不思食或食少,口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弦细或细。

    病机:毒热内结,耗伤胃阴。

    治则:滋养胃阴,和胃消痞。

    方药:百合15g,乌药12g,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山茱萸15g,乌梅15g,元参15g,玉竹15g,黄精15g。

    加减运用:伴胃中烧灼,加生石膏、黄连;胃痛兼背痛,加沙参、威灵仙;伴胃酸缺乏,加石斛;伴口干,加天花粉;伴咽堵,加射干、桔梗、板蓝根。

    (8)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

    病机:浊毒伤脾,脾胃虚弱。

    治则:补气健脾,和胃消痞。

    方药:党参15g,茯苓15g,白术9g,陈皮15g,扁豆15g,山药15g。

    加减运用:脾阳不振,手足不温,加炙附子、炮姜;气虚失运,满闷较重,加木香、枳实、厚朴;气血两亏,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加太子参、五味子;脾胃虚寒,加高良姜、荜茇。

四、食药调护

    俗语有“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之说,以食、药同调,注重饮食调养,调动人体正气以抗邪,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1、饮食五宜

    (1)淡:饮食宜淡,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炙煿的食物,肥甘厚味之品易壅湿生痰,化浊生毒。

    (2)少:饮食宜少,少食可以养胃,《千金翼方•养志食疗》:“饮食当令节佳,或贪味伤多,肠胃此薄,多则不消。”告诫人们要规律、适量进食,过饥过饱易伤脾胃,会导致元气不足,变生为患。

    (3)缓:饮食宜缓,不宜进食过快,进食过快易致饮食积滞,郁而化热生痰生湿而化浊毒。

    (4)温:饮食宜温,过冷或过热易导致寒凉败胃或热阻中焦之证。

    (5)鲜:饮食宜鲜,适量吃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陈腐或过夜食物,不吃腌制食物。不宜吃熏、烤、煎、炸食物,此类食物多温热之性,易助湿生热;忌食南瓜、甘薯、土豆等壅塞气机之品。

2、垃圾食品:

    一、油炸类食品;二、腌制类食品;三、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四、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五、汽水可乐类食品;六、方便类食品;七、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八、话梅果脯类食品 ;九、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十、烧烤类食品

3、抑癌食物排行榜

    (1)熟红薯;2、生红薯;3、芦笋;4、花椰菜;5、卷心菜;6、菜花;7、茄子皮;8、甜椒;9、芹菜;10、胡萝卜、金花菜、荠菜、苤蓝 、芥菜、雪里蕻、番茄。

4、食疗

    (1)桃仁粥 :桃仁、生地各10克,二药洗净后加入适量冷水,武火煮沸,改文火慢煎。30分钟后,除去药渣,将100克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煮粥。粥熟加入桂心粉(药店有售)2克,红糖50克。

    每次食1小碗,每天3至4次

    功效:桃仁可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生地能滋阴清热、养血活血;桂心、红糖能温通血脉而止痛;粳米味甘性平,能益脾和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铁和维生素B1等;红糖不仅能供给热量,又富含铁质。蛋白和铁质是造血的主要原料。

     适应症和禁忌症:本粥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停止后或无发生出血者,中医辨证为瘀血内停型,表现为胃脘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溃疡活动出血时,则禁食本粥。

    (2)鲜芦根粥 :新鲜芦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将鲜芦根洗净后,切成一厘米长的细段,与青皮同放入锅内,加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改文火煎20分钟。捞出药渣,加入洗净的粳米,煮至粳米开花,粥汤粘筒。端锅前5分钟,放入生姜,一日分2次温服。

    功效:芦根清热养阴,青皮行气止疼,生姜和胃止呕,粳米养胃益脾。以上诸药配伍得当,共达泄热和胃,养阴止痛之功效。 

    适应症和禁忌症:该粥适应于中医辨证为肝胃积热型者,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若胃脘痛畏寒喜暖,大便溏泄,则不宜服此粥。

五、日常调护

1、情志调护

    情绪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就是要内心保持一种平静安定的心态,真气才能够充足,气机才能顺畅,这是精神养生的一种重要举措。精神调畅,肝气不郁,气血运行通畅,脾胃升降如常,生浊无源,就不会产生浊毒郁结的情况,则不会发生疾病。

    疾病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乐观态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恐惧、焦虑,树立必胜、必愈的信心和勇气,使自己时刻处于一种和谐、坦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保持恬淡、宁静、愉快的心境,还可酌情学习,开展文化娱乐、养鱼种花、琴棋书画、读书看报、旅游活动等等,这样做可以移情志、除烦恼、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2、生活起居调护:

    生活起居宜顺应自然规律,适寒温、慎起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从上述两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气候变化常常是疾病的诱因,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外出和蛰藏的时间,适当增减衣物;要注意生活环境的清洁,避免秽浊之气侵犯人体而致病;要注意适量运动,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免过劳过逸,过劳则伤及筋骨,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脾不健运,水湿不化,日久生浊生毒。

3、“治未病”调护

     “治未病”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救其萌芽,早期治疗;三是已病防变,即预防疾病转变、防止并发症发生。

    可采用针灸、按摩、推拿等恢复人体自身的气化功能,扶人体之正气以抗邪;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向,掌握主动权,以防病邪深入传变,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针对疾病的先兆,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扶助正气,及时阻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4、生活小常识

    A、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养生之道,古来有训:“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1)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散步

    (2)饭后坐在原地休息10-15分钟后再开始散步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3)寒冬腊月显然不适合饭后到户外“百步走”。在居住环境里走动走动,效果会更好。

    (4)漫不经心地、心无杂念地慢步走

    B、生花生可以治疗烧心?

    酸水上涌、心中灼热、胸口闷痛、吞咽困难等是典型的胃酸返流症状。胃酸返流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烧心,通常发生在进餐后或躺下时,有时会伴随有胃内食物返流到口腔或表现为唾液过多。

    晨起空腹嚼服一把生花生米,即可见效。花生必须是带红皮的生花生,去红皮或炒熟后的疗效降低。 

    建议:按正规治疗,可同时配合食用生花生。

    C、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忌烟、酒、咖啡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物质可降低某些药物的生物活性从而减低治疗效果。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D、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不和,顾名思义,是指胃病和胃肠不适;卧不安就是睡眠障碍,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夜卧多、早醒、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

    有学者对患有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期失眠症的患者群做过调查,大部分患者晚上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间少于4小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出现睡眠不实、多梦、难入眠、起床后乏力、头昏,记忆力差。可见“胃不和”确实与睡眠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 

     “胃不和,卧不安”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病情,

    其次,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上要特别注意,

    第三,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

    第四,睡觉时右侧卧位能使全身肌肉松弛,这时心脏不受压迫、肺脏呼吸自然,使身体获氧充足。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各种胃炎和消化功能障碍等患者最好采取右侧卧位。但是,患有食管反流这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最好采取左侧卧位。因为右侧卧位会使胃内反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量大大多于正常情况,容易引发反酸,从而导致食管炎等的发生。

    E、小米粥养胃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而中医亦讲小米“和胃温中”,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

    另外,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

    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煮熬,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粥。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比大米更好,因为小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不理想,赖氨酸过低而亮氨酸又过高,所以不论是产妇,还是老弱人群,都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 。

    F、冬吃萝卜夏吃姜

    萝卜又名莱菔,其种子、鲜根、叶均可入药。 萝卜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安五脏等功能。

    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对萝卜的药用便有记载:“其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痰咳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头痛、小便不利等症”。

    生姜性味辛、微温.

    功用: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

    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

    其实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利用了这两种食品的寒热性,配合了季节的寒热性,来进行阴阳调理,以真正做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六、浊毒学说

1、浊毒的含义

    浊毒是指因浊邪而导致人体发病的一种病邪。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病机,从而使机体表现出一组或几组具有浊毒表现的症候。

    运用浊毒该理论治疗脾胃病取得了显著疗效,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理论束缚,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提供了一条思路。

    内因:情志不畅,肝失调达,克犯脾土;饮食劳倦,损伤脾土;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外因:外感六淫。

    内外因均可使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初为湿盛,湿盛则浊凝,浊凝则为痰,湿浊痰郁久则化热,热极则生毒。

2、浊毒证的临床表现

    浊毒证是指浊毒侵入人体后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证,可出现身体困倦乏力,大便粘腻不爽,小便黄,苔黄腻、舌质红,脉滑等症候。

    (1)舌象:以黄腻苔多见,但因感浊毒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别。或薄黄腻、或黄腻、或黄厚腻、甚至舌苔发黑,或中根部黄腻、或两侧黄腻。舌质红。

    (2)脉象: 滑脉常见,尤以右关脉滑突出。临床以滑数、弦滑、弦细滑多见。病程长者,可见细滑脉、沉细滑脉。

    (3)二便: 大便粘腻不爽,甚或臭秽难闻;小便黄,或浅黄、或黄、或深黄、或浓茶样。

    浊毒在上焦:

    主症:胸闷咳喘,身热口渴,头晕,面红目赤,心烦失眠,甚则心悸怔忡。

    兼次症:或恶寒发热,身热不扬, 午后热甚;甚或神昏谵语,言语蹇涩,或胸痛,咯吐黄稠脓痰,心烦肢厥

    舌象:舌暗红或紫暗,苔黄腻或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滑数

    浊毒在中焦:

    主症:胃脘连及胁肋胀满疼痛,嗳气,泛酸烧心,不思饮食,急躁易怒,嗳气频数,情志抑郁不舒,大便或溏滞不爽,色黄味臭或秘结不通,小便不利。

    兼次症:或头晕目眩,胁有痞块,恶心腹胀,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面色晦暗,口苦口干,身重肢倦,或恶心干呕,入食则吐。

    舌象: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数或弦滑

    浊毒在下焦:

    主症:小腹胀满、痞块硬肿,尿闭便坚、或尿频而急、溺时热痛、淋沥不畅、尿中带血,便泻不畅、或下痢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妇女月经时来时断,带下秽浊。

    兼次症:身热呕恶,脘痞腹胀,头晕而胀,神识昏蒙,或神识如狂,口干不欲饮,男女不育、下肢浮肿等证候。

    舌象:舌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3、浊毒治疗原则

    (1)给邪以出路化解浊毒

    ①通腑泄浊解毒—从大便而出

    ②渗湿利浊解毒—从小便而去

    ③达表透浊解毒—从汗液而排

    (2)截断浊毒的生成

    ①健脾除湿解毒

    ②芳香辟浊解毒

    ③祛痰涤浊解毒

    ④清热化浊解毒

    ⑤攻毒散浊解毒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