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病因和发病机制

中健网 >> 疾病库 >> 内分泌疾病 >> 尿崩症 2010年05月12日 中健网·内分泌疾病 佚名

中枢尿崩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影响了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合成、转运、储存及释放所致,可分为继发性、特发性和遗传性尿崩症。

一、继发性尿崩症

约50%患者为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肿瘤,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第三脑室肿瘤、转移性肿瘤、白血病等所引起。10%由头部创伤所致(严重脑外伤、垂体下丘脑部位的手术)。此外,少数中枢性尿崩症由脑部感染性疾病(脑膜炎、结核、梅毒)、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或其他肉芽肿病变、血管病变等影响该部位时均可引起尿崩症。任何破坏下丘脑正中隆突(漏斗部)以上部位的病变,常可引起永久性尿崩症;若病变在正中隆突以下的垂体柄至神经垂体,可引起暂时性尿崩症。

二、特发性尿崩症

约占30%不等,临床找不到任何病因,部分患者尸解时发现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神经细胞明显减少或几乎消失,这种退行性病变的原因未明,近年有报告患者血中存在下丘脑室旁核神经核团抗体,即针对AVP合成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常伴有肾上腺、性腺、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

三、遗传性尿崩症

少数中枢性尿崩症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AVP-神经垂体素运载蛋白(AVP-NPⅡ)编码区多种多样的基因突变所致。突变引起NPⅡ蛋白质二级结构破坏,继而影响前体蛋白的水解、AVP与NPⅡ的结合以及AVP-NPⅡ复合物在细胞内的转运和加工过程。而且,异常的AVP-NPⅡ前体的积聚对神经元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从而引起下丘脑合成AVP神经细胞的减少。此外,还可出现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类型,由胎盘产生的N末端氨基肽酶使其AVP代谢加速,导致AVP缺乏,其症状在妊娠期出现,常于分娩后数周缓解,故称为妊娠性尿崩症。

此外,本症可以是DIDMOAD综合征(可表现为尿崩症、糖尿病、视神经萎缩、耳聋,又称为Wolfram综合征)的一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极为罕见。

根据AVP缺乏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尿崩症和部分性尿崩症。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