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养生】调理生活方式潜藏阳气积蓄阴精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22年01月05日 中健网·医讯 于文亚 史爱华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中健网讯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古人认为,冷气积久则寒,寒冷程度未至极点,故称之为“小寒。唐山市中医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于文亚介绍: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寒冷的日子,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节。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乡。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二候: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

  三候:雉始雊。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小寒养生全攻略

  ▲起居注意保暖

  中医认为“寒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特别要注重头部的保暖,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及督脉循行均经过头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是百会穴,百会穴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所有的阳气都聚集在此,如果外出不带帽子,即使你穿的很暖和,热量也会从头部迅速散去,这种热散失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有些人有洗头后未吹干,甚至还在滴水情况下就外出或者睡觉的不良习惯,这些都对健康不利,容易受寒,长此以往积累寒气,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做好头部的保暖,顾护好身体的阳气,是抵御寒邪的好方法。

  ▲调理生活方式,潜藏阳气,积蓄阴精

  小寒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自然界中的阳气处于一种封藏的状态,人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不要扰动阳气,宜早睡晚起,以待阳光。因为冬属阴,昼短夜长,阳气不足,人容易生病,而早睡晚起的作息生活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冬季同样要有体育锻炼,但应注意在日常锻炼中要适度运动,做好保暖,防止汗液的大量流失。建议选择在午间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锻炼,锻炼方式可以选择慢跑、太极、八段锦等项目。需要注意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热身,从低强度慢慢开始,运动后不要立刻休息,慢慢减少运动强度。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可进行室外散步。通过适度科学锻炼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做好情志养生

  小寒时节寒风凛冽,景色凋零,天空阴冷晦暗,由于“阴盛伤阳”“阴静阳躁”的缘故,致使情绪低落,甚至诱发抑郁症或加重抑郁症的病情。所以,小寒时节的精神情志养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冬季养生要养“藏”,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刺激,始终处于“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二要减少抑郁情绪,尽量到室外多晒太阳,尽量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畅达情志。

  ▲科学进补有讲究

    民间有“冬令进补,明春打虎”之说,小寒是冬季进补的好时机。对于素来身体素质尚可的人来说,还是以体育锻炼和食补为好,可不必特殊食用补品和药补。饮食宜行“温补”,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食物性味宜多温热少寒凉,平时多食用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南瓜、生姜、羊肉等,可达扶正赔本之目的。而对于需要特殊食用补品或药补人群,小寒时节进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一定要有的放矢,结合个人体质特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饮食、运动等相配合,以实现固护阳气、正确养生目的。气虚者应选用补气食品,血虚者应选用补血食品,阴虚者应选用滋阴食品,阳虚者应选用助阳食品。相反,如果应用得不当,就会适得其反。阳虚者进补大量滋阴食品,反而会“重伤其阳”;阴虚者进补大量助阳食品,反而会“耗伤其阴”。如果你不能正确判断自身的体质,还是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盲目进补。

  二是,小寒进补不要冒进,需要给肠胃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为进补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进补得不耐受,使得进补事半功倍。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百虚皆由于脾胃。冬季进补当遵孙思邈“五脏不足,调于胃”,通过调脾胃使脾气生旺,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五脏六腑皆得其养。另外我们平时常听到一个词“虚不受补”,所谓“虚不受补”是指体质虚弱较甚或阴阳气血俱虚时,当用补药滋补;若脾胃不健,反可致气机壅滞,加重脾胃之虚,其力难行,体虚愈甚,此时用补,受之运脾为先;另外,滋补药多腻滞,尤以滋补阴血之品为甚,往往滞胃呆脾,故在运用补药养生时,常应配以调理脾胃之品,如陈皮、木香、藿香、佩兰、白术、茯苓、厚朴等,上述各药不仅能使脾胃功能健旺,而且能防补药腻滞之弊。

  推荐小寒时节滋补食疗

  1、当归羊肉汤

  材料:当归30克,生姜50克,大枣30克,羊肉150克。

  制作方法:将羊肉、生姜分别洗净,切片,与当归、大枣同入锅,加水2碗,煎煮30分钟。加盐、作料少许调味。

  功效:补气益血,祛寒止痛。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发热、自汗、肢体酸痛等症。                    

  2、杞果牛骨汤

  材料:生牛骨250克,枸杞15克,黑豆30克,大枣10枚。

  制作方法:以上材料加水适量,共煮熟烂,调味后服食。每日1次,空腹食用,连服30天。

  功效:补气血,益肝肾。主治属气血亏虚,面白唇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午后发热者。

  3、二参汤

  材料:太子参或西洋参10克,沙参15克,石斛15克,玉竹15克,桂圆10克,瘦肉或鸡肉500克,姜三片,盐少许。

  制作方法:将太子参或西洋参、沙参、石斛、玉竹、桂圆洗净浸泡备用,瘦肉或鸡肉切块热锅略炒,加水及全部材料,大火10分钟转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阴阳平补,益气强身。适用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人群。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111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