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样本:医院无创收压力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07年08月20日 第一财经日报 田毅 马晓华

上世纪20年代,一个美国人整日穿梭于北京繁密的胡同中。不几年,传统的“吉祥姥姥”(接生婆)和挂牌营业的阴阳先生或被收编或被取缔,以社区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个“卫生示范区”建立。

此人叫兰安生(John B. Grant),1921年受聘为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主任。

在疫病频发的时代,兰安生坚信预防医学一定要到居民中去。由他主导的“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最初涵盖5万人,在今东城区。地段保健、医疗门诊与合同医院成为三级网络,经过协和等大医院培训的医生、护士被送进胡同,家庭病床、转诊制度、妇幼保健,甚至小孩子要不要吃糖丸都要负责。

80年后,2007年7月27日一大早,北京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监控大厅内的大屏幕前,301医院副院长陈晓红突然问东城区卫生局副局长禹震:“从图上能找到我们大院的安大爷吗?”

“能!”随着输入姓名和鼠标点击,东城区地图中一个区域被放大,进而放大成其中一社区,最终几座楼房的样子出来了,一个“小蓝人”一闪一闪,点开他,陈晓红副院长看见了安大爷的全部病历。

大屏幕的东城地图被纵横分成了1593个小网格,上面密布着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2个全科医生工作室。这片土地就是兰安生最初工作的地方。

东城区投资开发出这套管理系统,现在,在监控室里,你可以掌握各个卫生中心(站)随时的门诊数量、病人信息、开药情况,甚至配送时间。用东城区卫生局副局长禹震的话讲,就是有医生故意经常开一种药都难,因为药品销售稍有异常,管理中心就可以暂停配送进行检查。

东城区用卫生资源调整、社区人员“吃皇粮”、药品集中采购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希望创立社区卫生的“新天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