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06年11月01日 大连日报 佚名

  各方因素共同作用打造健康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要整体化,仅靠学校的呼吁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家庭和社会各界也应投身其中,转变教育理念,净化舆论环境,减轻大学生们身上的压力。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是不够的,大众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认识,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这种社会现象要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夫妻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其生活包办代替过多和对其错误言行及不良习惯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确实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棘手、头痛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最后,从学校方面来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而高校更应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体制。

  首都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认为,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需要改进,家长和学校不能再把“升学第一”作为信条。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位心理专家指出,现在我市多数大学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但大多数都是选修课,这应改为必修课。在国外一些国家不但如此,并且还开设“精神分析”的选修课,它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上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通过人的行为来解读人内心世界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体验不能察觉的潜意识。

  大连黄鹤心理咨询中心国家心理咨询师黄鹤则建议学校开放固定的场所,让学生有固定的交流环境,让他们能主动敞开心扉,多参加社会实践,触及社会这个大的圈子,积极把自己隐藏的一面展示出来,通过心理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他们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形成完善的性格。

  对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医生建议,希望他们能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要敢于承认自己不如人的现状,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主动探索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缺陷进行锻炼。敢于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自我总结,逐渐地克服自己的不足,完善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