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06年11月01日 大连日报 佚名

  心理基础“先天不足”是根源

  那是不是只要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情感困惑及学习、就业压力等方面没出问题,他们就不会有“心病”?不少心理专家都认为,以上这些诱因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而大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心理基础的“先天不足”才是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些专家表示,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西方人敢于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外向型”性格特点,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比较容易形成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其次,社会伦理价值的无序性导致环境的“失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前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专家方新认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阴影,这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怀疑、否定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溺爱、包办过多,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要求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唯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江西电大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专家邱美玲认为,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升学等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因而学生为追求高分而疲于奔命的现象仍然存在。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压力。而“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又不能缓解这种压力,因而不少学生都觉得大学生活太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压抑、烦燥、缺乏生活乐趣、性格不开朗等不良心理倾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