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峰:九万里风鹏正举

中健网 >> 公益行 >> 榜样的力量 2017年04月19日 中健网·榜样的力量 王欣
齐峰接任医院的党委书记、院长,从衰落到辉煌、从低谷到崛起,它的全面复兴离不开这位思路清晰、站位深远的当家人。实施环境改造、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水平、强化人才建设,运筹帷幄、处变不惊,他带领全体第一中医人启动了医院发展“学科、管理、人才、文化”的“四轮”驱动,开启了锐意进取、奉献奋进的征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掌舵人”,听一听他的新思路、新想法、新观点。

  古城保定繁华的裕华西路上巍然屹立着一所古朴典雅的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地处喧嚣的闹市区,显得格外深沉大气,这就是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思路决定出路,道路决定命运。2009年仲夏,齐峰接任医院的党委书记、院长,从衰落到辉煌、从低谷到崛起,它的全面复兴离不开这位思路清晰、站位深远的当家人。实施环境改造、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水平、强化人才建设,运筹帷幄、处变不惊,他带领全体第一中医人启动了医院发展“学科、管理、人才、文化”的“四轮”驱动,开启了锐意进取、奉献奋进的征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掌舵人”,听一听他的新思路、新想法、新观点。

  一个优秀的学科能够撑起医院的一片天,如何打造一个强势的学科,作为院长胸中要有一杆秤——对于学科,他如是说。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纵览全国大型综合三级医院的发展建设成就,专业学科的能力建设与质量标准已成为代表和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彰显特征和标志,综合医院之间实力的竞争就是各医院学科建设实力的较量。对于每位医院管理者,要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从医院整体发展需要出发,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强化组织管理、促进学科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学科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引领学科发展。

  这几年,我们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强化学科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战略性新兴学科,积极培育壮大优势重点学科、健康养生养老、健康产业:增强学科的内涵质量,发挥优势特色,增强竞争实力,在改造提升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新兴学科,发挥好重点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国际视野,加大引进、合作、整合力度,统筹协调,互补支撑,实现学科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学科建设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引领转型升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群,对于学科尤其重点学科,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在发挥特色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创造,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水平和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中医药的开发创新,提高学科的质量效益;加大对学科的考评工作力度,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开展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强化扶持的力度,加大对立项重点学科专业和临床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力度,提高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目前,脾胃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科、肛肠科为国家重点专科,骨科、肺病科、治未病科为河北省重点专科,针灸科、皮肤科肾病科、儿科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群。

  他说,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永恒的主题,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持续、稳步发展的驱动器。我们将在全面规范和加强学科建设,培育特色学科,形成学科特色继续进行积极的探索,把握好学科建设明确定位、学科队伍、研究内容、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科管理的六个要素,把重点学科规模做大、技术做精、品牌做亮、优势做久,做好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强化医院管理、提升服务能力,是加速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途径——对于管理,他如是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化医院,管理者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找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抓改革、抓管理、抓质量、抓安全、抓服务、抓效益、抓市场,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医院的发展才有希望,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也只有医院的服务能力增加了,老百姓“看病贵” “看病难”的突出矛盾才会逐步得到缓解。

  我们一直致力于提升管理质量,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积极创造条件实行绩效管理,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医疗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核心内容,强化管理工具的应用,强化管理要效益:把质量管理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急危重症孕产妇应急能力建设,落实多学科协作抢救,规范多学科会诊流程,全面整合提高患者应急接待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制度的持续落地,强化合理诊疗,保障医疗安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有效降低药占比、耗材比,降低医疗费用;认真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及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安全定期督导机制,强化院内感染发病监测和考核,完善医疗风险管理;健全药事管理体系,提高用药审核和药学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合理用药;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开展优质护理、整体护理服务,实行护理垂直化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就医环境,实行预约挂号、预约和分时段诊疗,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畅通患者投诉渠道,持续改进服务,加强回访中心建设;加强经济管理、运营管理,实行预算制,强化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认真实施好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养生养老保健和健康产业的各项工作;认真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做好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机制,强化群众监督和参政议政,开展建言献策、专题调研,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积极开展工作。通过更新管理的理念、方式和举措,管理工作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上了一个更高的档次,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开创了医院双赢的局面。

  他说,医疗改革的实质其实是医院管理机制的改革,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把医院中的人、财、物诸要素组织到最佳运行状态。?医院将继续实施“细化管理、强化内涵、加快发展”提升工程,在夯实基础、落实标准、整章建制,健全考核机制、加强人力管理、推行人本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医院发展的后劲。

  人才是医院生存、发展之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医院整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爱才、惜才、用才——对于人才,他如是说。

  自古就有“得才者得天下”的说法,无论是从医疗质量管理还是医院的持续发展,人才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名医打造医院的品牌,医疗市场的竞争自然成了人才和技术的竞争。怎么样才能做好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任用等管理工作,合理利用人才资源,避免人才流失,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们注重坚持人才兴院的发展路线,强化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创新能力、引领带动作用,实施科技强院和人才兴院工程,以人才推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突出高精尖短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人才的教育、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大力促进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条件、搭建舞台;突出抓好影响人才发展成长的瓶颈问题,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实施更具灵活性、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促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汇聚,加强智库建设,促进科学决策;重视人才团队、梯队建设和结构性调整,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使用新机制,用好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创业留人的各项制度措施,为其施展才华创造广阔空间,制定好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性安排。

  他说,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医疗技术,对于医院来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和发挥才能的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增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提高职业满意度,调动工作热情,激发自豪感和获得感,促使职工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勤劳和智慧,都将是我们医院未来的工作重心。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作为一种具有医院特色和属性的软实力,渗透并影响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文化,他如是说。

  医院文化是医院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中心,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目标,运用文化的力量和方式对医院进行管理的管理形式,是一种现代的管理理论, 具有医院特色和属性,其核心是规范和引导工作人员的自主行为,并在医院内部代代相传,在外部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文化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文化自信,坚守文化引领风尚,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文化统一思想行动,凝聚奋进力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突出正风化人,持续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志愿服务活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反对错误思潮,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阵地意识,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创新宣传手段方法,加强对外宣传,加强正面宣传,展示好形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升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社会公德、诚信和道德建设文明程度;大力弘扬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梳理现有的文化脉络,开展文化建设,建设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加强专业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干部懂网、用网、管网水平,有效应对突发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他说,我们一定要把文化作为发展的灵魂、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把握,要用文化的力量来规范引领、凝聚、带动医院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文化的建设是场持久战,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找准文化建设的关键,掌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以“精”字当先、以“诚信”为本、以“勤奋”当家、以“和谐”为贵,打造更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

  结语:成为多所院校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多个科室成为国家、省级重点专科,获批国家级、省级名医工作室、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得多项省、市级科研成果,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集体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得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每一项成绩都标示着齐峰带领的第一中医人的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他说,这是嘉奖,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不会停歇,不会满足现状;利用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区域中心地位,打造以医疗、保健、养生、养老、生态、休闲观光为核心功能的全国养老事业示范基地、社会化养老的创新典型,谋划1200张床的综合中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疑难疾病诊治中心、国际医疗平台以及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建设,是我们的新目标、新任务。风正劲,帆已扬待启航,我们将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采访小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齐峰就是一个这样改革创新永不停歇的人,不管是在从医路上,还是在带领第一中医院发展的路上,他的一直在前进,一直不怕做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步子大、想法超前、不满足于现状,是每一个了解齐峰的人对他的评价,也是笔者走进他,做这期人物专访,最大的感受。

  1.对中医的认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对中医的坚持。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中西医学认识差别的不断拉大,使得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发展普遍存在着不平衡性,这对目前处于发展相对薄弱的中医医院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自幼出生于医学世家,与中医结缘,又历经中医院的兴衰变迁,可以说,对于中医,我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医是一个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学科,这点毋庸置疑,但提高中医医院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医院建设,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医院良性发展,应该是中医医院管理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要通过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推进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中医传统诊疗技术的开拓创新、重视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等措施在从传统中医药发展模式上创新,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打造纵横一体化医疗联合体、积极谋划健康产业发展等手段在扶持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上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高。中医药在与现代疾病斗争中,由于疾病谱不断翻新,老理论、老经验碰到新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中医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中国,慢病(肥胖、心血管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在今后十几年将呈井喷式爆发。医院在这种新形势下,要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模式,在多学科综合一体化综合治疗模式和健康保健治未病、康复养老一体化模式探索方面谋求发展空间,加上中医政策及中医医院改革到位,相信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2.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分析。

  正确认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对于中西医结合、中医与西医在人类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西医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来说,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由于人体是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互为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而现在却是中医与西医各侧重于人体本质属性的一个方面。西医通过解剖,围绕形态结构这个本质属性来认识人体生命;中医通过证候辨证,围绕功能活动这个本质属性来认识人体生命,把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分开来认识,这样就出现了中西医各自的局限性和不足。同时,由于中西医在各自领域里认识的不断深化,又显现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西医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形态结构异常即病理病灶的诊疗领域里;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功能活动异常即功能活动出现病理变化的诊疗领域里。中西医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互相补充而又不可取代。

  在现在及以后的临床治疗上,中西医各自为战的医学模式已经落伍,西医已经接受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观念等优秀传统观念,重新审视中医优秀理论和实践精华,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就成为必然选择。卫生部部长陈竺就曾经指出,中西医结合代表未来医学发展方向,西医学习中医符合医学科学发展规律。

  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明显的自主创新性。这些年,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不断拓展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大量患者在治疗中采用中医药与西医药联用、并用,中西医药在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优势,共同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和患者费用。?

  中西医结合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过去50年,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重点更多放在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但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学模式正在由对疾病尤其是疾病的后期治疗为主,转向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主。发展中西医结合,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为着眼点,一个病种一个病种地加以研究,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各种疾病以及疾病的各个阶段之所长,通过专家评估、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多种形式,将这些途径和方法规范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使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技术方法更加先进,为人民群众诊治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

  3.中医与文化:中医药是活着的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中医学既是世界医学的分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它的医学属性和特征外,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成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念构建起来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规律的科学体系,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荣辱兴衰休戚相关。

  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观点,融合中国古代儒、释、道等诸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自身与世界、维护健康与生命的思想和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的浓缩。中医与中华优秀文化水乳交融性从其起源之日便已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黄帝内经》把中华文化应用于认识健康与疾病,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药文化发展、日渐丰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推进。同时,中医药对儒家、道家乃至佛家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有反作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自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诠释和创新。

  世界其他古文明都曾中断过,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并延续至今。而在与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齐头并进的过程中,中医被渗透进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精华,形成了中医药文化体系和特色,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再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分析中医药文化,与各种先进的观点、方法相结合,对开发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4.脾胃病学科的发展: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应该走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科学结合的道路。

  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和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无论何邪所侵,何脏所损,病久必伤脾胃,皆能困脾伤胃。《医林绳墨》有“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要继承经典及名家经验。整理、发掘脾胃学说的文献典籍与学术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脾胃学说数据库,建立脾胃学说经典书籍系统、脾胃学家学术思想系统、脾胃病经典方剂系统等;系统总结、研究名老中医药脾胃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系统整理一批民间中医独特脾胃病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以规范、推广;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 通过名医指点、临床实践、传承各家学派的精髓, 丰富脾胃学科的理论体系, 提高临床防治水平。

  发展和创新脾胃理论。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成果研究脾胃理论,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创新,争取在证候、病因病机理 论等方面有所进展;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导临床实践。深入开展脾胃学科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研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出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科学评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相对优势,形成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案进行推广;研制新型脾胃病新药,并在给药途径、剂型改革等方面进行努力;在脾胃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等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

  5.中医药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创新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任教中医院校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机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学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继承不够。一些传统的诊疗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趋于同样,不同学派、不同流派逐步流失;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缺乏有效的继承措施;中药饮片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在教育方面,传统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规律未被传承,毕业学生趋于一个模式,基本功不扎实等;在科研方面,忽视传统科研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如临床实践研究、经典整理总结提高、个体化诊疗和传统临床疗效评价。另一方面,创新不足。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在淡化,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中药服用不方便的劣势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等。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不仅影响了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医药研究等诸多方面,而且也影响了中医药固有的理论优势和疗效优势在疾病防治中的充分发挥。一些中医学科原创理论的优势,在现代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科基础研究未能为防病治病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科研对临床医疗的支撑作用仍显不够。

  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在中医药人才的院校培养中,由于入学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以近代和现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体的教育,对解剖、实验、数据等容易接受,而对中医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不容 易理解与掌握,所以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都比较缺乏中医药文化的修养和功底,一旦进入临床,容易偏离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轨迹,而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疾病。当前,中医人员就业环境不太乐观,纯中医很难找到就业机会。由此,许多中医药教育机构必然会跟着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些中医院校在教学中大量增加西医药的课程。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以药养医”的机制也更加促使他们依靠西医,进一步忽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和对症下药。当前在临床上,随着名老中医相继离退休后,中青年医师逐步淡化了“望闻间切”和辨证施治的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热衷于借助仪器化验应对病人,纯中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已很少见。在人才培养方面, 中医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跟师学艺才能成才,因而人才成长周期长,而现行的教学制度在大量压缩成才周期,这与中医传统教育不符,因而急需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教育模式。

  中医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必须由基础学科的成果来不断充实,要在继续坚持宏观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引入大数据、复杂性科学、智能化和工具化等现代科学方法,使其整体的、宏观的、粗放的医学认知能够在微观信息、精确量化和数据支撑等多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要从中医药文化着手,推动中医药模式升级和更新换代,构建起新型中医学术发展模式。当中医真正能够面对量化数据、分析研究量化数据、评价量化数据和应用量化数据时,从农业社会直接跨入现代信息文明社会的中医就有希望了。

  6.品牌塑造一流医院品牌,就意味着医院拥有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医院的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先进的医院文化来推动,只有建立先进的医院文化,才能真正使医院形成品牌,拥有品牌和发扬品牌。因此,在当前现代化医院进程中,要建设成为品牌医院,就必须以先进的医院文化为主体,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更好地创造条件,挖掘潜力,减少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开发新的资产与资源,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展示医院品牌实力。其一,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也是医院品牌得以确立的精神支柱。医院精神主要包含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廉洁行医、开拓创新等健康鼓励的内容,是医院员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文化心态、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培育医院精神要着重在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功夫。其二,规范服务行为与服务语言,以高品位的医疗服务满足病人的就医需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往“就病治病,见病不见人”的机械式服务模式,逐步被“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病人就医权利的现代医疗模式所代替。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与服务语言是建设名牌医院满足患者就医需要必由之路,也是展示品牌医院特殊风格的途径之一。其三,医院环境是医院文化得以向外界展示的物态语言,也是社会各界考察医院品牌的直接途径之一。实施品牌策略要将医院的环境建设纳入重要日程。

  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树立医院品牌形象。服务质量是医院文化的主要标志内容之一。医疗服务的根本是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医院的信誉从本质上讲取决于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是患者最为关切的敏感问题,也是医院的生命线。要通过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设置质控机构,完善质控网络,始终把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含量;借创品牌,始终把追求的目标定位于医学发展的最新领域,努力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树立鲜明的一流医院品牌形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一流品牌意识。医院文化建设要形成人才辈出的氛围,一个医院兴旺与否,人气聚积如何,人才培养和用人制度起着关键作用。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根本是人,医院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开发和使用成功与否,医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鼓励职工积极创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培训体系,完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学习和培训制度,对一些业务突出的优秀人员,要从财力、物力方面大力扶持,国内进修或出国留学深造,努力造就一支影响较大的“名医”队伍,不断增强创一流品牌的意识。

  加大医院宣传力度,提高医院品牌知名度。一个品牌从培育到逐步成熟,走向市场直到被广大公众所认识接受,需要一个进程和途径。在全媒体时代下,提升医院品牌形象的过程中,立体化宣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帮助医院逐渐建立、发展一种差异化竞争优势,吸引患者注意力,留下直观印象,以一种他们极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在患者面前,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医院各方面情况,以此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前来就诊,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抓住全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