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希贤:学贯中西的消化病大师

中健网 >> 公益行 >> 榜样的力量 2014年04月12日 中健网·榜样的力量 程仓瑞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镇(肃)反、 “反右”、 “四清”、“文革”等运动,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追求知识、追求理想的热情。他自强不息、以勤为径,他奋斗不止、以苦作舟,终于实现了自己治病救人的人生梦想,成为医学界学贯中西的消化病大师。他就是全国著名消化病专家、中华消化学会常委、国家级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高徒、博士(博士后)导师、省消化病研究所所长、已届85岁高龄的姚希贤教授。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镇(肃)反、 “反右”、 “四清”、“文革”等运动,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追求知识、追求理想的热情。他自强不息、以勤为径,他奋斗不止、以苦作舟,终于实现了自己治病救人的人生梦想,成为医学界学贯中西的消化病大师。他就是全国著名消化病专家、中华消化学会常委、国家级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高徒、博士(博士后)导师、省消化病研究所所长、已届85岁高龄的姚希贤教授。

姚希贤不仅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受到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还被评为全国名老中医;他作为医学专家和拔尖人才不仅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提名工程院院士,而且被推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第五、六届常委;他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际医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贫困家境,激发从医梦想

姚希贤1929年出生于河北衡水一个贫苦的家庭。后来由于战乱影响,他们举家迁往北京。姚希贤是家中的长子,也是一个大难不死的幸存者,他下边的4个弟弟妹妹,都因旧法接生感染而患破伤风夭折。他的父亲患有肾炎,全身浮肿,时常尿血,家中的积蓄几乎都用于给父亲看病。贫寒的家庭现实,让姚希贤深刻认识到:一定要好好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切身体会到的看病难,更促使他立下一生的志愿,那就是要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访者:姚老,讲讲您早年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好吗?

姚希贤:幼年时我生活在一个极度困难的家庭。母亲农家出身,性格温柔,处事谦恭。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加以影响,生活再艰苦,也从不抱怨。带我走在街上遇到街坊邻里,母亲总是上前问候,一旦谁有困难,她都尽力帮助。母亲为人处事中透露出的优良品质,是对我幼年时的启蒙教育。

父亲以做木匠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在父亲的熏陶下,我很小时就开始摆弄木匠活,还常帮母亲生火做饭,所以从小动手能力很强。为了补贴家用,我还经常摆个小摊儿卖些花生、糖果及肥皂或给人写对联挣点小钱。这些都培养了我自立自强的个性。

叔叔是个在农村开药铺的乡医,五岁时我就总缠着叔叔问长问短,对他能给人治好病感到很神奇。叔叔看我爱学习,就一点一点教我。快6岁时我随父母到了北京,12岁我又回老家生活,跟叔叔学医,前后加起来一共跟叔叔学了近三年的中医。这是我以后学医的一个基础,也是我从医梦的开始。

9岁时我于北京正式插班上小学,六年小学我跳了两级,只读了4年多。14岁时家里想让我去学徒,但我立志读书,曾在墙上写下我的誓言——要做自己生命的操纵者。上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总排第一,初中升高中时,也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上了高中。此时正值国民党统治时期,生活压力很大,我半工半读,业余“教家管”(当家教),以顽强的毅力、“锥刺股”的精神读完了高中。记得高中毕业时家里穷的学费都交不起,是英语老师因为我英语学得好,为我交了学费。

访者:您大学在哪儿读的?

姚希贤: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提前半年在寒假招生,为了能上早半年毕业的好学校,我投考并被录取了,但家里不让去,一是因为远,二是因为路费贵。后来在暑假考取入读了在天津的河北医学院。

访者:上大学的学费是怎么解决的?

姚希贤:我上大学时值解放后不久,是公费加助学金上学的,不掏学费。我的买书零用钱,都是勤工俭学业余教当时开办的老干部学文化班挣的。所以,五年大学,我没花家里一分钱。

访者:您接受中医在先,刚开始学西医时有什么感受?

姚希贤:中医有中医的特点,辨证论治是精髓,比如象亚健康的一些症状,例如对抓不到看不见,只有痛苦症状的“梅核气”、“呃逆”、“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等,西医治疗无从下手,用中药调理效果就很好。西医有西医的长处,比如治疗一些急症、重症,常常能药到、术到而病除。我当时就想,中医、西医我都要学好,我要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给病人治病,那样的话,临床效果肯定比单一的方法好。实践证明,我的想法是很超前的。

聪慧勤奋,成就不朽业绩

一个人如果仅有一颗聪慧的头脑,还不足以成事;如果既具聪慧的头脑又具奋发努力的精神,那他成就大事就不足为奇。姚希贤就是这样一个既具聪慧头脑,又奋发努力的人。正因为此,他不仅掌握了中医和西医两门学科的真谛,挽救了无数垂危病人的生命,而且在科研教学领域也硕果累累,建树独具,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学术权威。

德业相济,树立医界典范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是姚希贤的座右铭,这些年他始终坚持德业相济,无论什么病人,他都热情接待,认真诊治,尤其对远道而来的农村患者,更加关心备至,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多年来,不仅他严谨、勤奋、务实的学风为人称道,其淡泊名利、济人危难的道德品质更堪称典范,曾多次被评为省、市、院先进工作者、获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突出贡献”奖和“十佳百颗星”、全国百名优秀医生等荣誉称号。

悉心育人,要求个个成才

作为省临床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及国家级名中医,姚希贤居高谋远,站在为国家培养医学接班人的高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仅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手把手地教他们处方诊病搞科研。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亲自指导修改,有的要修改两三遍,最多的修改到八遍;学生的每一项科研课题,从立项立论、开题到临床、实验研究到结题、撰写论文等,他都一一指导把关。他把对每一个学生的厚望,化为谆谆的教诲,使他的学生个个成才而广受业内人士尊重。

姚希贤带学生很累,他的学生也累,但他带的学生个个学有所成,到哪儿都受欢迎。

访者:姚老,据说您带出的高徒和博、硕士研究生已多达46人。能谈谈您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管理方法吗?

姚希贤:我的指导思想是让他们个个成才。我说的成才不仅是业务上的成才,思想道德上也要成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才兼备。医德方面要求他们气定心闲,一心赴救;业务上要求业精于勤,要勤学苦练,养成读书风气,要学习经典、高端知识,一步一个脚印,不弄虚作假。对他们的管理就两个“到”,人到、心到。所谓“人到”,是要有时间观念,按时到岗,保证学习时间。既然是我的学生就得跟在我身边学习,跟着我诊病把脉、跟着我抄方、跟着我查房、跟着我搞科研等等。所谓“心到”,就是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能人在这儿了,心里却想着别的。

访者:您的学生都是您自己挑选的吗?他们当中有没有特别有出息的,令您感到骄傲的?他们的最高科研成果有超过您的吗?

姚希贤:不都是我挑选的。他们也存在能力上的差别,但相比较而言都还不错。也有几个比较拔尖的,都是业务骨干,相信再经几年历练,一定会脱颖而出。科研论文成果超过我的已经初露头角,显示出不少苗头,但他们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访者:曾有一个时期,您跑遍全省50多个县市讲学、会诊、办培训班,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何如此热衷这样的工作?

姚希贤:那是前些年的事了。一方面上面要求给基层医院培养业务骨干,一方面也为了我省消化专业的发展。我是河北省消化专业学会的主委,有责任把河北省的消化专业强大起来。那时比较年轻,跑跑腿算不了什么。还有就是我的个性,生性要强,干什么就要干好。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亲自编书写教材,亲自登台授课,还经常参加各医院的会诊。除此以外,还帮着基层组建消化专业分会。这是有利于专业发展,有利于人民健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访者:一共给基层医院培养了多少名业务骨干?

姚希贤:那可不少,连同基层办班,赤脚医生以及来院学习、进修等,有几百名吧。

访者:据说您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多次被邀讲学。都去过哪些地区和国家?

姚希贤:出去的次数并不多,但主持接待来研究所学术交流的次数倒不少。远在上世纪80年代就去日本出席学术会议,报告中医“峻泻剂的临床实用价值及有关问题探讨”,90年代前就应邀(共邀请我等3位专搞中医专家)去我国台湾中医药大学在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做“肝硬化腹水研究现状与进展”报告,多次去欧洲和日本参加学术会议,经常接待学术交流的外国专家、博士,分别来自乌克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

心怀中医,不忘家国情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古人对人生理想的极致追求,作为消化病专家、名老中医的姚希贤,胸中也有一股家国情怀。身为河北省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常委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总忘不了问一问患者当地的经济情况,征求一下他们对时政的意见,一有空闲,还亲自深入基层,去实地调查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在担任省政协常委和全国人大代表的10多年间,他先后3次在大会发言,共提交30多项各类议案、提案,而且每项议案、提案和每次发言,他总能抓住关键,也总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或采纳。

姚希贤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胸怀,不仅表现在他对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还有他对中医药发展前途的关怀和忧心。

访者:您的大会发言和提交的议案、提案,都涉及到社会的哪些方面?

姚希贤:科技的、医疗卫生中医药的、教育的、人才的等等,涉及面比较广。

访者:被采纳的有哪些?

姚希贤:被采纳的不算少,就举政协例子吧。1995年我在省政协大会上所做的“多渠道兴教育”、“留住人才需改革”和“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促进科教兴省措施”发言,当时就受到省领导批办。为此,还被评为省政协优秀委员。

访者:据说您创建了“省教育振兴促进会”,并担任会长。请问创建这个促进会的初衷是什么?这个促进会的日常工作有哪些?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又如何?

姚希贤:记得那是在一次政协全体委员会上,我做了“教育和中医药高端人才短缺、后继乏人”的发言,引起共鸣,大会期间就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提出并成立了省教育振兴促进会,由我任会长,并开展了一些振兴教育、促进中医药卫生发展的活动,成立了孙佐民基金,为培养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访者:作为中医界的权威人士,又是西医专家,您认为中医要不要发展?到底中医能治病吗?中西医结合,是西医,再学中医,有那么多时间吗?是否中医会拉西医的后腿呢?

姚希贤:谈到中医药的发展,确实要解决对中医的认识和在诊疗工作中的作用问题。朔自解放后不久,毛主席就提出“西医学习中医”,并开展了一些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活动。此后的数十年中,围绕着中西废存问题打了不少口水战。今喜见“中西医并重”大政方针已定,但隐蔽的、不相信中医、认为“中医拉了西医后腿”、“中医不科学”等等轻视中医的思想还在持续,影响着中医药的继承、发展。

首先我要说的是:历经沧桑,中医药保证了我国人民健康,民族昌盛。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几十年临床实践表明,一些西医乏效的疾病,有者中医能起作用,举下面一些例子:

1、一些病毒性疾病,例如麻疹、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痄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脑以及肝炎等,西医并无良好治法,中医对之却有。值得注意者:面对乙脑等病的垂危患者,中西医结合,西医的支持疗法会为中医治疗赢得时间。乙脑属于中医的“暑瘟”,辩证邪在“气分”者白虎汤加减;病邪入于营血者清营汤、安宫牛黄丸或羚羊(或/与犀角)白虎汤加减,有良好疗效。

2、对一些高热细菌感染性疾病,例如败血症,对邪入营血高热给予羚羊粉清心(血)热,解热毒,只需0.5-1克冲服,就有良好退烧治疗作用;辩证应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有时会起到三代头孢起不到的作用。

3、对一些抓不到、看不见的功能性疾病,例如中医所谓的“梅核气”,西医对之无法。本病属中医的气机郁结,系痰延凝聚、痰气相搏逆于咽喉而致,治以半夏厚朴汤辩证加减,行气开郁、降逆化痰获效。

4、对一些慢性病,例如慢性肝炎(病)、肝纤维化(症、积),西医尚乏有效药。我将祖传治疗肝病有效药益肝丸进一步研制投产了益肝冲剂,经10多年临床应用,获82.1%疗效,在此基础上以“瘀血证”立论,几经临床、病理、实验与拆方药物筛选(淘汰)研究,研制了重用丹参兼益气健脾的新一代有效药——益肝康,临床应用获88.3%良好疗效并获国家专利。

5、其他对常见的像感冒(流感),中医辩证属“风寒”或“风热”,辩证用药,一般不需输注抗生素,疗效满意。就是一些恶性肿瘤,中医至少可以减少抗癌药的一些不良反应,有利于完成疗程,又可起到增强免疫、促进恢复的作用。

上述种种,不胜枚举。中、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的作用可想而知,还谈的上拉什么后腿吗?此外,我要说的是:隶属于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是“中国医学”的创造者和希望,要立足于这个高起点上,深入学习中、西医经典、高端知识,注重实践、研究总结,继承发扬中、西医水平,“两手都要硬”。!

在此,我呼吁:要中医、要重视中医,要继承、发扬,也要中、西医结合,不要再为难这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受气包了,要支持、爱护、鼎力相助啊

访者:有人说,中医的阴阳五行不科学,您有何看法?

姚希贤:阴阳五行是中医药的辩证论治医疗体系和理论基础,是基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疾病的,是辩证唯物的,因此是科学的,不容诋毁。我还要说的是,那些想应用西医理论、方法来规范中医的做法是取消中医的错误做法。

访者:您对继承发展中医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姚希贤:提到继承、发展、弘扬中医药,我认为要行政管理到位,也要相继出台一些有利于学习、方便从医和传承深造等的政策,并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建议:

1、亟须抢救为数不多、年迈将相继辞世的名老中医,尽可能多评一些“国医大师”,为经验传承搭建像“传承工作室”这样的平台,改善工作条件,为其配备助手,解决实际问题,将之办成为全国中医高徒、高端人才进一步深造的工作站,俾更多、更快的培养出一些名医“高手”。

2、开办像上世纪50年代的脱产西学中班,培养中西医结合“高手”。

2、将80岁以上,符合“国医大师”条件者,首先纳入并进行抢救性措施,要有紧迫感。可考虑改变当前对届龄名老中医退休、解聘制度(有者国家已为名老中医组建“传承工作室”,但单位却仍将之退休、解聘,只如外出坐堂行医对“传承工作室”还能做什么吗?),将之定为终身国医、教授,使之能更好发挥余热。

4、继续办好“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师带徒”工作。

后记

姚希贤系中西医兼长专家,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两届院士候选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博士(博士后)导师、省消化病研究所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消化学会常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高徒导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学教授;还是世界胃肠病学会(OMGE)委员、国际肝病研究中心委员。

人生的长度是健康,人生的宽度是视野,人生的深度是思想,人生的高度是事业。姚希贤用他的聪慧勤奋、坚韧执着在人生的四维空间里从容游走,闪耀出了生命的大灿烂。姚希贤的儿子曾用“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来描画姚老的一生,这不仅是对姚希贤生命历程的一个总结,也给所有追求幸福人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借鉴。

愿有志者成功,愿勤劳者获益,愿跋涉于医学之路的莘莘学子以姚老为榜样,通过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最终实现意义化生命。

附:人物大事记:

1944-1950年 (1)高中毕业:北京育英中学(2)家传中医并业余从名老中医孙瑾光学习

1950-1955年 河北医学院医本科

1956-1959年 (1)毕业后分配到理疗科工作,期间培训针灸人员,组建针灸科,并在全院推广中医针灸。(2)1956年后转入内科工作,兼做全院中医学习桥梁工作,从医李和老中医,辅导全院中医学习。(3)开设肝病门诊进行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工作。(4)助建中医科、中药房

1960-1972年 (1)组建肝炎病区;(2)组建胃镜室;(3)组建动物实验室;(4)组建超声室

1963.1-12年 进修与观摩学习:在北京医科大学三院、一院进修重点学习并在北京军区总院、北京友谊医院观摩学习。

1969-1971年 在河北医学院医教部组织《中西医学习班》学习深层次中医基 础、经典、交流并开展中西医工作(辅导老师为田永淑老中医)

1984年 组建中华医学会河北消化学会并任主委

1986年 (1)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常委、中国中西医学会常务理事;(2)批建省第一个“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研究室”;(3)相继任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世界华人消化、中医、中西医结合肝病、临床肝胆病等13家杂志名誉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

1987年 (1)任河北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2)开始带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

1988年 (1)参与主持全国消化学术会议;(2)中医医结合“病毒性肝炎”出版

1989年 全国第一部急性消化病学出版

1991-1995年 (1)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2)大内科获省级重点学科

1991-1997年 (1)任省政协常委,曾评为优秀政协委员;(2)创任河北省教育振兴促进会会长;(3)任市咨询决策委员会理事;(4)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获省优秀专家称号; (6)获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化突出贡献”和“十佳百颗星”奖

1994-1997年 (1)1994年获省肝胆病治疗研究中心构建科研平台;(2)1994年任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3)1996年我消化学科获我省临床第一个国家博士授权点并召开省庆祝大会,我被任为我省临床第一位博士导师;(4)1997年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并获优秀老师奖励;(5)获国务院授予国家级名老中医共带(培养)出中医高徒、博士、硕士46名;(6)1997年①创建具有8个先进实验室的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1997)013号];②2年后被批为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③我被任为所长、实验室主任。(7)1996年按科研课题计划,应用研制成功方剂“益肝康”、“胃忧康”进行慢性肝、胃病治疗研究获佳效:①发表论文210篇;②出版专著《肝纤维化基础与临床》等著作;③获国家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16项;④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ZL 02 1 55218.5、ZL 03 1 11750.3)

1998-2003年 任9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9年 (1)巨著《临床消化病学》出版;(2)获《全国百名优秀医生》称号;(3)应邀(全国共3名)赴台湾出席1999年国际中医药研讨会并做《肝硬化腹水研究现状与进展》专题讲座。

2000年 任世界胃肠病学会会员

2002年 (1)主持World Chinese Conference of Digestology并做专题讲座;(2)获国家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2003-2005年 为两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2005年 《姚希贤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列入“十五”、“十一五”国家名医战略科技攻关(36)项目。

2007年 参与主持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术会议

2008年 对50年代包括姚希贤等16名西学中教授进行表彰[冀中西医会字(2008)6号]

2010年 获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2008年12月 获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

2009年5月 大众科技报采访对事绩进行整版报道,题为《杏林增辉》

2012年9月 参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写

2013年10月 获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专家团成员

2013-2014年 申报国医大师

〉贫困家境,激发从医梦想
〉聪慧勤奋,成就不朽业绩
〉德业相济,树立医界典范
〉悉心育人,要求个个成才
〉心怀中医,不忘家国情怀
〉后记: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



联系我们
电话:
策划:袁野
执行:袁野 王巧生 程仓瑞
出品:中健网专题部
版权声明:中健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