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期]暖宝宝温度不高,为啥会被烫伤?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7年01月14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李可
伴随气温降低,贴片式取暖产品“暖宝宝”成为很多人的御寒首选,它是一种保暖贴,贴在衣物上会持续发热,相当于可连续使用十几个小时的一次性热水袋。然而,“暖宝宝”暖人也容易伤人。一医院医生表示,因使用不当或产品的质量问题,被暖宝宝烫伤的人还不少。入冬以来医院接到多例低温烫伤者,皮肤出现点状红斑症状。提醒,不要长时间将“暖宝宝”贴在同一部位,更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

  伴随气温降低,贴片式取暖产品“暖宝宝”成为很多人的御寒首选,它是一种保暖贴,贴在衣物上会持续发热,相当于可连续使用十几个小时的一次性热水袋。然而,“暖宝宝”暖人也容易伤人。一医院医生表示,因使用不当或产品的质量问题,被暖宝宝烫伤的人还不少。入冬以来医院接到多例低温烫伤者,皮肤出现点状红斑症状。提醒,不要长时间将“暖宝宝”贴在同一部位,更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

  暖宝宝如何发热?

  暖宝宝中的发热原料是由铁粉、活性炭、蛭石、无机盐和水等合成的聚合物,撕开明胶层,可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发生放热反应。

  铁粉:空气中的氧气与铁粉发生反应产生氧化铁,铁被腐蚀的时候会释放出热量。这些热量能令铁粉的温度达到68摄氏度左右;军用级别的取暖器温度能达到90摄氏度。

  多孔的小袋子:打开塑料包装袋,空气就渗入了暖宝宝小袋子中,袋子中开始进行能发热的化学反应,小孔越多意味着空气越多。

  活性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住空气中的水分,保证氧化过程顺利进行。它还有导热功能,因此它能均匀散热。

  氯化钠:氯化钠(盐)作为多雪城市的除冰剂,会腐蚀汽车的脆弱部位。在这里,氯化钠(与水一起)是一种能促使铁粉腐蚀的催化剂。

  蛭石:这种含水的硅酸镁铝在加热的时候会膨胀,看上去就像蠕虫一样。它很轻,吸水能力强,在暖宝宝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它的味道也不臭,因此它是一种能防火的超级材料。它是绝缘体,有些建筑材料中也会用到它。它和活性炭一起将铁粉分散开来,避免暖宝宝中的填充物发热太快灼伤皮肤。

  明明温度不高,怎么会被烫伤?

  医生解释,暖宝宝虽然体感温度不算特别高,但热源温度已经超过44度,身体长期接触比体温要高的发热体,就有可能引起低温烫伤。这种烫伤,往往是不知不觉间发生的,烫伤后皮肤会出现红斑。暖宝宝烫伤属于低温烫伤,低温烫伤接触皮肤时间长,这样烫伤的皮肤伤口都比较深,因此更加严重。

  什么是低温烫伤?专家表示,冬季取暖时发生的烫伤多为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37℃)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比如,正常人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皮肤会被烫伤;但是,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五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这种烫伤就叫做低温烫伤。当皮肤发红、肿胀、脱皮或出现水泡等现象时,即意味着发生了“低温烫伤”。在这种情况下,冷疗是现场处理最有效的方法:用冷水对创面进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块的毛巾等冷敷。冷疗能使创面迅速降温、减少热力对组织的继续损伤,减少创面渗出和水肿,同时还能减轻疼痛。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溃了,就需要去烧伤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使用“暖宝宝”的正确姿势

  第一、暖宝宝虽然热源温度低,但在人体局部作用较长时间都有可能引起低温烫伤,因此要特别注意:1、不要在使用电热毯等取暖器具的同时使用暖宝宝;2、不要直接将暖宝宝贴于皮肤上,最好贴在贴身衣裤外面;3、不能在睡觉时使用,避免翻身过度压迫;4、避免长期压迫放置暖宝宝的部位;5、避免长时间放置暖宝宝于同一部位;6、随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况,如有异常立即取下。

  第二、虽然暖宝宝很实用,但也不是适合所有人使用的。

  1、孕妇及备孕妇女:将暖宝宝贴于腹部,会使孕妇及腹内胎儿产生过多内热,胎儿出生后可出现各种热性疾病,如便干、生疮等问题;将其贴于正对子宫位置,严重可引起子宫收缩、影响胎位,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早产。

  2、小孩,尤其是婴儿,因其皮肤娇嫩,不能准确表达不适,容易烫伤。

  3、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者、对热敏感及年老体弱者,因神经末梢感觉迟钝,也不适用。

  4、冬天没有畏寒状况,最好不要使用:暖宝宝主要适合于寒凉体质,即一到冬季手脚冰凉、经常反复感冒的人;对于非寒凉体质的人,暖宝宝长时间产生的热度都是过量的,反而造成机体过热,引起不适。

  第三、暖宝宝虽然能够发热,但是也不意味着你可以不穿棉衣。暖宝宝产品经常宣传具有“替代厚重棉衣,为人体提供温度保障”的功效,将人们带入误区。暖宝宝发热效果局限于所贴部位周围,且只能给皮肤表层带来热量,只能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如果仅靠暖宝宝保暖,穿着过于单薄,不异于“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而身体其他部位依然会受寒,造成冻疮、寒冷性脂肪组织炎等疾病。

  最后,应将暖宝宝置于儿童够不到的地方;不要撕开暖宝宝的内袋,以避免其中的发热材料渗漏,进入眼睛或口中。若不慎接触到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若误食应立即催吐并就医。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