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期]掏耳朵患癌! 论掏耳朵正确方式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6年01月19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李可
老感觉耳朵里钻心地痒,一天不掏就不舒服。几天前,61岁的徐大妈因耳朵疼去医院看病,却意外被查出患上外耳道癌。她万万没想到,30多年来频繁掏耳的习惯竟让她患上了癌症。耳朵不舒服发痒,不少人第一动作就是找东西掏耳朵。但殊不知,掏耳朵也有很多学问,掏好了那是一种享受,掏不好有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健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掏耳朵的正确打开方式。

  耳垢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耳屎”当成人体的废弃物,其实,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耳屎”是什么?据医生介绍,“耳屎”学名叫“外耳道耵聍”,也叫耳垢,是外耳道耵聤腺分泌出的液体,将灰尘及皮肤的脱屑粘在一起,干结后的物质。

  耳垢就像哨兵一样守护着外耳道的大门,阻止异物侵入耳朵,保护耳道和鼓膜。当空气中的尘埃侵入耳道时,耳垢就能把它们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此外,耳垢还能起到“消声器”的作用。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靠外界各种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但如果声波过强,如打雷、爆炸等,鼓膜会因之而受到剧烈震动,容易招致损伤。而耳垢则可以减低声波的冲击,以保护鼓膜,进而保护听力。

  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来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此外,掏耳朵过频,会刺激耳道皮肤,容易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

  那些不正确的掏耳朵方法

  1、 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牙签掏耳朵。

  这些尖锐的东西掏耳朵非常危险,这种方法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引起出血,导致外耳道发炎。前面我们说到,外耳道发炎会引起剧烈的肿胀以及剧痛,会令人痛苦不堪,还会影响到听力。另外,这些尖锐的工具在掏耳朵时很容易刺伤耳膜,则可引起鼓膜穿孔,很容易引起中耳炎。

  2、 过于频繁的掏耳朵,甚至掏耳上瘾。

  频繁掏耳会引起外耳道皮肤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有时甚至还可以引起外耳道肿瘤的发生。

  3、 让别人帮助掏耳朵。

  每个人的外耳道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有的较直,有的有弯曲。不借助专业工具很难看清楚外耳道情况,所以不要请别人帮助掏耳朵,否则很容易导致外耳道或鼓膜受伤。

  应该怎样正确掏耳朵呢?

  专家表示,耳朵在进化过程中有自洁功能,那些小块耳屎、碎屑等等可随着开口说话、咀嚼以及头部的活动而自行掉到耳外,不会引起外耳道堵塞,因此大部分人的外耳道不需要经常掏,最好半月左右掏一次。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形成耵聍栓塞,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再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如果自己在家掏耳朵,最好用棉棒。轻轻地将棉签头拽蓬松,以防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然后用其在外耳道转动,耳朵朝下,耵聍就出来了。屑状的可以适当使用棉棒,如果是大颗粒的话,应用温水或是专用药水滴进耳朵,过几分钟后再轻轻地掏出。

  另外,不要使用指甲、铁勺、发卡等尖锐的挖耳工具,尽量使用干净、柔软的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洗头、洗澡或者游泳后要保持耳朵干燥,这样可以避免耳朵进水后引起炎症。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