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场盛行劝酒文化 新兴白领阶层拒绝随波逐流

中健网 >> 医疗圈 >> 思想 2006年10月19日 新华网 佚名

  白领饮酒度量而定

  当许多人仍无奈地陷进醉酒、醒酒的怪圈时,中国的新兴白领开社会风气之先,开始对传统酒文化说“不”,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广州、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北京一家著名外企的销售部主管谢先生说,现在的生意场合,双方只是象征性地喝一些红酒。有时,合作协议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谈妥,无需再拿到酒桌上去商议。即使宴请,也相对简易以节约时间,很多时候会选择西餐。很多人深悉,不靠企业自身的实力而靠狠命喝酒这种“盘外招”,已很难拉到客户,即便偶尔成功,也很难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白领阶层中,朋友聚会的酒味儿也不再浓重,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根据个人情况而定量的饮酒方式。深圳的任先生说:“聚会时可以让酒来助兴,但是不要相互劝酒,喝多喝少,自己掌控,微醺状态最好,不要烂醉如泥。”

  每当夜色阑珊,都市酒吧里总会聚集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各点各的,或碰杯,或独酌,轻松随意地舒缓紧张工作带来的疲劳。他们看来,和朋友消闲放松才是重点,酒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陪衬。他们不愿被劝酒文化所左右,而选择更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意愿。中国劝酒文化在这一阶层中正悄然发生着嬗变。

  喝酒“赔本”使人望酒生畏

  新兴白领拒绝劝酒文化,原因何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信息咨询部主任钟声对此进行了解释。

  首先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旧时代的人,生活节奏比较慢,他们把喝酒当作一种乐趣和消遣,可以放纵自己不醉不休。但是在现代社会,竞争加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单纯饮酒作乐。在今天,喝酒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交成本,从而使人们望“酒”生畏。

  其次是出于健康的考虑。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而过量饮酒无疑对健康具有很大危害,所以无论是曾经有过醉酒经验的人,还是尚未承受醉酒之苦的人都会从健康角度出发,对喝酒加以节制。

  再次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融合。相对南方人来说,北方人更爱喝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范围变广,经济上更加强势的南方对北方施加影响。当人们接触到一种更加有益、更加文明的饮酒方式,自然而然就会效仿。比如,在香港的宴会上也要喝酒,但是主人最多只提议大家共同喝光一杯酒,以示敬意,然后就各取所需。这对于某些地区的劝酒风气起到一定程度的削减作用。

  第四是受气候影响。北方气候寒冷,喝酒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但现在取暖设备越来越完备、御寒手段越来越多,北方人对酒的依赖也逐渐减弱。

  此外,这也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由于白领受过先进教育,他们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成为引领新潮流的人群。

  新式酒文化折射社会资本流失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新式酒文化体现了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是一个文明国度的文明表现。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夏教授指出,新型饮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心理。所谓“酒后吐真言”,喝酒容易使人的心理防线松懈,流露出真性情。生活在现代都市的白领由于距离感增强,害怕自己的内心在不经意之间被别人窥视,因此拒绝过量饮酒,以防失态。

  夏教授说,传统酒文化中,陌生人之间喝酒,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助酒精的作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希望酒到酣时,能彼此推心置腹。但现代化进程中,人际关系日益疏远,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人们不愿意彼此的心理距离过近,所以一些人在面对陌生人时拒绝过量饮酒甚至干脆不喝酒。在社会学上,这种现象称作“社会资本流失”。所谓“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友谊、情感、社区情谊等内容。“社会资本流失”是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必然现象。

  早在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曾经写过一本书《孤独的人群》反映美国社会资本流失的状况。90年代另一位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又在著作《独自打保龄》中再次论述这种现象。为了缓解美国社会资本的流失,克林顿政府曾经重提社区、家庭的重要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