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场盛行劝酒文化 新兴白领阶层拒绝随波逐流

中健网 >> 医疗圈 >> 思想 2006年10月19日 新华网 佚名

  现代白领对盛行劝酒文化说“不”

  国际先驱导报 特约记者赵岩报道 走出酒店,任先生与客户挥手道别,一份大订单的初步敲定让他兴奋不已。在刚刚结束的宴会上,没有觥筹交错、酒气冲天的场景,双方只是小酌一杯红酒。

  任先生喜欢用这种方式和客户打交道,他觉得少了酒精的催化,对方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投入更多关注。他认为,用实力而非酒量赢得的客户才有长期合作的可能。

  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俗话说:“感情铁,喝吐血;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喝多少,不仅是个人酒量问题,更被看作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砝码。但是,在中国,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白领阶层开始拒绝劝酒,甚至以茶代酒。酒,在他们眼中已经不再是宴请应酬中的必需品。

  酒:交际场上的润滑剂

  我国是一个产酒大国。据统计,2005年我国饮料酒总产量为3800余万吨,其中,啤酒以3061.56万吨的年产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我国也是一个酒饮品消费大国。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酒民接近2亿人,再加上一般的饮酒者,饮酒人群数超过5亿。同时,中国又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另外饮酒是社交的一种助力。据美联社9月14日的报道,美国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赚的钱多,因为喝酒的人社交能力更强,社会关系更广,拥有更多的“社交资本”。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任先生的认同。在深圳工作的任先生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策划部经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生活。他说,在酒桌上喝酒痛快的人,会给人留下性格直爽的印象。“‘酒品如人品’,初次相逢的人往往会通过喝酒来揣测对方的品性。”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酒可以帮助中国人搞好公共关系。在饭桌上,酒杯一端,气氛立刻就活跃了许多;互敬几杯,彼此的感情就亲密不少。有些需要经常和客户应酬的人首先要锻炼的就是自己的酒量。平时沉默寡言的人酒过三巡,也可能会妙语连珠。有的人认为喝酒可以突破自我,增加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可以开拓社交的平台。

  酒:疾病和腐败的温床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酒饮品的消费量也逐年递增,尤其在一些交际性的饭局中,人们的劝酒之风愈演愈烈。坊间如此总结道:北方的酒风胜于南方,国企领导的酒风胜于私企老板,公款吃喝的酒风胜于私人宴请。

  有些企业的老总为了应付各种名义的敬酒,身边专门配备了一个酒量惊人的喝酒秘书。广泛流传的各式各样的劝酒辞令听起来也很让人生畏,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嗑睡,何况还是酒,不是敌敌畏”,“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

  这种不讲节制的喝酒风气不但舍弃了我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而且有百害而无一利。曾经从事广告业的赵宏飞先生没少因为工作与客户喝酒,他说,虽然酒桌上答应的事情都是空口无凭,过后很难兑现,但与客户谈生意要喝酒吃饭已经是“潜规则”。此外,在半醉半醒之间,回扣和送礼也成为喝酒过程中的“规定动作”,这无疑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随着酒生产和消费数量的不断增长,中国人中与酒有关的疾病,如肝硬化、肠胃溃疡、酒精依赖等,也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据相关机构的调查,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酒精依赖的患病率为0.18‰;而到了90年代,在普通人群中这一数字变成了0.68‰。200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郝伟教授通过对2.7万人的调查发现,15岁以上的中国男性中,有6.7%存在着酒精依赖症状,虽然这一数字低于日、韩等国家,但是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尽管很多人对劝酒、豪饮厌恶至极,醉酒后的头昏脑胀、胃肠不适也令人叫苦不迭,但是强大的社会文化惯性使人们无力摆脱劝酒文化的束缚,即使深受其害也只能随波逐流。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