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将来到:暑退秋澄转爽凉 日光夜色两均长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8年09月25日 中健网·医讯 史爱华 贾志杰
夏日的酷热已退,秋天的凉意悄然而至,秋分时节,暑热消退,天空澄澈,万物清净,天气逐渐凉爽。再过几天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秋分节气,“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从秋分起北半球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气温渐降从而步入深秋。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中健网讯 夏日的酷热已退,秋天的凉意悄然而至,秋分时节,暑热消退,天空澄澈,万物清净,天气逐渐凉爽。再过几天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秋分节气,“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从秋分起北半球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气温渐降从而步入深秋。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秋分三候

一侯雷始收声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前半秋,秋云逶迤,秋霞烂漫;后半秋,阴风四起,秋雨缠绵,秋虫残鸣。

二候蛰虫坯户

  后五日,"蛰虫坯户"。虫类受到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冬眠。

三候水始涸

  再五日,"水始涸",涸是干竭,水气的影响,春夏水长,到秋冬干涸。

  唐山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一病区主治中医师贾志杰:秋分:“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那么,在秋分时节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起居调养: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但也不必过早“多穿衣”,应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常说的“秋冻”。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但秋冻并非人人皆宜,糖尿病患者、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精神调养:常笑宣肺,畅情益脾

  中医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秋天花木凋谢,万物萧条,常在心中引起悲秋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秋季人们情绪容易有垂暮之感,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保持情志舒畅,避免忧思伤脾,顾护后天之本。因此应注意调整情绪,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遇事冷静沉着,保持心气平和。可外出游玩,多参与室外活动,消解不良情绪,保持身心愉悦,避免因焦虑、紧张、忧愁等不良情绪引发身体不适。

饮食调养:防“秋燥”、“养收”、 少辛多酸

  防“秋燥”:秋分时节,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白露的“燥”是“温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像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

  “养收”:秋季主“养收”,可适当进补,经常吃些山药、鸡汤、骨汤、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都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但是切忌过量,以免伤害脾胃。

   少辛多酸: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秋燥之气极易伤肺,保持肺脏的收敛状态才能抵御外邪。而酸味收敛,辛味发散,所以饮食方面要少辛多酸。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尽量少食葱、姜、蒜、辣椒、羊肉等辛辣食物,多食山楂、橘子、柿子、石榴等酸味食物。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