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期]双十一到!"买买买"是不是精神疾病?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6年11月11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李可
双十一抢购狂潮来袭,随处都能听见各大电商摇旗呐喊,又是降价,又是赠券,短信、邮件、微信、广告传单、网页弹出广告,满世界都传递着购物的诱惑。你熬夜了吗?你抢了吗?相信很多人一边身陷购物狂欢的海洋,一边也在哀号:购物车太沉、钱包太扁!但又情不自禁地点击、支付。 与此同时,一则名为《注意!买买买或是精神病!》的消息也在微博和网络上到处传播。内容大意是:“近日,国际医学期刊的一篇分析称,有一种‘买买买’被称为强迫性购物,是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那么,“买买买”是不是一种精神疾病呢?

  双十一抢购狂潮来袭,随处都能听见各大电商摇旗呐喊,又是降价,又是赠券,短信、邮件、微信、广告传单、网页弹出广告,满世界都传递着购物的诱惑。你熬夜了吗?你抢了吗?相信很多人一边身陷购物狂欢的海洋,一边也在哀号:购物车太沉、钱包太扁!但又情不自禁地点击、支付。 与此同时,一则名为《注意!买买买或是精神病!》的消息也在微博和网络上到处传播。内容大意是:“近日,国际医学期刊的一篇分析称,有一种‘买买买’被称为强迫性购物,是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那么,“买买买”是不是一种精神疾病呢?

  买买买:什么叫“强迫性购物”

  并不是所有的“买买买”都属于强迫性购物,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疾病。“强迫性购物”我们通俗称为“购物狂”,和一般的“买买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区别总结起来就是:你买这个东西为了啥?

  不得不承认,有了网络购物后,“逛街”越来越方便,海外淘货、货比三家都不是问题,加上收入增加,许多人的购买欲确实空前高涨。不过,绝大多数人购物,冲得还是“这样东西我想要”。

  “现在确实有些人购买欲望非常旺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并因此负债。但如果他们购买的那些东西,的确是他们需要的,或者喜欢的,那么这只能说是个人消费理财观念的问题,但并不属于强迫性购物范畴。”心理专家打了个比方:比如你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却看中了价值几万的包包,朝思暮想还是忍不住买了回来,从消费理财的观念上这或许有待商榷,但这行为本身并不能算病态。

  “强迫性购物”者的购物初衷,却是标准的“只重过程,不看结果”,买了什么不重要,购买的过程才是他们“爽”的根源。所以即便事后肉痛,债台高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们也无法做到“剁手”。

  这种强迫性购物在心理学上,被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一类,确实算是一类疾病。同类问题中还包括赌博成瘾甚至滥用药物成瘾等。关于强迫性购物是如何出现的,目前认为成因和抑郁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脑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因为神经递质分泌和水平紊乱,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诱发抑郁症这样的疾病;也可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和行为,导致强迫性购物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不用说,这当然是需要专业医生治疗的。

  看到这里,或许大部分的“剁手党”都要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还是为了心爱之物才有了购买欲,和强迫性购物还是两码事。

  不过医生还是提醒,就算是为了心头好,一旦超过自己的购买力还无法控制,那么确实有必要去学习一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及建立正确的理财观。毕竟,如果真的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一样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久而久之也一样会导致其他情绪甚至精神障碍哦。

  “买买买”背后的多重原因

  从神经生物学的观点看,购物成瘾和酒精、毒品成瘾有着共同的生物学机制,均涉及人类脑内的“愉快中枢”。当成瘾者实施过度购物时,刺激愉快中枢产生一连串强烈而短暂的刺激“高峰”,于是大脑发出愉悦的信号,使得购物成瘾者产生某种陶醉感和欣快感,同时也能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据介绍,从普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疯狂购买背后存在“怕吃亏”和“跟风”的心理。一方面,不少人生怕打折的时候不买,以后想买就没折扣了,那就亏了;相反,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不但让人十分有成就感,还能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艳羡,虚荣心可以得到满足;“怕吃亏”让不少“剁手党”一听到有便宜货就只管买,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需要。另一方面,不少“剁手党”还怀有一种“跟风”的心理,不少消费者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买,觉得别人都买的一定是好东西,所以因为跟风、从众而购物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真正判断哪些商品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一时冲动就下了订单。

  专家教你三步识别“强迫性购物”

  强迫性购物又称购物成瘾,病理性购物、强迫性消费、强迫性花销、购买癖、购物狂等,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购物冲动意念和购物行为,这种购物冲动或行为使其陷入窘境,严重地影响了其社会活动和职业功能,最终成为问题,或欠债或破产。

  如何识别购物成瘾?第一步,看是否对购物行为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并不能自控?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仍然继续购物行为,尤其购物行为为已经上升到你生活中的焦点的话,具有不可抵抗、不能自控性,那么要高度警惕成瘾。第二步,是否出现购物频率越来越频繁,购物花费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在长期使用后,购物成瘾者常需要增加购买商品数量和频度才能取得所追求的效果。这就是医学中的“耐受性增加”这一症状。第三步,在停止或减少购物后,是否感觉身体和心理上都出现了一系列不适痛苦的症状?通常在控制或停止购物后,数小时到数天后可出现烦躁不安、情绪焦虑抑郁、精神差、疲乏无力等情绪症状。这种情况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成瘾性”

  专家提醒,如果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出现了上述症状,也不必病急乱投医,还要看这种购物行为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关系。如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则应及时送往专业的成瘾机构进行确诊,并进行正规专科治疗,以免避免悲剧发生。

  如何避免成为“剁手党”?

  专家介绍,对于购物成瘾这一现象,我们首先需要去了解购物者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然后通过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从根本上避免成为“剁手党”。有研究表明,强迫性购物与精神障碍共病率较高,共病抑郁高达25%~50%,共病焦虑障碍21%~30%,共病强迫症4%~35%,共病物质滥用10%~45%。因此,如果出现过度购物倾向者,应该及时对自身情绪进行识别,必要时向专业人员求助。

  其次,逐渐学会冲动的自我控制方法,也当然需要一定的毅力,如:避免接触购物环境,防止冲动的形成;拓展业余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转移注意力;遇到情绪苦恼时,避免进购物店或购物网站,以免引发情绪失控,从而减弱自控能力;自我定位要准确,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防微杜渐,避免“就这一次”,从而造成“滚雪球”反应。

  最后,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例如避免独自购物;不使用信用卡、支付宝等便捷支付的工具;使用购物清单;延长将东西放入购物车和支付之间的时间。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