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期]"十一"长假到 吃喝玩乐注意啥?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6年09月30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李可
大家期盼已久的国庆长假马上到了,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旅游,也有人会和亲朋好友小聚,而对于平时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睡到自然醒”恐怕是假期最重要的事情……不过专家提醒大家,在“十一”假期中要警惕一些健康陷阱,千万不要在轻松的假日里被疾病困扰。那么怎样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假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家期盼已久的国庆长假马上到了,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旅游,也有人会和亲朋好友小聚,而对于平时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睡到自然醒”恐怕是假期最重要的事情……不过专家提醒大家,在“十一”假期中要警惕一些健康陷阱,千万不要在轻松的假日里被疾病困扰。那么怎样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假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假日聚餐多选易消化食物

  假期小聚,吃喝无度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每年节假日,医院的门诊量都会小幅攀升,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的相关科室。很多人都是节日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由于节假日摄入含糖和油脂的食品较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案例也比平时有所增加。

  就此,医生建议,“十一”长假期间,亲朋好友聚会要多选易消化食物,避免大吃大喝。注意不要过度饮食,在这个前提下选些易消化食材。如同样是肉类,肉质纤维细腻的就比粗糙的易消化。烹调方法也很重要,蒸炖和爆炒的肉类比油炸的易消化。

  “睡到自然醒”当心扰乱生物钟

  很多年轻人平时工作压力较大,休息不好,一到假期就进行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深度睡眠,常常是睡得昏天黑地。上班时又不愿意早睡,早上常常起不来。这种生活状态如果得不到调整,就可能造成生物钟的紊乱,主要表现为失眠、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暴躁易怒。

  建议,“十一”长假期间,保证睡眠和饮食规律最重要。要规律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香蕉、胡萝卜等。一些食品对于促进睡眠也有帮助,如红枣、牛奶、薏仁等。尽量不要摄入含酒精、咖啡因的食物;要规律作息,尽量保证在晚上12时之前入睡,睡前避免做兴奋性的活动。每天到户外进行适当强度的锻炼,如30分钟的散步、10分钟~20分钟的慢跑和游泳。

  旅途中腰椎易受伤

  长距离的旅行,就要面临长时间的坐着。专家指出在交通工具持续地震动时脊柱会产生连续不断的冲击,从而加重腰疼。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脊柱受到冲击。虽然乘坐飞机时震动会小一点,但是由于气压的变化,脊柱所受到的损伤可能会更大。

  建议,在路途中,最好每隔1到2小时,离开座位活动一下,舒展一下身体。在不允许离开座位的情况下,也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做一些上身向前或者是手臂交叉抬起的动作。

  出游别忘带必备药

  出游一定别忘了带必备药,比如晕车药、感冒药、抗肠道感染药等。大部分晕车药都能维持较长时间,过量服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机会,如眩晕停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昏、头痛、心悸、口干、胃肠道不适等,因此,过量吃晕车药不但不能“治晕”,倒可能“致晕”。

  对于一些长途旅行的人来说,可能会对异地气候不适应,很容易患感冒。建议,大家出行前一定要备好感冒药,中成药、消炎药以及西药都要带上。在感冒初期可以服用一些感冒冲剂,若到感冒中后期,建议用抗生素类,如果情况还是加重,感冒并伴有高烧,建议立即去当地大医院就诊,不可久拖,避免出现感冒引发急性心肌炎。

  旅游在外,如果吃东西不注意或是不适应当地饮食习惯,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或腹泻。最常见的就是因在外地吃东西不洁,导致腹泻或是急性肠胃炎,所以随身备上抗肠道感染的药物是必要的。

  提醒:八类人群国庆期间需要注意

  1、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忌“凉”:天气逐渐转凉,因此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以防旧病复发。

  2、感冒患者忌“聚”:近日气温下降,人们容易伤风感冒,如走亲访友聚在一起,极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和流行

  3、糖尿病患者忌“甜”:节日期间,糖尿病患者应忌甜食,否则会使人体内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4、胆病患者忌“油”:节日期间食物油腻,胆病患者如果大量进食荤腻食品,会加重胆囊的负担,诱发急性胆囊炎。因此,有胆病的患者要忌食油腻食品。

  5、消化道溃疡患者忌“熬”:节日期间生活不规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熬夜会使身体过于疲劳,睡眠不足,极易引起疾病发作或病情加重。

  6、肝病患者忌“酒”:肝病患者饮酒,会直接伤害肝细胞,甚至会使肝细胞变性或坏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7、高血压患者忌“闹”: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人多热闹,可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

  8、冠心病患者忌“累”:节日期间操劳太多或玩乐无度,会使心跳加速、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中风。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