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纪生:兼容并蓄成就温病大家

中健网 >> 医疗圈 >> 人物 2014年02月25日 中健网·榜样的力量 袁野 王巧生 程仓瑞
如果在大街上与郭纪生擦肩而过,你可能会被他儒雅的气质吸引目光,但你可能看不出这是一位名中医。高高的个头,挺直的腰板、儒雅的气质,会让人以为这是一位艺术家。确实,郭老会弹钢琴,会拉二胡和小提琴,爱唱歌,象棋下得好,乒乓球打得棒,还是足球队的主力,可谓多才多艺。事实上,郭纪生主任中医师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国家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国家名老中医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国家中医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牵头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温热病专业委员会

如果在大街上与郭纪生擦肩而过,你可能会被他儒雅的气质吸引目光,但你可能看不出这是一位名中医。高高的个头,挺直的腰板、儒雅的气质,会让人以为这是一位艺术家。确实,郭老会弹钢琴,会拉二胡和小提琴,爱唱歌,象棋下得好,乒乓球打得棒,还是足球队的主力,可谓多才多艺。

事实上,郭纪生主任中医师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国家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国家名老中医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国家中医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牵头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温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家庄郭可明中医研究所所长、石家庄大德中医门诊部主任,他的父亲郭可明先生是著名的国家级中医专家,上世纪50年代曾因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效果卓著,荣获卫生部一等奖,并受到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和赞扬。

颇有艺术气质的郭纪生在父亲的影响熏陶下,自小就迷恋上了中医并立志一生为之奋斗。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走出国门,向全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医思想,如今已是河北中医界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专家。

2013年 11月19日,笔者来到大德中医诊所,见到了这位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10岁、已有75岁高龄的中医专家。略事寒暄后,郭老把自己70多年的人生经历、从医道路向我们娓娓道来。

承家学——执意走上从医路

郭纪生走上中医之路完全受家族的影响,但能成为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靠的却是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因为,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可能缘于别人的施舍或上天恩赐。

跟随父亲学医10多年的经历使郭纪生一生受益匪浅,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他都在努力向父亲看齐,受到过毛主席接见的父亲就是他的榜样,而他,也想成为榜样。在这样的心境里,他不仅汲取了郭家三世从医的精华,而且兼容并蓄,结合自己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不断加以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调理脏腑,补泻兼施”的学术思想,在温病治疗上积累了独到的经验,善用“白虎汤”、“清瘟败毒饮”治疗各种热症,用药化裁别具匠心。2003年SARS流行期间,郭纪生亲上一线诊治SARS病人,并且全部治愈。自2003年至今,郭纪生多次应邀参与河北省SARS、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多种流行性疾病防治方案的制定。

访者:郭教授,您祖上三代行医,到您这一辈是第四辈了。请问,从医是您最初的职业心愿吗?

郭教授:是的。我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中医,到我是第四代了。祖父、曾祖父都是农村的中医,在当地都有些小名气。父亲是抗日战争前到石家庄的,之后,始终在石家庄行医。解放以后参加了联合中医院工作,后来到传染病医院治乙型脑炎。在治疗乙型脑炎过程中,运用了以前临床治疗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乙型脑炎的死亡率很高,达到50%,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危害很大。1954年石家庄石宁堤决口造成洪水泛滥,石家庄被拦腰深的水泡了7天。大灾之后乙脑流行,死亡很多。当时西医治疗没什么特殊药物,用些青霉素、链霉素或者镇静剂或者冰敷。为了减小死亡率,石家庄卫生局原局长请中医治疗。2年治疗,治愈率达到90%以上,第一年34个病例一个都没死,获得卫生部奖励。就这样,卫生部建国以后的第一个一等奖,让石家庄传染病医院脑炎治疗小组获得了,我父亲还因此受到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和赞扬。因为有家庭祖传世医的影响,我从小就对当医生十分向往。8、9岁起开始学“汤头歌”和简单的“本草”学。

访者:一直没考虑过选择其他职业吗?

郭教授:家庭影响太深了,没考虑过其他职业。早年父亲治“水臌”(现在叫肝硬化合并腹水)、水肿(现在称肾炎)、肺结核、失眠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很多病中医中药都能治。从小耳熏目染,对中医的感情非常深。初中毕业后,曾面临学中医还是继续读书的选择。当时,老师和学生会找我谈了11次话动员我继续读书,可我算了一笔账,父亲当年已经55岁了,如果我按部就班读高中、读大学得8年时间,等我学完出来,就错过了向父亲学习的大好时机。学中医是越早越好,所以,下决心选择了学中医。

访者:可以选择中医院校啊!

郭教授:当时还没有中医院校,58年以后才有了中医院校。有了中医院校后,我也曾想过入校深造,但恰巧得了肺结核。看来命中注定和大学无缘。

访者:您学中医是怎样一个历程,能简单讲讲吗?

郭教授:刚开始学就是自己看书,遇到问题就到临床请父亲讲一讲。学了一年之后领导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安排我到临床跟着父亲抄方。也就是说,我学医的第二年就到了临床。父亲一边看病,一边给我讲怎么开方用药等等。经过五年的学习我出师了,然后就和父亲一起工作。

访者:您没读成大学有没有遗憾,对您后来的晋升啊什么的有没有影响?

郭教授:我看中的还是临床效果。中医治很多病包括疑难杂症都很有效,实践证明了的一些有效做法就是好东西,要学下来,继承下来,没有后悔过。我的性格是,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没想到要获得什么东西,比如荣誉呀地位呀。我讲课也是这样,给不给钱都不计较。当然,因为学历问题,在晋升方面还是有些影响。

访者:您现在的学历是?

郭教授:中医研究生,工作20年之后取得的。79年至81年在中医研究生班学习了两年,这次学习对我帮助很大。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聆听了41个顶尖教授的专题讲座,他们的学术思想思路方法对我启迪很大,后来让我在卫校讲各家学说并得到认可,如果没有研究班的经历,这个事我肯定做不来。

从父训——医者父母心

“视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花一块钱能治好的病绝不能让患者花一块半”,这是家训,也是郭纪生行医多年的坚守。郭纪生教授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总是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洁身自律,从无半点不义之举,被患者视为可托付生命而不求额外回报的君子。

在行医的50余年间,郭纪生从没离开过临床,从最早的传染病医院抢救乙脑患者到下放藁城县为最基层的农民看病,他从未有过怨言,心里想的是怎样把病人救活,一心要把医生的职责尽到。在面对患者时,郭纪生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专家“身份”,从不对患者摆架子,总是非常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同时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无论是退休之前的公立医院还是退休后自己创办的医疗机构,凡是郭纪生坐诊的地方都是老百姓看病去得起的地方。“花一块钱能治好的病绝不能让患者花一块半。”这是他常常提醒工作人员的话,因为他认为老百姓不容易,看病已经花了很多钱,能省就为他们节省一点吧。

访者:郭可明先生既是您的父亲,又是您的恩师。您在您父亲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什么?体会最深的又是什么?

郭教授:从15岁到26岁我一直和父亲工作、生活在一起。父亲对我影响最大最深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作为医生的医德方面。当时我决定学医,父亲就讲了家传的三条训诫:一是不分贫富贵贱、丑陋俊俏,要一视同仁;二是不能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三是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视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比如一个穷人赶着牛车,一个富人赶着马车都来请你,你不能先捡着好车上,要问清先来后到、轻重缓急,妥善处理;有需求了或看到你喜欢的东西不能有所表示,表示了就是变相索要;还有,不论刮风下雨、晨昏早晚,要有求必应。病人能挨到天明,绝不半夜打扰,半夜三更来找你的一定是急危重症。在这种情况下,你无论多困多累,都要把看病放在第一位。这三条能做到就学医,做不到就不要学医。所以直到现在,“视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这句话始终在我脑子里牢牢扎根,我也始终坚持这样做一直到现在。

当然,我从父亲身上不光学到了医德,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有他的医术。一些很有特色的医疗技术,都是在我以后的临床治病中得益很大的。

访者:当您还是一个普通医生的时候,您是如何对待工作和学习深造的,那时有没有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目标?

郭教授:由于父亲在文革中受冲击也给我贴了很多大字报,说我是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我一直以父亲为楷模,父亲应该是我的偶像。很多时候,父亲一天看120多个病号从不休息,从不喊苦叫累,我一直效仿他。下乡时,我一天看90多个门诊病人,还要抽空去看3个家庭病床的病人,有时饭都顾不上吃,从来不觉得苦。目标就是要当个好大夫,当个让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大夫。

访者:您从医多年,治愈患者无数,您认为治疗最成功最引以为傲的病例能简要介绍一两个吗?

郭教授:治好的病人太多了,有的病人见了面感谢我,我都不记得了。但病情较重、治疗时间较长的病例还记得几个。3年前,有一个长沙平江的病人叫冷仁杰,41岁,患乙型脑炎,因腹泻高烧昏迷,气管都切开了。在湘雅医院住了一个多月,钱花了十三四万也不见好,医院几次让他放弃治疗。家属不死心,四处求医,后来辗转打电话找到我。说了症状以后,我用治湿热的思路给病人开了3剂药,因见不到病人本人,只能让他试试看。吃了3剂药,体温下降,腹泻没了,服了9剂药病情明显好转,意识有所恢复。又要开药,我说我得见见病人。病人家属听说我要亲自去长沙高兴坏了,早早的就到长沙接站,然后又做了一个小时的车到了平江病人家里。看到病人咳痰能喷到墙上,心里就有底了,说明病人的抵抗力还行。根据病情开了出方,经过1个月治疗,吃后病人彻底清楚了,又吃了半年的药就彻底好了。一年后病人来石家庄看我,说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平江。后来我到长沙会诊,他一家子从平江到长沙看我,陪我吃饭。

访者:病人在湘雅医院花了十几万治不了,在您这花了多少钱?

郭教授:在我这儿也就花了两万多块钱。

访者:“花一块钱能治好的病绝不能让患者花一块半。”这是您常常提醒工作人员的话。当今社会可谓物欲横流,您认为您的要求有人执行吗?

郭教授: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按我的想法根本实现不了,这是体制问题。我一直认为医疗应该是福利事业,不应纳入市场经济。你让医院自己挣钱发展,让大夫自己挣钱吃饭,开大方、看病贵的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过去开一副药几块钱、十几块钱,现在一副药少则几十,多则几百,鳖甲、虫草等贵重药一副能开到三、四十克,你说是谁的过错?所以,想做到让病人少花钱,很难。但,不管别人做到做不到,我会永远这样要求、也会永远坚持这么做的。

抗非典——主动请缨到一线

2003年非典爆发,老百姓的恐慌情绪逐渐蔓延。参加过几次关于应对非典的会议讨论之后,郭纪生坐不住了,凭借着治疗温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凭借对非典病情的观察判断,更凭着一个医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毅然写下请战书,主动请缨,要求到非典一线。那年他已经64岁了。在非典一线的1个月时间,他每天穿戴4层隔离衣到病房查房,给每个患者诊脉,看舌苔,及时调整处方。天气逐渐热起来,隔离衣又闷又热,出汗不能擦,渴了不能喝水,更不能上厕所。就这样坚持了30天。经郭纪生诊治的非典患者,确诊12例,疑似11例,全部痊愈出院,而他却整数瘦了20斤。后来经过证实,郭纪生是全国参与非典一线救治的年龄最大,坚守岗位最长的中医专家。河北省卫生厅和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专为他颁发了“父治乙脑立大德、子抗非典济苍生”的奖牌,召开表彰大会,号召全省中医工作者向他学习。2012年,他被评为“全国中医应急工作先进个人”。

访者:2003年,您以64岁高龄参加了抗非典医疗队,在高温酷热的情况下,每天要穿着四层防护衣面对非典疑似病人。对非典这种极其凶险的疾病,别人避之唯恐不及,您为什么要主动请战呢?

郭教授:一是因为非典是呼吸道传染病,我有几十年治疗传染病的经验,治这种病我有信心;二是我接触过很多多病种的传染病病人,从没被传染过,我有防护经验。

访者:据说在所有参加抗非典的医疗队伍中,您是年龄最大、坚守岗位时间最长的中医专家。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在高温酷暑下一战就是30天,而且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期间想到过退出吗?

郭教授:这就如同打仗,既然上了战场,就要一战到底,再苦再累也得坚持。没想过退出。

促交流——助中医走出国门

郭纪生虽是继承家学衣钵,但思想却并不保守,非常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近年来,他在推广中医走向世界、促进中外中医交流方面建树颇丰。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郭纪生就开始了国际间的医学交流与合作,他多次应邀赴法国、日本、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喀麦隆、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世界级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学,坚持不懈地实践着弘扬中医走向世界,开展国际间医学(中医)交流的工作。



郭纪生在巴黎UNESCO讲学

随着对外交流工作的逐步展开,他逐步同美国、日本、乌克兰、俄罗斯、澳大利亚、菲律宾、西班牙等国家的医学团体组织、医院、大学实验室或官方机构签订了医学交流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书,搭建了对外传播中医文化、输送中医人才,对内引进国外先进医疗技术的平台,为中医对外交流提供了可行的渠道和可以借鉴的方法。

访者:这些年您一直做着把中医推向世界的工作,还记得第一次从事医学方面的国际交流是什么时候吗,交流的内容是什么?

郭教授:第一次出国是1990年,参加在法国召开的世界针灸大会。交流内容是“针刺及特定电磁波治青少年近视1421只眼的临床报告”。11月25日的会期,我是6月份得到的消息,时间比较紧。我赶紧联系,先把论文发出去,后请示领导。领导一听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十分支持。

访者:在国外,他们认可咱们的中医吗?在中医的国际交流方面,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郭教授:中医走上世界要多次做,做得多了,就有影响力了。1994年参加美国的学术交流会,宣读了我之前的一篇论文《从中医学角度谈慢性气管炎的防治—3312例治疗研究》。没有想到的是,这篇论文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美国国际电视台对我做了专题采访报导,这篇论文,使我获得首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大奖赛金杯奖,又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世界医学名人”称号并颁发“国际20世纪医学成就奖章”。

关于气管炎的研究我搞了整整8年,积累了3312个病例,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他们做科研,一般也就几十个病例而已。所以,只要你有真东西,他们不仅会认可你,还会很尊敬你。在国际交流会,我结识了不少朋友。

访者:您目前治疗气管炎哮喘临床控制率已达到86%。据说在探索治疗这种疾病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故事,您能详细讲讲吗?

郭教授:那是1971年冬天,当时我带领的医疗队负责藁城邱头、大同、岗上等公社的巡回医疗活动,每五天轮流巡诊一次。有一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使已经治疗好转的100多个气管炎病人一夜之间咳喘复发。怎么解决气管炎遇冷复发这一难题呢?给上级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后,我就带着医疗队的同志一起冒雪出发,逐一入户探视,一路上摔的跟头不下七八次,当我们像雪人一样出现在病人面前时,有的病人都惊呆了。通过逐个探访,我们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又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反复研究,我的治疗思路逐渐清晰,提出了“以脏补脏,扶正培本”的治疗法则和相应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以后,效果非常之好。在这儿我得感谢医院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周总理对“防治气管炎一抓到底”的指示。

访者:2007年1月,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欧洲科学院的特别邀请,您以欧洲科学院院士的身份到巴黎参加“世界呼吸系统疾病与免疫力”大会,在会上介绍了您在中国运用中药治疗SARS的经验与结果。当时受众有什么样的反应?

郭教授:这个事是找到我门上的。因为我是平安保险公司的健康顾问,SARS期间因为讲了防护知识没有一个人发病。欧洲科学院的格利博达院士来中国考察中原文化找到平安保险公司,平安的老总把他介绍到了我这儿,因为中医也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嘛。在我这儿,格利博达院士看到了毛主席接见我父亲的照片,知道了我是郭氏家族第四代中医之后;又看到了我治疗SARS的成就,看到了我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的论文集,觉得非常了不起,回去后就把我推荐给了欧洲科学院。通过举手表决,我成为欧洲科学院第八位院士,是欧洲科学院唯一一个华人中医的代表,排名第七位。

当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科教文大楼召开SARS防治大会邀请我参加,格利博达院士亲自带着摄像人员和设备到我门诊拍专访的专题片在会上播放散发,让我在会上做了20分钟的治疗SARS经验介绍,反响很强烈。蒙代尼博士当时就提问:听说上海用人参治疗SARS有效,你认为怎么样? 我说,补虚可以,但作为常规治疗不行,因为人参的药性太热了,并不是每个病人都适合。

访者:您出国交流多次,付出一定不少,请问这方面的费用是怎么解决的?

郭教授:前三次的费用是国家出的,后来有的是邀请单位出,有的是我自己出,后来国家看到我有贡献了,就都给报销了。

访者:付出与回报对等吗?

郭教授:付出要有代价。我没有什么灰色收入,包括当院长时我没有多得一分钱,包括工程的、掉进调出的等,所以我经济上并不是十分宽裕。我已退休多年,做不做都可以,但事业的要求需要我做,我也想把我的治病经验介绍出去,让中医走向世界。我父亲受过主席接见,我不可能再要求主席接见,也不可能再有资金方面的支持。所以花钱不花钱,都要默默地做。

做养生——创郭氏养生24字诀

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可见中医历来是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现在国家把“治未病”作为中医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这是国家重视中医事业发展的举措。其实,近年来,郭纪生一直在做中医“治未病”工作,挖掘中医健康养生之道,探索中医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在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上,郭纪生总结了“郭氏养生二十四字诀”,把养生的方法总结成简短的口诀,好记易懂,深受大众好评。

访者:现在养生很热,您也经常到各地去讲座,能否谈谈您对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的经验和看法?

郭教授:健康养生是个大题目。治未病不光包括健康养生,但健康养生是自古以来中医所提倡的。健康养生不能仅局限于吃什么,怎么吃,最重要的是掌握养生的精华。古人的养生方法包括房中术、烹饪术、导引术等多种方法的结合,不能说绿豆好,就光吃绿豆,说茄子好,就光吃茄子,而误入歧途。养生要从自我做起,同样一个大环境中,有人得病,有人不得病,怎么解释?这些年我总结了养生的24个字,但体会最深、最精华的养生秘诀就四个字“恬淡虚无”。这是2000年前古人总结好的,但后人体会不深。

访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讲养生的?郭氏养生24字诀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郭教授:2002年开始讲健康养生,讲来讲去觉得应该有一套规律来体现中医养生。经过提炼总结,05年提出“保肾气,勿过劳;养胃气,慎饮食;宜快乐,善忘事;守规律,讲科学。”养生24字诀。

论成才——勤思考善总结

由于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目前的中医药院校虽然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但院校教育也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中医药院校培养出的中医专业毕业生有着辨证论治能力差,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诊疗,临床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郭纪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推崇师带徒这样的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方式,自己也收了多名徒弟,以继承自己的医术,传承自己的学术思想。“勤奋,思索,总结,创新”八个字,是郭纪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一个中医后辈成长为一名大家的必经之路。

访者:结合您的经历,您对现在的中医人才培养有什么体会与建议?

郭教授:现在的中医培养,重视了抢救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很多绝招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的,通过师带徒、通过名中医带高级徒弟来把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下去,是抢救中医的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举措,我的学生都能把我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贯穿下去。



中医技术传承有人,郭老的收徒仪式

现在的学校教育,好处在于让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讲中医的理法方药,但最短缺的是临床带教。学生一到临床,学的基本上都是输液打针西医的那些东西,这是造成中医西化的最严重的问题,所以很多中医都改行了。这是当前中医院校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我曾经让中医本科班的学生开一个治疗气管炎的中药方子,结果9个学生一个也开不出来。是学生的过失,还是老师懒惰?值得深思!

访者:总结人生经验,您用了:“勤奋,思索,总结,创新”这八个字。能给我们讲讲其中的缘由吗?

郭教授:我一直在勤奋做事。几十年来,发表了60多篇论文,写了150多万字的临床体会,在气管炎方面总结了3000多个病历资料,研究制定了20多个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剂,这都需要勤奋。同时要善于思索,善于总结。但是,如果要有所成就,没有创新精神是不可能的。唐山地震后在藁城医院治疗截瘫,有一病人的褥疮有两个拳头大,烂到骨底,臭的要命。我用父亲的方子结合经典,将“生肌去腐散”的药味重新组方,分为“生肌散”和”去腐散”先去腐后生肌,效果特别好,脓拔出来了,肉芽长出来了,一举成功。在治疗截瘫病人、包括在治疗胃病、麻疹和前边说的治疗气管炎等方面,都有我自己独到的治疗思路和法则。所以,这八个字是我对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我一生经历的写照。

访者:回望以往的经历,是什么因素使您取得今天的成就?您认为一个医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郭教授:勤奋。1971年我31岁,被下放到藁城南董地段医院。由于当时的南董医院服务态度不好,被周围老百姓称为公子医院、小姐医院,村民们都不到那里看病。医院周围被村民挖土烧窑,就留一条道,看上去像个孤岛。我去之前,人们听说有个名医之后要来,都等着。去了以后,我用7天时间看了11个大队的病人。有一个胆道蛔虫病人,腹痛难忍,我给他开了乌梅汤加减,吃了三服药就好了。第二次来,他赶着大马车,一下子带来了七八个病人。后来只要有病人,都来找我。

我认为,作为一个医者,最重要的是学习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负责,不计报酬,不计后果,努力工作。我想,这些和我之后取得的成绩,也是分不开的。

访者:作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您身上的光环很耀眼。您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河北省科研项目带头人;世界医学名人;唯一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的中医专家等等。您是怎么看待这些荣誉的?这些荣誉给您的是压力多一点,还是动力多一些?

郭教授:有记者采访我时,说感到我荣辱不惊。经过文革苦难的磨练,使我对荣誉或者挫折有了十足的耐受力,可以说,刀架在脖子上都不会让我心惊肉跳。我看过《蓬皮杜传》,蓬皮杜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事情不是我找来的,而是很多事情找到了我的头上,唯有总统秘书一职是我主动争取来的。回顾我的一生,我总是努力去干事,从不主动苛求什么,我想这样说比较切合实际。

后记

说起过去的辉煌和贡献,郭纪生十分平淡和从容。荣誉与光环下的郭纪生一点都没变,心思始终如那个立志为中医事业奉献一生的15岁少年,始终是那个对待病人热情、亲切的郭纪生,始终是那个“视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的医者。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也是对医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以悦于人,以善为终,治好病人就是他的幸福和快乐。

如今的郭纪生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也算河北中医界的名人了,但他依然谦和儒雅,眼前的荣誉,过往的坎坷,浮云流水般掠过,留在脸庞上的只是宠辱不惊,唯一牵动心怀的仍是中医事业的发展前途。60余年行医生涯,只事耕耘,专著15册,论文60篇计160余万字,现在虽已年逾古稀,仍担任着河北省重要科研课题的攻关任务,而其间甘苦几人知?所幸天道酬勤,不负有心。“勤奋、思索、总结、创新”,60余年的漫长只凝缩为8个字,言简而意赅。这是郭纪生对他半生的总结,更是对后人殷殷的寄语。

附:人物大事记:

1956年中学毕业;

1956年-1960年在石家庄传染病医院,跟随父亲郭可明学习中医;

1960年-1971年在石家庄传染病医院工作,任中医士;

1971年-1978年下放到藁城县医院,任内科负责人、气管炎小分队队长;

1978年-2001年在石家庄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后改称石家庄市医科院),工作;分别任副所长、所长、书记、名誉院长直至退休;

1979年-1981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进修;

1997年创建石家庄传统医学国际交流中心、郭可明中医研究所,石家庄大德中医门诊部;

2009年-2011年,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高级指导老师;

2012年-2015年,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高级指导老师。

版权声明:中健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