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采用中医五种“釜底抽薪”方法可治秋燥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5年08月27日 中健网·医讯 王群海
秋燥,以文学手法单字可寓为:农民用一颗火热的心,辛勤浇灌的禾苗已到了成熟之时(秋);火热的太阳蒸灼着树木皮焦叶卷,烟囱(古时品字为烟囱)升起袅袅白烟,如人鼻子浸着淋淋之汗(燥)。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主要表现从口鼻侵入,如鼻腔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津液干燥的特征。
  中健网讯  秋燥,以文学手法单字可寓为:农民用一颗火热的心,辛勤浇灌的禾苗已到了成熟之时(秋);火热的太阳蒸灼着树木皮焦叶卷,烟囱(古时品字为烟囱)升起袅袅白烟,如人鼻子浸着淋淋之汗(燥)。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主要表现从口鼻侵入,如鼻腔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津液干燥的特征。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书云译为:秋(季节)--白色--西(方位)----肺脏----属金----辛味----人体之气----主皮毛----鼻为窍----与大肠相表里。
  《医宗金鉴》书曰:〝诸燥涩枯涸干劲,皴揭皮肤肩膀疼。〞
  《医门法律》书曰:“究竟肺为娇脏;燥胜则干。”又:“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本草求真》书曰:“燥为六淫之一。何肺多以燥见。以肺处于高原而燥,故肺独以燥名也。”
  上述引古典医书,充分阐明燥、秋燥与肺的联系,指出病理、病因、病机。“秋燥”由人体内水分蒸发引起,它是一种无形之邪,症状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直接关系。凡体质属阴虚、气虚的人,极易产生虚热,其热会很快伤及津液致病的。按性质可分为两种:偏于寒;偏于热。临床上以“热燥”(初、中秋时较常见)、“凉燥”(晚秋常见)两种类型常见。
  “釜底抽薪”一:清燥润肺
  前两天,村里一位50多岁的老哥来就诊,据他主诉:头疼身热,体温经常37度半,干痒咳嗽不带痰,气往上走喘多,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苔白,舌红少津,脉大而滑数,为典型的温(热)燥伤肺症。即处方:
  太子参12g、麦门冬12g、桑叶15g、生石膏30g、甘草3g、玉竹15g、大生地15g、阿胶(炖化)12g、北杏仁15g、枇杷叶15g、金银花12g.二副药喝肚而愈。
  “釜底抽薪”二:益脾、润燥、生津
  邻村一位老年人,近日一天两晌去地里拾棉花,偶尔感到大便干燥,肠热灼肛;口腔干燥,吐沫少唇裂,不思饮食。在三天以前,患热感冒没好利索,还留有后遗症;舌红无苔,脉虚数、大,以养胃润肠,生津止燥知之。遂方:
  北沙参12g、生地15g、玉竹18g、北杏仁12g、生桃仁10g、金银花18g、甘草6g。四剂中药痊愈。
  “釜底抽薪”三:润燥、增液、养荣
  邻村一上高中的女同学就诊说:五天以前,自己曾发烧39度,退烧后一直浑身不舒服。大便不通,皮肤干裂,一握笔胳膊就抽筋,全身发冷,脸白一阵,红一阵,舌苔白而厚腻,脉数、大,血虚生燥,燥热伤津的枯竭症。处方:
  元参10g、寸冬12g、生熟地各12g、甘草3g、桃仁9g、枳实10g、厚朴10g、黄芩10g、秦艽12g、防风12g、当归15g、白芍12g.口服三剂病好如初。
  “釜底抽薪”四:食补治秋燥
  1、秋天吃枸杞。每天仅5-12粒嘴嚼,也可26粒泡水代茶饮用;有养阴补肾的作用。
  2、白萝卜汤。一味白萝卜有下气消食,润肺清痰,解毒生津,和胃止咳的作用,还可以利大小便。每天煮沸一次,连喝28天。
  3、梨冰汤--利肺、止咳、润燥。梨,含丰富的维生素、纤维蛋白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本身还有消炎症的特点,能生津止咳,消炎利咽,润燥的功效。佐以冰糖,能提高疗效。3个梨、2两冰糖,做水壶煮38分钟即能口服,三天喝一次。
  4、草莓大枣汤--生津、润肺、和胃。草莓含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能生津、润肺、止咳。佐以大红枣,能补脾和胃,增强了止咳的功效。20个草莓,8个大红枣为一副,一块放在锅里,水开12分钟口服特别好。
  5、薏米仁蜂蜜粥--滋燥润肺,健脾渗湿。薏米仁,性甘淡微寒,有健脾渗湿,舒筋除痹,清热排毒的功能。佐以蜂蜜:内含多种维生素和氧化酶,有补中润燥,解毒化瘀的作用。取干净碗,把2两半薏米仁冲洗几遍,放到碗里,加一两蜂蜜,搁到锅里蒸炖18分钟,取出即可吃了。四天一次,连续一个月。
  “釜底抽薪”五:综合治疗,不留“死角”
  1、五脏及大肠用药法则。
  (1)燥在肺,则有玉竹、人乳、阿胶、枳实润之。
  (2)燥在脾,则有山药、黄精、羊肉、猪肉润之。
  (3)燥在肝则有荔枝、阿胶、桑寄生、何首乌、锦毛狗润之。
  (4)燥在肾,则有冬青子、燕窝、桑寄生、枸杞、龟板、榆白皮、桑螵蛸、磁石润之。
  (5)燥在心,则有柏子仁、龟板润之。
  (6)燥在大肠,则有枸杞、花生、肉苁蓉、当归、锁阳、蜂蜜润之。
  2、名家治燥要点:
  (1)燥在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2)凡治燥病,燥在气治其血;燥在血治其气;燥在表治其里;燥在里治其表。
  3、针对燥症用药。
  (1)通燥--可用胡麻、肉苁蓉、冬葵子、锁阳、熟蜜。
  (2)通寒燥--可用硫磺、大蒜、葱白、半夏。
  (3)通热燥--可用大黄、猪胆汁、食盐。
  (4)软坚--牡蛎、海带、昆布、芒硝、凤仙子、紫贝等。
  治“秋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少吃辛辣,多吃清淡食物,做到荤素结合。
  2、勤晒被褥,勤开门窗。
  3、饮足白开水。
  4、戒除烟酒。
  5、保持室内外干净、清洁、卫生。
  6、根据气候变化情况,适当增减衣服。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