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人为什么会秋乏,秋乏怎么办?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4年09月09日 中健网·医讯 史爱华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 “处暑”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逐渐下降,所以,处暑就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夏季天气炎热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容易犯困不难理解,然而到了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人们为什么还会出现秋乏现象呢?
    中健网讯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 “处暑”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逐渐下降,所以,处暑就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夏季天气炎热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容易犯困不难理解,然而到了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人们为什么还会出现秋乏现象呢?

    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孙惠敏主任中医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夏去秋来,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宜人,人体出汗也明显减少,人的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然而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 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处暑”时虽然早晚温凉,但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其实这是不同季节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秋乏现象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孙主任提示秋乏有以下几种缓解方法。

    一是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30前入睡,睡眠不仅能恢复脏腑功能,还是提高脏腑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保证机体脏腑功能从夏季的消耗中迅速复原的重要因素,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可以保证白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特别是适当午睡确实具有保护大脑、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要午休。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午睡有利于补充体力,确实能提“精气神”。现代研究发现,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睡眠不好的人,可以试一试中药茶饮,比如:酸枣仁等。但午睡的时间不宜过长。

    二是饮食清淡

    不吃油腻食物。油腻食物易产生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应少吃;可以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豆制品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这是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能帮助克服疲倦。补水可以喝绿茶、梨汁等生津止渴的液体,补充津液;其次多吃些清淡可口、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比如百合、山药、扁豆粥、杏仁糊、银耳羹等减轻脾胃负担,使脾胃功能迅速恢复。

    三是加强锻炼

    秋高气爽,早晚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总之要科学合理的锻炼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四是晒太阳

    充足的阳光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当秋季来临,阳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样强烈,雨天也会增多,这样人体的褪黑色素就会增多,从而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觉心情低落,疲劳乏力。所以,适当的多晒太阳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开阔,提高人的兴奋度。

    五是改善居室环境
  
    “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因此,室内适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如吊兰、文竹、芦荟和绿萝等,它们能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一定量的氧气,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