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作坊用工业松香加工猪头肉业主被判刑3年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4年05月27日 龙虎网-金陵晚报 高洁
毒奶粉,毒血旺,毒大米,毒啤酒,毒胶囊,这些名词的每一次出现都让大众觉得胆战心惊。近日,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生产并销售用工业松香处理过的“毒猪头肉”案件,最终判处被告人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
    毒奶粉,毒血旺,毒大米,毒啤酒,毒胶囊,这些名词的每一次出现都让大众觉得胆战心惊。近日,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生产并销售用工业松香处理过的“毒猪头肉”案件,最终判处被告人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
    案件中,被告人卢某自2009年开始从亲戚手中接过其转手的猪头肉加工厂从事猪头加工,但是其猪头加工点既没有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在其猪头加工厂内,卢某和妻子雇佣了4名员工给自己帮忙处理猪头,主要是对猪头进行分割,然后用松香去毛。
    据卢某交代,他并非一开始就用的是工业松香。他说,自己原先用的是食用松香,是在网上买的,但是后来,他在网上没买到食用松香,且了解到工业松香较便宜,就于2012年7月,在镇江市以冷冻批发市场内的一个竹炭经销部以每斤600元的价格购买了900斤工业松香。
    法庭上,卢某和加工厂内的员工介绍,他们所雇佣的员工均没有健康证。操作过程中,甚至直接将猪头放在地上。而这些脱毛用的有毒工业松香也会被反复使用四五次。处理好的半成品猪头被卢某送到一些熟菜店或者自己在批发市场租用的摊子。卢某的妻子说,平时,每天能卖出大概四五十只猪头,过节的话会涨到每天一百多个。卢某收购生猪头的价格大概每斤五、六元钱,处理好后的半成品可以卖到10元左右,至于熟菜店做好的成品,就要卖到三十多元一斤了。
    2013年2月1日,公安机关和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卢某的猪头加工店内将其抓获,并现场扣押已用工业松香脱毛后的猪头24.84吨,工业松香43.5公斤。据调查,自2012年7月以来,卢某共通过卖自己生产的猪头获利3万余元,而被扣押的猪头肉价值13万余元。
    2014年4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检察院以“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罪”将被告人卢某起诉到润州区人民法院。经法院审理,依法判处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且对公安机关查扣的已使用工业松香脱毛处理的24.84吨猪头和43.5公斤工业松香予以没收。
    链接:
    工业松香为非食品级松香甘油酯,未被使用(脱毛)的工业松香一般为黄色固体,而使用后的工业松香则为黑色固体,因其铅含量过高,根据规定被禁止使用。在高温下,工业松香里所含的铅等重金属会进入家禽体内,食用这种家禽,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伤害甚至是致癌。(通讯员 王蒙 记者 高洁 实习生 胡睿)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38499764011384997PE_U_Article黑作坊用牛羊血制仿冒鸭血 为保鲜用甲醛浸泡康之易50411202015-07-03T13:18: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50:50+08:00 2024-08-07T21:53:12.537+08:00 康之易 2024-09-20T16:34:56.377+08:00 字形 false 16210508398955046323 384997 黑作|作坊|坊用|用牛|牛羊|羊血|血制|制仿|仿冒|冒鸭|鸭血|血为|为保|保鲜|鲜用|用甲|甲醛|醛浸|浸泡 华商网 鸭血吃起来细嫩圆滑,是市民吃火锅时常点的一道菜。安康市一男子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出租屋用牛羊血制造“鸭血”,试生产时不懂“技巧”弄得满屋腥臭,被查处销毁后以为躲过一劫,竟变本加厉地在这间出租屋内用甲醛泡制“毒鸭血”。近日,该男子被公安部门依法刑拘。 <div><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em;">  黑作坊用牛羊血制做“鸭血”</span></div><div>  为保鲜防腐用甲醛浸泡</div><div>  安康一男子涉嫌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刑拘</div><div>  鸭血吃起来细嫩圆滑,是市民吃火锅时常点的一道菜。安康市一男子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出租屋用牛羊血制造“鸭血”,试生产时不懂“技巧”弄得满屋腥臭,被查处销毁后以为躲过一劫,竟变本加厉地在这间出租屋内用甲醛泡制“毒鸭血”。近日,该男子被公安部门依法刑拘。</div><div>  黑作坊藏身出租屋试生产时被查扣</div><div>  李某是安康市汉滨区人,今年26岁,之前在饭店打过工,也开过冒菜店。一次听别人说用成本低廉的牛羊血造成“鸭血”卖很赚钱,再加上李某小时候见过做血豆腐,于是一个赚钱的“好点子”在他头脑里形成。</div><div>  今年春节前,李某在汉滨区老城街办租了一间两层民房,2楼用来居住,1楼用来加工鸭血。随后他添置了煤炉、铝锅、塑料筐和一辆旧三轮车等“设备”,一个“鸭血加工点”就成形了。黑作坊首次开工试生产时不懂“技巧”,弄得满屋腥臭,被汉滨区老城街办食药监所工作人员将20余箱半成品鸭血查扣销毁。</div><div>  “一开始我们要求李某将该加工点进行规范整改,达到标准后可以合法经营,但李某声称自己不再打算继续经营,我们将这些半成品进行了销毁。谁知两三个月后,有人发现他还在那间件出租屋内,生产假鸭血。”昨日,汉滨区老城办食药监所所长翁军说,5月22日,他们联合汉滨区食药监局稽查大队前往现场勘察。</div><div>  防止“鸭血”变质 放入甲醛溶液中浸泡</div><div>  昨日,汉滨区食药监局稽查大队大队长张锋介绍,当时执法人员在李某的不足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看到,煤炉、铝锅、动物血液等原材料一应俱全,地面血水四溢,臭味刺鼻,地上的箱子和桶里浸泡着一些“成品”,锅里还煮着“半成品”。在出租屋院内有两个50斤装的塑料桶内盛放的不明液体,快检疑似为甲醛,随后执法人员在“鸭血”成品、半成品以及浸泡的溶液中也检测出了疑似甲醛成分。执法人员对查获的5箱“鸭血”进行封存和抽样送检,6月15日,检测报告证实了现场快检结果,李某被移送公安部门。</div><div>  据李某交代,他每天从附近屠宰场买来牛血、羊血等,掺和在一起制作“鸭血”。用铝锅熬制成半固体后切块,为使“鸭血”不变质,再放入有甲醛溶液的箱子中浸泡,需要送货时直接取出。</div><div>  日前,李某因涉嫌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安康市公安局汉滨分局刑拘,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该案件被陕西省公安厅列为全省“利剑行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十大典型案件之一。</div><div>  如何鉴别</div><div>  鸭血真假 筷子一夹就知道</div><div>  昨日,从事多年血制品加工销售的业内人士丁春迎表示,市面上的鸭血主要分为盒装鸭血和散装鸭血,“大公司生产的盒装鸭血都经过高温灭菌,包装上有‘QS’生产标志等字样。盒装鸭血中食品添加剂通常为柠檬酸钠,产品说明上有添加剂标示。”</div><div>  丁春迎介绍,鸭血产量比较少,所以价格较高,有些不法商贩就用牛血、羊血等冒充鸭血,“假鸭血制品比较软,真鸭血相对较硬一些,区分时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筷子去夹,真鸭血很容易夹碎,夹不断的就是假鸭血。”除此之外,不同的血制品在颜色上是有区别的,消费者购买散装鸭血时仔细观察,猪血成品颜色偏紫,牛血颜色偏红,而鸭血呈暗红色。</div><div>  有啥危害</div><div>  长期食用残留甲醛鸭血易诱发癌症</div><div>  据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食品教研室老师顾浩峰介绍,甲醛是一种具有较高毒性的人体致癌物质,具有防腐、消毒和漂白的功能。</div><div>  在食品安全标准中,甲醛明令禁止被添加到食品内的,一些黑心商贩使用甲醛添加到鸭血等血制品中,是因甲醛具有一定的胶连作用,能保持鸭血的弹性和柔韧性,同时能延长血制品的保质期。</div><div>  食用甲醛含量较低的食物,一般不会立即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但若长期食用,会引发甲醛中毒,导致器官受损,严重者可能诱发白血病等。</div> 不分页 黑作,作坊,坊用,用牛,牛羊,羊血,血制,制仿,仿冒,冒鸭,鸭血,血为,为保,保鲜,鲜用,用甲,甲醛,醛浸,浸泡 <div><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em;">  黑作坊用牛羊血制做“鸭血”</span></div><div>  为保鲜防腐用甲醛浸泡</div><div>  安康一男子涉嫌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刑拘</div><div>  鸭血吃起来细嫩圆滑,是市民吃火锅时常点的一道菜。安康市一男子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出租屋用牛羊血制造“鸭血”,试生产时不懂“技巧”弄得满屋腥臭,被查处销毁后以为躲过一劫,竟变本加厉地在这间出租屋内用甲醛泡制“毒鸭血”。近日,该男子被公安部门依法刑拘。</div><div>  黑作坊藏身出租屋试生产时被查扣</div><div>  李某是安康市汉滨区人,今年26岁,之前在饭店打过工,也开过冒菜店。一次听别人说用成本低廉的牛羊血造成“鸭血”卖很赚钱,再加上李某小时候见过做血豆腐,于是一个赚钱的“好点子”在他头脑里形成。</div><div>  今年春节前,李某在汉滨区老城街办租了一间两层民房,2楼用来居住,1楼用来加工鸭血。随后他添置了煤炉、铝锅、塑料筐和一辆旧三轮车等“设备”,一个“鸭血加工点”就成形了。黑作坊首次开工试生产时不懂“技巧”,弄得满屋腥臭,被汉滨区老城街办食药监所工作人员将20余箱半成品鸭血查扣销毁。</div><div>  “一开始我们要求李某将该加工点进行规范整改,达到标准后可以合法经营,但李某声称自己不再打算继续经营,我们将这些半成品进行了销毁。谁知两三个月后,有人发现他还在那间件出租屋内,生产假鸭血。”昨日,汉滨区老城办食药监所所长翁军说,5月22日,他们联合汉滨区食药监局稽查大队前往现场勘察。</div><div>  防止“鸭血”变质 放入甲醛溶液中浸泡</div><div>  昨日,汉滨区食药监局稽查大队大队长张锋介绍,当时执法人员在李某的不足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看到,煤炉、铝锅、动物血液等原材料一应俱全,地面血水四溢,臭味刺鼻,地上的箱子和桶里浸泡着一些“成品”,锅里还煮着“半成品”。在出租屋院内有两个50斤装的塑料桶内盛放的不明液体,快检疑似为甲醛,随后执法人员在“鸭血”成品、半成品以及浸泡的溶液中也检测出了疑似甲醛成分。执法人员对查获的5箱“鸭血”进行封存和抽样送检,6月15日,检测报告证实了现场快检结果,李某被移送公安部门。</div><div>  据李某交代,他每天从附近屠宰场买来牛血、羊血等,掺和在一起制作“鸭血”。用铝锅熬制成半固体后切块,为使“鸭血”不变质,再放入有甲醛溶液的箱子中浸泡,需要送货时直接取出。</div><div>  日前,李某因涉嫌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安康市公安局汉滨分局刑拘,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该案件被陕西省公安厅列为全省“利剑行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十大典型案件之一。</div><div>  如何鉴别</div><div>  鸭血真假 筷子一夹就知道</div><div>  昨日,从事多年血制品加工销售的业内人士丁春迎表示,市面上的鸭血主要分为盒装鸭血和散装鸭血,“大公司生产的盒装鸭血都经过高温灭菌,包装上有‘QS’生产标志等字样。盒装鸭血中食品添加剂通常为柠檬酸钠,产品说明上有添加剂标示。”</div><div>  丁春迎介绍,鸭血产量比较少,所以价格较高,有些不法商贩就用牛血、羊血等冒充鸭血,“假鸭血制品比较软,真鸭血相对较硬一些,区分时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筷子去夹,真鸭血很容易夹碎,夹不断的就是假鸭血。”除此之外,不同的血制品在颜色上是有区别的,消费者购买散装鸭血时仔细观察,猪血成品颜色偏紫,牛血颜色偏红,而鸭血呈暗红色。</div><div>  有啥危害</div><div>  长期食用残留甲醛鸭血易诱发癌症</div><div>  据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食品教研室老师顾浩峰介绍,甲醛是一种具有较高毒性的人体致癌物质,具有防腐、消毒和漂白的功能。</div><div>  在食品安全标准中,甲醛明令禁止被添加到食品内的,一些黑心商贩使用甲醛添加到鸭血等血制品中,是因甲醛具有一定的胶连作用,能保持鸭血的弹性和柔韧性,同时能延长血制品的保质期。</div><div>  食用甲醛含量较低的食物,一般不会立即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但若长期食用,会引发甲醛中毒,导致器官受损,严重者可能诱发白血病等。</div> <div><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em;">  黑作坊用牛羊血制做“鸭血”</span></div><div>  为保鲜防腐用甲醛浸泡</div><div>  安康一男子涉嫌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刑拘</div><div>  鸭血吃起来细嫩圆滑,是市民吃火锅时常点的一道菜。安康市一男子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出租屋用牛羊血制造“鸭血”,试生产时不懂“技巧”弄得满屋腥臭,被查处销毁后以为躲过一劫,竟变本加厉地在这间出租屋内用甲醛泡制“毒鸭血”。近日,该男子被公安部门依法刑拘。</div><div>  黑作坊藏身出租屋试生产时被查扣</div><div>  李某是安康市汉滨区人,今年26岁,之前在饭店打过工,也开过冒菜店。一次听别人说用成本低廉的牛羊血造成“鸭血”卖很赚钱,再加上李某小时候见过做血豆腐,于是一个赚钱的“好点子”在他头脑里形成。</div><div>  今年春节前,李某在汉滨区老城街办租了一间两层民房,2楼用来居住,1楼用来加工鸭血。随后他添置了煤炉、铝锅、塑料筐和一辆旧三轮车等“设备”,一个“鸭血加工点”就成形了。黑作坊首次开工试生产时不懂“技巧”,弄得满屋腥臭,被汉滨区老城街办食药监所工作人员将20余箱半成品鸭血查扣销毁。</div><div>  “一开始我们要求李某将该加工点进行规范整改,达到标准后可以合法经营,但李某声称自己不再打算继续经营,我们将这些半成品进行了销毁。谁知两三个月后,有人发现他还在那间件出租屋内,生产假鸭血。”昨日,汉滨区老城办食药监所所长翁军说,5月22日,他们联合汉滨区食药监局稽查大队前往现场勘察。</div><div>  防止“鸭血”变质 放入甲醛溶液中浸泡</div><div>  昨日,汉滨区食药监局稽查大队大队长张锋介绍,当时执法人员在李某的不足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看到,煤炉、铝锅、动物血液等原材料一应俱全,地面血水四溢,臭味刺鼻,地上的箱子和桶里浸泡着一些“成品”,锅里还煮着“半成品”。在出租屋院内有两个50斤装的塑料桶内盛放的不明液体,快检疑似为甲醛,随后执法人员在“鸭血”成品、半成品以及浸泡的溶液中也检测出了疑似甲醛成分。执法人员对查获的5箱“鸭血”进行封存和抽样送检,6月15日,检测报告证实了现场快检结果,李某被移送公安部门。</div><div>  据李某交代,他每天从附近屠宰场买来牛血、羊血等,掺和在一起制作“鸭血”。用铝锅熬制成半固体后切块,为使“鸭血”不变质,再放入有甲醛溶液的箱子中浸泡,需要送货时直接取出。</div><div>  日前,李某因涉嫌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安康市公安局汉滨分局刑拘,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该案件被陕西省公安厅列为全省“利剑行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十大典型案件之一。</div><div>  如何鉴别</div><div>  鸭血真假 筷子一夹就知道</div><div>  昨日,从事多年血制品加工销售的业内人士丁春迎表示,市面上的鸭血主要分为盒装鸭血和散装鸭血,“大公司生产的盒装鸭血都经过高温灭菌,包装上有‘QS’生产标志等字样。盒装鸭血中食品添加剂通常为柠檬酸钠,产品说明上有添加剂标示。”</div><div>  丁春迎介绍,鸭血产量比较少,所以价格较高,有些不法商贩就用牛血、羊血等冒充鸭血,“假鸭血制品比较软,真鸭血相对较硬一些,区分时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筷子去夹,真鸭血很容易夹碎,夹不断的就是假鸭血。”除此之外,不同的血制品在颜色上是有区别的,消费者购买散装鸭血时仔细观察,猪血成品颜色偏紫,牛血颜色偏红,而鸭血呈暗红色。</div><div>  有啥危害</div><div>  长期食用残留甲醛鸭血易诱发癌症</div><div>  据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食品教研室老师顾浩峰介绍,甲醛是一种具有较高毒性的人体致癌物质,具有防腐、消毒和漂白的功能。</div><div>  在食品安全标准中,甲醛明令禁止被添加到食品内的,一些黑心商贩使用甲醛添加到鸭血等血制品中,是因甲醛具有一定的胶连作用,能保持鸭血的弹性和柔韧性,同时能延长血制品的保质期。</div><div>  食用甲醛含量较低的食物,一般不会立即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但若长期食用,会引发甲醛中毒,导致器官受损,严重者可能诱发白血病等。</div> 成功
38476964011384769PE_U_Article黑作坊毒竹笋二氧化硫超10倍 含焦亚硫酸钠康之易50211102015-06-04T11:21: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44:24+08:00 2024-08-07T21:53:32.033+08:00 康之易 2024-09-01T13:13:08.953+08:00 字形 false 12490757871557958282 384769 黑作|作坊|坊毒|毒竹|竹笋|笋二|二氧|氧化|化硫|硫超|超1|10|0倍|倍含|含焦|焦亚|亚硫|硫酸|酸钠 广州日报 如果从市场买回来的竹笋特别亮白鲜嫩,那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泡了焦亚硫酸钠的!广州海珠警方近期打掉一个加工、销售不安全标准食品团伙,捣毁加工、销售黑窝点3个,刑事拘留6人,查获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竹笋、米豆腐、海带、黑木耳等近10吨。 <div><b>  黑作坊毒竹笋二氧化硫超10倍</b></div><div>  如果从市场买回来的竹笋特别亮白鲜嫩,那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泡了焦亚硫酸钠的!广州海珠警方近期打掉一个加工、销售不安全标准食品团伙,捣毁加工、销售黑窝点3个,刑事拘留6人,查获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竹笋、米豆腐、海带、黑木耳等近10吨。</div><div><b>  有问题竹笋最先在海珠一农贸市场发现</b></div><div>  4月中旬,海珠警方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警察在区内农贸市场进行暗访时,发现石榴岗路一农贸市场内的一个档口销售的新鲜竹笋非常可疑,表面上看起来特别亮白鲜嫩。警察购买该档口的竹笋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检验检测。经检测,送检的竹笋样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9倍多,严重超过国家标准。该档口还售卖黑木耳和海带等食品。警方通过多次秘密抽样送检,确认了这些黒木耳、海带等食品同样不符合安全标准。</div><div>  档口的经营者鲁×武(男,34岁)、杨×雁(女,33岁,均安徽巢湖人)夫妇,在土华村农田旁的一处旧工棚内生产竹笋和黑木耳等食品,每天凌晨2点左右,将食品运送到石榴岗路一农贸市场批发给区内的零售商贩,并销售给附近的档口、小食品店。</div><div><b>  源头窝点端掉 缴获近10吨毒竹笋</b></div><div>  5月13日凌晨1点左右,海珠警方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来到嫌疑人鲁×武位于土华村的旧工棚附近,等候时机开展抓捕行动。2点许,民警将准备外出送货的犯罪嫌疑人鲁×武、杨×雁夫妇抓获,在其生产点查获1268斤竹笋、黑木耳和海带。随后,民警迅速赶往鲁×武在农贸市场的档口,再次查获了共626斤竹笋、魔芋和凉粉。</div><div>  犯罪嫌疑人鲁×武夫妇供认,从2014年底起,从白云区人和镇某处购入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之后在旧工棚内对竹笋进行冲洗、浸泡,去除竹笋上的异味,进行二次加工后运送到市场批发销售。经过相关机构检测,犯罪嫌疑人鲁×武、杨×雁加工、销售的竹笋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最高每公斤竹笋检出0.466克二氧化硫,而黑木耳和海带中也含有过氧化氢,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div><div>  获悉竹笋是在人和镇某处进货后,警方很快锁定了上家嫌疑人,及其位于人和镇清南路农田旁某出租屋的生产窝点。5月18日,警察赶往嫌疑人的生产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晏×财及其妻子、两个儿子等4人,并现场查扣竹笋、竹笋丝原料、成品、半成品18625斤,米豆腐81斤,查获用于添加食品的非食品原料工业石灰浆85斤。</div><div><b>  毒竹笋含焦亚硫酸钠 要洗13小时才能去掉异味</b></div><div>  原来,犯罪嫌疑人晏×财(男,51岁,安徽马鞍人)近年来一直从外市购进大量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条和竹笋丝,少部分直接卖给一些熟客,大部分自己销售。为了掩盖竹笋上刺鼻的异味,晏×财就与家人一起,把这些竹笋条放入桶内,用井水不停地冲洗1个多小时,换好水后再把竹笋条上的竹笋衣剥下来切小,变成竹笋尖和竹笋衣两种产品,再将其放入桶内用井水浸泡约13个小时,彻底去除竹笋上刺鼻的异味。而竹笋丝则直接放入桶内用井水不停冲洗约1小时,然后浸泡约13个小时。在闻不到异味后,晏×财的儿子就会将竹笋尖和竹笋衣运到荔湾区的某农贸市场进行批发销售。对于这样的“化学”产品,嫌疑人一家是绝对不吃的,只是拿来售卖牟利。</div><div><b>  魔芋加工业石灰 更爽口</b></div><div>  在将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进行冲洗漂白的同时,晏×财还与家人在深夜里生产魔芋、米豆腐和凉粉。为了使魔芋、米豆腐增强凝固度,晏×财从附近的石灰场里购入工业石灰浆,在制作时加入石灰浆搅拌均匀,在米豆腐中还加入色素柠檬黄进行润色,把明矾做为添加剂加入到凉粉中。至天亮魔芋、米豆腐和凉粉成型后,就连同竹笋一起运送到荔湾区的农贸市场批发销售。通过这样制作方式,魔芋、凉粉会显得更爽口。</div><div>  嫌疑人每天大约制作600多斤魔芋、400多斤凉粉和400多斤米豆腐,一般当天就可以卖完,而竹笋一天的销售额是700多斤。晏×财还向警方供认,自己的这些问题食品,销售对象和范围是广州、佛山市的到荔湾区某农贸市场拿货的商贩。他还自称,所卖的竹笋,占到广州市场份额50%。</div><div>  经相关部门检测,警方在犯罪嫌疑人的生产和销售窝点里查获的竹笋、魔芋等食品,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而且食品中还含有铝等重金属。</div><div><b>  加工条件差洗笋污水排涌污染环境</b></div><div>  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加工这些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的地方卫生条件非常差,加工设备也很简陋,竹笋随地摆放,部分竹笋也已经发霉。为了掩人耳目,犯罪嫌疑人还将加工窝点设在偏远、靠近涌边的地方。警察在查处过程中,一靠近还没有经过冲洗浸泡的竹笋,就立即闻到一股刺鼻的硫磺味。</div><div>  不法分子为了让竹笋保持新鲜“卖相”,就用焦亚硫酸钠等化工原料熏制或浸泡加工鲜竹笋,使原本美味、原生态的竹笋,成为了餐桌上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食品。为了将这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问题竹笋顺利销售出去,不法分子就对其进行冲洗浸泡,深加工后运到市场销售。冲洗竹笋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排出到涌里后对附近的生态环境再次造成了污染。(广州日报记者 陆建銮)</div> 不分页 黑作,作坊,坊毒,毒竹,竹笋,笋二,二氧,氧化,化硫,硫超,超1,10,0倍,倍含,含焦,焦亚,亚硫,硫酸,酸钠 <div><b>  黑作坊毒竹笋二氧化硫超10倍</b></div><div>  如果从市场买回来的竹笋特别亮白鲜嫩,那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泡了焦亚硫酸钠的!广州海珠警方近期打掉一个加工、销售不安全标准食品团伙,捣毁加工、销售黑窝点3个,刑事拘留6人,查获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竹笋、米豆腐、海带、黑木耳等近10吨。</div><div><b>  有问题竹笋最先在海珠一农贸市场发现</b></div><div>  4月中旬,海珠警方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警察在区内农贸市场进行暗访时,发现石榴岗路一农贸市场内的一个档口销售的新鲜竹笋非常可疑,表面上看起来特别亮白鲜嫩。警察购买该档口的竹笋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检验检测。经检测,送检的竹笋样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9倍多,严重超过国家标准。该档口还售卖黑木耳和海带等食品。警方通过多次秘密抽样送检,确认了这些黒木耳、海带等食品同样不符合安全标准。</div><div>  档口的经营者鲁×武(男,34岁)、杨×雁(女,33岁,均安徽巢湖人)夫妇,在土华村农田旁的一处旧工棚内生产竹笋和黑木耳等食品,每天凌晨2点左右,将食品运送到石榴岗路一农贸市场批发给区内的零售商贩,并销售给附近的档口、小食品店。</div><div><b>  源头窝点端掉 缴获近10吨毒竹笋</b></div><div>  5月13日凌晨1点左右,海珠警方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来到嫌疑人鲁×武位于土华村的旧工棚附近,等候时机开展抓捕行动。2点许,民警将准备外出送货的犯罪嫌疑人鲁×武、杨×雁夫妇抓获,在其生产点查获1268斤竹笋、黑木耳和海带。随后,民警迅速赶往鲁×武在农贸市场的档口,再次查获了共626斤竹笋、魔芋和凉粉。</div><div>  犯罪嫌疑人鲁×武夫妇供认,从2014年底起,从白云区人和镇某处购入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之后在旧工棚内对竹笋进行冲洗、浸泡,去除竹笋上的异味,进行二次加工后运送到市场批发销售。经过相关机构检测,犯罪嫌疑人鲁×武、杨×雁加工、销售的竹笋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最高每公斤竹笋检出0.466克二氧化硫,而黑木耳和海带中也含有过氧化氢,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div><div>  获悉竹笋是在人和镇某处进货后,警方很快锁定了上家嫌疑人,及其位于人和镇清南路农田旁某出租屋的生产窝点。5月18日,警察赶往嫌疑人的生产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晏×财及其妻子、两个儿子等4人,并现场查扣竹笋、竹笋丝原料、成品、半成品18625斤,米豆腐81斤,查获用于添加食品的非食品原料工业石灰浆85斤。</div><div><b>  毒竹笋含焦亚硫酸钠 要洗13小时才能去掉异味</b></div><div>  原来,犯罪嫌疑人晏×财(男,51岁,安徽马鞍人)近年来一直从外市购进大量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条和竹笋丝,少部分直接卖给一些熟客,大部分自己销售。为了掩盖竹笋上刺鼻的异味,晏×财就与家人一起,把这些竹笋条放入桶内,用井水不停地冲洗1个多小时,换好水后再把竹笋条上的竹笋衣剥下来切小,变成竹笋尖和竹笋衣两种产品,再将其放入桶内用井水浸泡约13个小时,彻底去除竹笋上刺鼻的异味。而竹笋丝则直接放入桶内用井水不停冲洗约1小时,然后浸泡约13个小时。在闻不到异味后,晏×财的儿子就会将竹笋尖和竹笋衣运到荔湾区的某农贸市场进行批发销售。对于这样的“化学”产品,嫌疑人一家是绝对不吃的,只是拿来售卖牟利。</div><div><b>  魔芋加工业石灰 更爽口</b></div><div>  在将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进行冲洗漂白的同时,晏×财还与家人在深夜里生产魔芋、米豆腐和凉粉。为了使魔芋、米豆腐增强凝固度,晏×财从附近的石灰场里购入工业石灰浆,在制作时加入石灰浆搅拌均匀,在米豆腐中还加入色素柠檬黄进行润色,把明矾做为添加剂加入到凉粉中。至天亮魔芋、米豆腐和凉粉成型后,就连同竹笋一起运送到荔湾区的农贸市场批发销售。通过这样制作方式,魔芋、凉粉会显得更爽口。</div><div>  嫌疑人每天大约制作600多斤魔芋、400多斤凉粉和400多斤米豆腐,一般当天就可以卖完,而竹笋一天的销售额是700多斤。晏×财还向警方供认,自己的这些问题食品,销售对象和范围是广州、佛山市的到荔湾区某农贸市场拿货的商贩。他还自称,所卖的竹笋,占到广州市场份额50%。</div><div>  经相关部门检测,警方在犯罪嫌疑人的生产和销售窝点里查获的竹笋、魔芋等食品,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而且食品中还含有铝等重金属。</div><div><b>  加工条件差洗笋污水排涌污染环境</b></div><div>  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加工这些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的地方卫生条件非常差,加工设备也很简陋,竹笋随地摆放,部分竹笋也已经发霉。为了掩人耳目,犯罪嫌疑人还将加工窝点设在偏远、靠近涌边的地方。警察在查处过程中,一靠近还没有经过冲洗浸泡的竹笋,就立即闻到一股刺鼻的硫磺味。</div><div>  不法分子为了让竹笋保持新鲜“卖相”,就用焦亚硫酸钠等化工原料熏制或浸泡加工鲜竹笋,使原本美味、原生态的竹笋,成为了餐桌上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食品。为了将这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问题竹笋顺利销售出去,不法分子就对其进行冲洗浸泡,深加工后运到市场销售。冲洗竹笋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排出到涌里后对附近的生态环境再次造成了污染。(广州日报记者 陆建銮)</div> <div><b>  黑作坊毒竹笋二氧化硫超10倍</b></div><div>  如果从市场买回来的竹笋特别亮白鲜嫩,那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泡了焦亚硫酸钠的!广州海珠警方近期打掉一个加工、销售不安全标准食品团伙,捣毁加工、销售黑窝点3个,刑事拘留6人,查获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竹笋、米豆腐、海带、黑木耳等近10吨。</div><div><b>  有问题竹笋最先在海珠一农贸市场发现</b></div><div>  4月中旬,海珠警方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警察在区内农贸市场进行暗访时,发现石榴岗路一农贸市场内的一个档口销售的新鲜竹笋非常可疑,表面上看起来特别亮白鲜嫩。警察购买该档口的竹笋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检验检测。经检测,送检的竹笋样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9倍多,严重超过国家标准。该档口还售卖黑木耳和海带等食品。警方通过多次秘密抽样送检,确认了这些黒木耳、海带等食品同样不符合安全标准。</div><div>  档口的经营者鲁×武(男,34岁)、杨×雁(女,33岁,均安徽巢湖人)夫妇,在土华村农田旁的一处旧工棚内生产竹笋和黑木耳等食品,每天凌晨2点左右,将食品运送到石榴岗路一农贸市场批发给区内的零售商贩,并销售给附近的档口、小食品店。</div><div><b>  源头窝点端掉 缴获近10吨毒竹笋</b></div><div>  5月13日凌晨1点左右,海珠警方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来到嫌疑人鲁×武位于土华村的旧工棚附近,等候时机开展抓捕行动。2点许,民警将准备外出送货的犯罪嫌疑人鲁×武、杨×雁夫妇抓获,在其生产点查获1268斤竹笋、黑木耳和海带。随后,民警迅速赶往鲁×武在农贸市场的档口,再次查获了共626斤竹笋、魔芋和凉粉。</div><div>  犯罪嫌疑人鲁×武夫妇供认,从2014年底起,从白云区人和镇某处购入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之后在旧工棚内对竹笋进行冲洗、浸泡,去除竹笋上的异味,进行二次加工后运送到市场批发销售。经过相关机构检测,犯罪嫌疑人鲁×武、杨×雁加工、销售的竹笋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最高每公斤竹笋检出0.466克二氧化硫,而黑木耳和海带中也含有过氧化氢,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div><div>  获悉竹笋是在人和镇某处进货后,警方很快锁定了上家嫌疑人,及其位于人和镇清南路农田旁某出租屋的生产窝点。5月18日,警察赶往嫌疑人的生产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晏×财及其妻子、两个儿子等4人,并现场查扣竹笋、竹笋丝原料、成品、半成品18625斤,米豆腐81斤,查获用于添加食品的非食品原料工业石灰浆85斤。</div><div><b>  毒竹笋含焦亚硫酸钠 要洗13小时才能去掉异味</b></div><div>  原来,犯罪嫌疑人晏×财(男,51岁,安徽马鞍人)近年来一直从外市购进大量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条和竹笋丝,少部分直接卖给一些熟客,大部分自己销售。为了掩盖竹笋上刺鼻的异味,晏×财就与家人一起,把这些竹笋条放入桶内,用井水不停地冲洗1个多小时,换好水后再把竹笋条上的竹笋衣剥下来切小,变成竹笋尖和竹笋衣两种产品,再将其放入桶内用井水浸泡约13个小时,彻底去除竹笋上刺鼻的异味。而竹笋丝则直接放入桶内用井水不停冲洗约1小时,然后浸泡约13个小时。在闻不到异味后,晏×财的儿子就会将竹笋尖和竹笋衣运到荔湾区的某农贸市场进行批发销售。对于这样的“化学”产品,嫌疑人一家是绝对不吃的,只是拿来售卖牟利。</div><div><b>  魔芋加工业石灰 更爽口</b></div><div>  在将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进行冲洗漂白的同时,晏×财还与家人在深夜里生产魔芋、米豆腐和凉粉。为了使魔芋、米豆腐增强凝固度,晏×财从附近的石灰场里购入工业石灰浆,在制作时加入石灰浆搅拌均匀,在米豆腐中还加入色素柠檬黄进行润色,把明矾做为添加剂加入到凉粉中。至天亮魔芋、米豆腐和凉粉成型后,就连同竹笋一起运送到荔湾区的农贸市场批发销售。通过这样制作方式,魔芋、凉粉会显得更爽口。</div><div>  嫌疑人每天大约制作600多斤魔芋、400多斤凉粉和400多斤米豆腐,一般当天就可以卖完,而竹笋一天的销售额是700多斤。晏×财还向警方供认,自己的这些问题食品,销售对象和范围是广州、佛山市的到荔湾区某农贸市场拿货的商贩。他还自称,所卖的竹笋,占到广州市场份额50%。</div><div>  经相关部门检测,警方在犯罪嫌疑人的生产和销售窝点里查获的竹笋、魔芋等食品,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而且食品中还含有铝等重金属。</div><div><b>  加工条件差洗笋污水排涌污染环境</b></div><div>  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加工这些含有焦亚硫酸钠的竹笋的地方卫生条件非常差,加工设备也很简陋,竹笋随地摆放,部分竹笋也已经发霉。为了掩人耳目,犯罪嫌疑人还将加工窝点设在偏远、靠近涌边的地方。警察在查处过程中,一靠近还没有经过冲洗浸泡的竹笋,就立即闻到一股刺鼻的硫磺味。</div><div>  不法分子为了让竹笋保持新鲜“卖相”,就用焦亚硫酸钠等化工原料熏制或浸泡加工鲜竹笋,使原本美味、原生态的竹笋,成为了餐桌上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食品。为了将这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问题竹笋顺利销售出去,不法分子就对其进行冲洗浸泡,深加工后运到市场销售。冲洗竹笋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排出到涌里后对附近的生态环境再次造成了污染。(广州日报记者 陆建銮)</div> 紫色的花
38458464011384584PE_U_Article柳州米粉&quot;黑作坊&quot; 米粉加工添加硼砂用硫黄熏烤康之易50311202015-05-15T11:08: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39:09+08:00 2024-08-07T21:53:32.033+08:00 康之易 2024-09-09T10:17:23.057+08:00 字形 false 588052421086116533 384584 柳州|州米|米粉|粉&|&q|qu|uo|ot|t;|;黑|黑作|作坊|坊&|&q|qu|uo|ot|t;|;米|米粉|粉加|加工|工添|添加|加硼|硼砂|砂用|用硫|硫黄|黄熏|熏烤 新华网 广西柳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14日联合公安部门统一行动,对柳江县、鱼峰区、柳南区等县区多家米粉生产加工“黑工厂”“黑作坊”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经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执法人员现场发现有的窝点竟违法添加硼砂并用硫黄熏烤,这些均是加工米粉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 <div><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em;">  新华网南宁5月15日电(记者李斌)广西柳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14日联合公安部门统一行动,对柳江县、鱼峰区、柳南区等县区多家米粉生产加工“黑工厂”“黑作坊”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经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执法人员现场发现有的窝点竟违法添加硼砂并用硫黄熏烤,这些均是加工米粉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 &nbsp;</span></div><div>  执法人员在柳江县成团二中旧校区内一家窝点执法发现,这家窝点正在熏烤米粉,操作间内散发着刺鼻的味道,炉子旁边正摆放着硫黄,炉内正在用硫黄熏米粉。执法人员还在窝点内发现两袋用麻袋装的硫黄。</div><div>  在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谭家屯的一家无证米粉加工窝点,工人正在生产米粉,场内米粉露天晾晒、苍蝇飞舞。在车间内,执法人员查获50公斤装的“食品添加剂硫黄”1袋,还有多袋已开封的硫黄,另外还发现有“焦糖色”等添加剂,有的添加剂外包装上没有品名。</div><div>  执法人员立即调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经快速检测,发现其中一袋添加剂疑似为有毒物质硼砂,米粉样品也发现二氧化硫、硼砂超标,有待送检验机构作进一步检验。硼砂是一种化工原料,世界各国多禁用为食品添加物,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是一种被证实的致癌物质。</div><div>  “不管有证没有证的厂家,都要添加这些东西的,不然做出来的米粉很快就会变质。”一家窝点的韦姓老板对自己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振振有词,称用硫黄熏烤、添加硼砂等是为了延长米粉的保质期。</div><div>  当天,执法部门现场依法扣押了上述窝点生产的米粉、半成品3万多公斤,原料一批、食品添加剂一批,查封涉嫌违法生产的米粉机4台。目前,这些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div> 不分页 柳州,州米,米粉,粉&,&q,qu,uo,ot,t;,;黑,黑作,作坊,坊&,&q,qu,uo,ot,t;,;米,米粉,粉加,加工,工添,添加,加硼,硼砂,砂用,用硫,硫黄,黄熏,熏烤 <div><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em;">  新华网南宁5月15日电(记者李斌)广西柳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14日联合公安部门统一行动,对柳江县、鱼峰区、柳南区等县区多家米粉生产加工“黑工厂”“黑作坊”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经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执法人员现场发现有的窝点竟违法添加硼砂并用硫黄熏烤,这些均是加工米粉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 &nbsp;</span></div><div>  执法人员在柳江县成团二中旧校区内一家窝点执法发现,这家窝点正在熏烤米粉,操作间内散发着刺鼻的味道,炉子旁边正摆放着硫黄,炉内正在用硫黄熏米粉。执法人员还在窝点内发现两袋用麻袋装的硫黄。</div><div>  在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谭家屯的一家无证米粉加工窝点,工人正在生产米粉,场内米粉露天晾晒、苍蝇飞舞。在车间内,执法人员查获50公斤装的“食品添加剂硫黄”1袋,还有多袋已开封的硫黄,另外还发现有“焦糖色”等添加剂,有的添加剂外包装上没有品名。</div><div>  执法人员立即调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经快速检测,发现其中一袋添加剂疑似为有毒物质硼砂,米粉样品也发现二氧化硫、硼砂超标,有待送检验机构作进一步检验。硼砂是一种化工原料,世界各国多禁用为食品添加物,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是一种被证实的致癌物质。</div><div>  “不管有证没有证的厂家,都要添加这些东西的,不然做出来的米粉很快就会变质。”一家窝点的韦姓老板对自己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振振有词,称用硫黄熏烤、添加硼砂等是为了延长米粉的保质期。</div><div>  当天,执法部门现场依法扣押了上述窝点生产的米粉、半成品3万多公斤,原料一批、食品添加剂一批,查封涉嫌违法生产的米粉机4台。目前,这些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div> <div><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em;">  新华网南宁5月15日电(记者李斌)广西柳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14日联合公安部门统一行动,对柳江县、鱼峰区、柳南区等县区多家米粉生产加工“黑工厂”“黑作坊”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经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执法人员现场发现有的窝点竟违法添加硼砂并用硫黄熏烤,这些均是加工米粉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 &nbsp;</span></div><div>  执法人员在柳江县成团二中旧校区内一家窝点执法发现,这家窝点正在熏烤米粉,操作间内散发着刺鼻的味道,炉子旁边正摆放着硫黄,炉内正在用硫黄熏米粉。执法人员还在窝点内发现两袋用麻袋装的硫黄。</div><div>  在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谭家屯的一家无证米粉加工窝点,工人正在生产米粉,场内米粉露天晾晒、苍蝇飞舞。在车间内,执法人员查获50公斤装的“食品添加剂硫黄”1袋,还有多袋已开封的硫黄,另外还发现有“焦糖色”等添加剂,有的添加剂外包装上没有品名。</div><div>  执法人员立即调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经快速检测,发现其中一袋添加剂疑似为有毒物质硼砂,米粉样品也发现二氧化硫、硼砂超标,有待送检验机构作进一步检验。硼砂是一种化工原料,世界各国多禁用为食品添加物,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是一种被证实的致癌物质。</div><div>  “不管有证没有证的厂家,都要添加这些东西的,不然做出来的米粉很快就会变质。”一家窝点的韦姓老板对自己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振振有词,称用硫黄熏烤、添加硼砂等是为了延长米粉的保质期。</div><div>  当天,执法部门现场依法扣押了上述窝点生产的米粉、半成品3万多公斤,原料一批、食品添加剂一批,查封涉嫌违法生产的米粉机4台。目前,这些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div> 医友
38371464011383714PE_U_Article黑作坊清洗白大褂手术衣和病号服直接堆地上康之易50211102015-03-29T17:41: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14:27+08:00 2024-08-07T21:53:53.86+08:00 康之易 2024-09-01T09:53:55.73+08:00 字形 false 10461904797238670026 383714 黑作|作坊|坊清|清洗|洗白|白大|大褂|褂手|手术|术衣|衣和|和病|病号|号服|服直|直接|接堆|堆地|地上 张非非 彭卓 法制日报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 <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nbsp; 不挂牌照、没有字号,院子里鸡飞狗跳,操作间尘土遍布,各种医用织物混洗……“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从三甲大医院到民营小医院,沈阳十余家医院的医用织物都在这样一家“黑作坊式”的洗衣厂进行清洗。</div><div>&nbsp; &nbsp; 手术衣和病号服直接堆地上</div><div>&nbsp; &nbsp; 在沈阳市怒江北街20号皇姑热电厂的几根大烟囱下,一个楼梯歪歪斜斜、陈设杂乱的二层简易楼中,藏着一家小作坊式的洗衣厂,专门洗涤各种医院织物。</div><div>&nbsp; &nbsp; 走进洗衣厂,记者看到,场院中横七竖八地停着数辆货车,院墙下摆了一排鸡笼,里面有数十只黑灰色的活鸡。不远处还有两条大狼狗,见有人走近狂吠不止。</div><div>&nbsp; &nbsp; 洗衣厂就在一楼的三间操作间内,占地约数百平方米。墙壁污渍斑斑,操作台到处落满灰尘,一团团白大褂、床单、病号服、手术衣等随意放在锈迹斑斑的铁篮中,有些直接堆在地上。</div><div>&nbsp; &nbsp; 医用物品含有药渍、血渍、病原微生物等,洗涤或消毒不当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国家卫计委出台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规定,病人衣被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洗衣房的工作台面、地面需保持清洁;污染区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在医疗织物的专项洗涤规定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目前,该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织物的消毒,对消毒标准和洗涤环境提出要求。</div><div>&nbsp; &nbsp; 而记者在这家洗衣厂看到,三间厂房里有6台烘干机,2台大型熨烫设备,数台洗衣机中只有一台正在运转。几位中老年女工有的穿着白大褂,有的穿着家常服,徒手熨烫医用白大褂。一位穿着家常服的中年男子在搬运未清洗的医用织物。记者发现,操作间污、洁通道没有分开,手术室衣物、垫巾没有单设的洗衣机,洗完叠好的织物很少包装,被随意堆放。</div><div>&nbsp; &nbsp; 公立和民营医院都在此清洗</div><div>&nbsp; &nbsp; 记者在这家洗衣厂看到,正在熨烫的白大褂中,很多都绣有沈阳一些医疗机构的字样,一些白褂胸前有绿色的“省医院”字样。</div><div>&nbsp; &nbsp; 沈阳市卫生监督所传染病监督科科长刘显辉告诉记者,这家洗衣店名为沈阳宏大信洗业有限公司。记者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公司2010年11月在沈阳于洪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刘显辉说,截至2014年年底,沈阳仅市属医院就有四家在这里洗涤医用织物,并向监督所出示过该公司的营业执照。</div><div>&nbsp; &nbsp; 而为这家洗衣房提供机械设备的一名供货商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沈阳目前仅有这一家专门接受医院用品的洗衣厂,包括几家三甲大医院在内,沈阳十几家省属、市属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会把床品、白大褂、手术衣等送来。</div><div>&nbsp; &nbsp; 这名供货商介绍,洗衣厂的老板原先在一家公立大医院承包洗衣房,后来自己开了这家洗衣厂。洗衣厂并没有购入消毒设备,洗涤过程中靠加入消毒粉剂消毒。据他所知,洗涤医院用品比洗酒店、美容院等床上用品的利润高。</div><div>&nbsp; &nbsp; 记者调查发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这家洗衣厂的客户。该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多位国家级名医,是全国某学科科研基地之一,在患者中口碑良好。一位院办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采访要求,会向院领导汇报。记者再次致电时被告知“院领导还没有回话,稍后会回电”。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医院仍无回复。</div><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医院建正规专业的医用织物和器械用品消毒供应中心,需投资近1亿元,医院除了在后勤部门设立洗衣班,还需设置院内感染管理控制部门来监督检查。</div><div>&nbsp; &nbsp; 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无监管</div><div>&nbsp; &nbsp; 由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环境保护总局制定,2007年实施的《洗染业管理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洗染企业的登记注册,环保部门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div><div>&nbsp; &nbsp; 辽宁省卫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主任吴晓熙表示,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医用织物外包洗涤的监管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权限仅限于医疗机构自设的洗衣房,对社会上的洗涤机构没有监管权。</div><div>&nbsp; &nbsp; 《洗染业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纺织品洗涤应在专门洗涤厂区、专用洗涤设备进行加工,并严格进行消毒处理。经消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吴晓熙说,管理办法中的“有关卫生要求”并无具体内容,可提供参考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还在制定中。</div><div>&nbsp; &nbsp; 专家表示,沈阳这家洗衣厂的存在,反映出目前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处于无人监管的失控状态,这在全国带有一定普遍性。医用织物的社会化洗涤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且不够细化,亟待完善。</div><div>&nbsp; &nbsp; &nbsp;记者调查发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这家洗衣厂的客户。该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多位国家级名医,是全国某学科科研基地之一,在患者中口碑良好。一位院办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采访要求,会向院领导汇报。记者再次致电时被告知“院领导还没有回话,稍后会回电”。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医院仍无回复。</div><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医院建正规专业的医用织物和器械用品消毒供应中心,需投资近1亿元,医院除了在后勤部门设立洗衣班,还需设置院内感染管理控制部门来监督检查。</div><div>&nbsp; &nbsp; 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无监管</div><div>&nbsp; &nbsp; 由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环境保护总局制定,2007年实施的《洗染业管理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洗染企业的登记注册,环保部门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div><div>&nbsp; &nbsp; 辽宁省卫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主任吴晓熙表示,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医用织物外包洗涤的监管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权限仅限于医疗机构自设的洗衣房,对社会上的洗涤机构没有监管权。</div><div>&nbsp; &nbsp; 《洗染业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纺织品洗涤应在专门洗涤厂区、专用洗涤设备进行加工,并严格进行消毒处理。经消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吴晓熙说,管理办法中的“有关卫生要求”并无具体内容,可提供参考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还在制定中。</div><div>&nbsp; &nbsp; 专家表示,沈阳这家洗衣厂的存在,反映出目前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处于无人监管的失控状态,这在全国带有一定普遍性。医用织物的社会化洗涤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且不够细化,亟待完善。 记者 张非非 彭卓</div> 不分页 黑作,作坊,坊清,清洗,洗白,白大,大褂,褂手,手术,术衣,衣和,和病,病号,号服,服直,直接,接堆,堆地,地上 <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nbsp; 不挂牌照、没有字号,院子里鸡飞狗跳,操作间尘土遍布,各种医用织物混洗……“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从三甲大医院到民营小医院,沈阳十余家医院的医用织物都在这样一家“黑作坊式”的洗衣厂进行清洗。</div><div>&nbsp; &nbsp; 手术衣和病号服直接堆地上</div><div>&nbsp; &nbsp; 在沈阳市怒江北街20号皇姑热电厂的几根大烟囱下,一个楼梯歪歪斜斜、陈设杂乱的二层简易楼中,藏着一家小作坊式的洗衣厂,专门洗涤各种医院织物。</div><div>&nbsp; &nbsp; 走进洗衣厂,记者看到,场院中横七竖八地停着数辆货车,院墙下摆了一排鸡笼,里面有数十只黑灰色的活鸡。不远处还有两条大狼狗,见有人走近狂吠不止。</div><div>&nbsp; &nbsp; 洗衣厂就在一楼的三间操作间内,占地约数百平方米。墙壁污渍斑斑,操作台到处落满灰尘,一团团白大褂、床单、病号服、手术衣等随意放在锈迹斑斑的铁篮中,有些直接堆在地上。</div><div>&nbsp; &nbsp; 医用物品含有药渍、血渍、病原微生物等,洗涤或消毒不当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国家卫计委出台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规定,病人衣被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洗衣房的工作台面、地面需保持清洁;污染区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在医疗织物的专项洗涤规定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目前,该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织物的消毒,对消毒标准和洗涤环境提出要求。</div><div>&nbsp; &nbsp; 而记者在这家洗衣厂看到,三间厂房里有6台烘干机,2台大型熨烫设备,数台洗衣机中只有一台正在运转。几位中老年女工有的穿着白大褂,有的穿着家常服,徒手熨烫医用白大褂。一位穿着家常服的中年男子在搬运未清洗的医用织物。记者发现,操作间污、洁通道没有分开,手术室衣物、垫巾没有单设的洗衣机,洗完叠好的织物很少包装,被随意堆放。</div><div>&nbsp; &nbsp; 公立和民营医院都在此清洗</div><div>&nbsp; &nbsp; 记者在这家洗衣厂看到,正在熨烫的白大褂中,很多都绣有沈阳一些医疗机构的字样,一些白褂胸前有绿色的“省医院”字样。</div><div>&nbsp; &nbsp; 沈阳市卫生监督所传染病监督科科长刘显辉告诉记者,这家洗衣店名为沈阳宏大信洗业有限公司。记者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公司2010年11月在沈阳于洪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刘显辉说,截至2014年年底,沈阳仅市属医院就有四家在这里洗涤医用织物,并向监督所出示过该公司的营业执照。</div><div>&nbsp; &nbsp; 而为这家洗衣房提供机械设备的一名供货商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沈阳目前仅有这一家专门接受医院用品的洗衣厂,包括几家三甲大医院在内,沈阳十几家省属、市属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会把床品、白大褂、手术衣等送来。</div><div>&nbsp; &nbsp; 这名供货商介绍,洗衣厂的老板原先在一家公立大医院承包洗衣房,后来自己开了这家洗衣厂。洗衣厂并没有购入消毒设备,洗涤过程中靠加入消毒粉剂消毒。据他所知,洗涤医院用品比洗酒店、美容院等床上用品的利润高。</div><div>&nbsp; &nbsp; 记者调查发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这家洗衣厂的客户。该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多位国家级名医,是全国某学科科研基地之一,在患者中口碑良好。一位院办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采访要求,会向院领导汇报。记者再次致电时被告知“院领导还没有回话,稍后会回电”。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医院仍无回复。</div><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医院建正规专业的医用织物和器械用品消毒供应中心,需投资近1亿元,医院除了在后勤部门设立洗衣班,还需设置院内感染管理控制部门来监督检查。</div><div>&nbsp; &nbsp; 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无监管</div><div>&nbsp; &nbsp; 由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环境保护总局制定,2007年实施的《洗染业管理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洗染企业的登记注册,环保部门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div><div>&nbsp; &nbsp; 辽宁省卫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主任吴晓熙表示,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医用织物外包洗涤的监管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权限仅限于医疗机构自设的洗衣房,对社会上的洗涤机构没有监管权。</div><div>&nbsp; &nbsp; 《洗染业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纺织品洗涤应在专门洗涤厂区、专用洗涤设备进行加工,并严格进行消毒处理。经消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吴晓熙说,管理办法中的“有关卫生要求”并无具体内容,可提供参考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还在制定中。</div><div>&nbsp; &nbsp; 专家表示,沈阳这家洗衣厂的存在,反映出目前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处于无人监管的失控状态,这在全国带有一定普遍性。医用织物的社会化洗涤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且不够细化,亟待完善。</div><div>&nbsp; &nbsp; &nbsp;记者调查发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这家洗衣厂的客户。该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多位国家级名医,是全国某学科科研基地之一,在患者中口碑良好。一位院办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采访要求,会向院领导汇报。记者再次致电时被告知“院领导还没有回话,稍后会回电”。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医院仍无回复。</div><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医院建正规专业的医用织物和器械用品消毒供应中心,需投资近1亿元,医院除了在后勤部门设立洗衣班,还需设置院内感染管理控制部门来监督检查。</div><div>&nbsp; &nbsp; 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无监管</div><div>&nbsp; &nbsp; 由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环境保护总局制定,2007年实施的《洗染业管理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洗染企业的登记注册,环保部门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div><div>&nbsp; &nbsp; 辽宁省卫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主任吴晓熙表示,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医用织物外包洗涤的监管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权限仅限于医疗机构自设的洗衣房,对社会上的洗涤机构没有监管权。</div><div>&nbsp; &nbsp; 《洗染业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纺织品洗涤应在专门洗涤厂区、专用洗涤设备进行加工,并严格进行消毒处理。经消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吴晓熙说,管理办法中的“有关卫生要求”并无具体内容,可提供参考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还在制定中。</div><div>&nbsp; &nbsp; 专家表示,沈阳这家洗衣厂的存在,反映出目前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处于无人监管的失控状态,这在全国带有一定普遍性。医用织物的社会化洗涤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且不够细化,亟待完善。 记者 张非非 彭卓</div> <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nbsp; 不挂牌照、没有字号,院子里鸡飞狗跳,操作间尘土遍布,各种医用织物混洗……“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从三甲大医院到民营小医院,沈阳十余家医院的医用织物都在这样一家“黑作坊式”的洗衣厂进行清洗。</div><div>&nbsp; &nbsp; 手术衣和病号服直接堆地上</div><div>&nbsp; &nbsp; 在沈阳市怒江北街20号皇姑热电厂的几根大烟囱下,一个楼梯歪歪斜斜、陈设杂乱的二层简易楼中,藏着一家小作坊式的洗衣厂,专门洗涤各种医院织物。</div><div>&nbsp; &nbsp; 走进洗衣厂,记者看到,场院中横七竖八地停着数辆货车,院墙下摆了一排鸡笼,里面有数十只黑灰色的活鸡。不远处还有两条大狼狗,见有人走近狂吠不止。</div><div>&nbsp; &nbsp; 洗衣厂就在一楼的三间操作间内,占地约数百平方米。墙壁污渍斑斑,操作台到处落满灰尘,一团团白大褂、床单、病号服、手术衣等随意放在锈迹斑斑的铁篮中,有些直接堆在地上。</div><div>&nbsp; &nbsp; 医用物品含有药渍、血渍、病原微生物等,洗涤或消毒不当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国家卫计委出台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规定,病人衣被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洗衣房的工作台面、地面需保持清洁;污染区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在医疗织物的专项洗涤规定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目前,该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织物的消毒,对消毒标准和洗涤环境提出要求。</div><div>&nbsp; &nbsp; 而记者在这家洗衣厂看到,三间厂房里有6台烘干机,2台大型熨烫设备,数台洗衣机中只有一台正在运转。几位中老年女工有的穿着白大褂,有的穿着家常服,徒手熨烫医用白大褂。一位穿着家常服的中年男子在搬运未清洗的医用织物。记者发现,操作间污、洁通道没有分开,手术室衣物、垫巾没有单设的洗衣机,洗完叠好的织物很少包装,被随意堆放。</div><div>&nbsp; &nbsp; 公立和民营医院都在此清洗</div><div>&nbsp; &nbsp; 记者在这家洗衣厂看到,正在熨烫的白大褂中,很多都绣有沈阳一些医疗机构的字样,一些白褂胸前有绿色的“省医院”字样。</div><div>&nbsp; &nbsp; 沈阳市卫生监督所传染病监督科科长刘显辉告诉记者,这家洗衣店名为沈阳宏大信洗业有限公司。记者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公司2010年11月在沈阳于洪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刘显辉说,截至2014年年底,沈阳仅市属医院就有四家在这里洗涤医用织物,并向监督所出示过该公司的营业执照。</div><div>&nbsp; &nbsp; 而为这家洗衣房提供机械设备的一名供货商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沈阳目前仅有这一家专门接受医院用品的洗衣厂,包括几家三甲大医院在内,沈阳十几家省属、市属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会把床品、白大褂、手术衣等送来。</div><div>&nbsp; &nbsp; 这名供货商介绍,洗衣厂的老板原先在一家公立大医院承包洗衣房,后来自己开了这家洗衣厂。洗衣厂并没有购入消毒设备,洗涤过程中靠加入消毒粉剂消毒。据他所知,洗涤医院用品比洗酒店、美容院等床上用品的利润高。</div><div>&nbsp; &nbsp; 记者调查发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这家洗衣厂的客户。该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多位国家级名医,是全国某学科科研基地之一,在患者中口碑良好。一位院办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采访要求,会向院领导汇报。记者再次致电时被告知“院领导还没有回话,稍后会回电”。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医院仍无回复。</div><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医院建正规专业的医用织物和器械用品消毒供应中心,需投资近1亿元,医院除了在后勤部门设立洗衣班,还需设置院内感染管理控制部门来监督检查。</div><div>&nbsp; &nbsp; 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无监管</div><div>&nbsp; &nbsp; 由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环境保护总局制定,2007年实施的《洗染业管理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洗染企业的登记注册,环保部门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div><div>&nbsp; &nbsp; 辽宁省卫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主任吴晓熙表示,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医用织物外包洗涤的监管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权限仅限于医疗机构自设的洗衣房,对社会上的洗涤机构没有监管权。</div><div>&nbsp; &nbsp; 《洗染业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纺织品洗涤应在专门洗涤厂区、专用洗涤设备进行加工,并严格进行消毒处理。经消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吴晓熙说,管理办法中的“有关卫生要求”并无具体内容,可提供参考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还在制定中。</div><div>&nbsp; &nbsp; 专家表示,沈阳这家洗衣厂的存在,反映出目前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处于无人监管的失控状态,这在全国带有一定普遍性。医用织物的社会化洗涤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且不够细化,亟待完善。</div><div>&nbsp; &nbsp; &nbsp;记者调查发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这家洗衣厂的客户。该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多位国家级名医,是全国某学科科研基地之一,在患者中口碑良好。一位院办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采访要求,会向院领导汇报。记者再次致电时被告知“院领导还没有回话,稍后会回电”。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医院仍无回复。</div><div>&nbsp; &nbsp; 一名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介绍,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很多医院没有经济实力设立消毒中心,也不愿养相关设备和人员。“目前中国没有社会化的消毒中心,逼得一些医院只能跑到小作坊去洗。”</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医院建正规专业的医用织物和器械用品消毒供应中心,需投资近1亿元,医院除了在后勤部门设立洗衣班,还需设置院内感染管理控制部门来监督检查。</div><div>&nbsp; &nbsp; 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无监管</div><div>&nbsp; &nbsp; 由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环境保护总局制定,2007年实施的《洗染业管理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洗染企业的登记注册,环保部门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div><div>&nbsp; &nbsp; 辽宁省卫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主任吴晓熙表示,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医用织物外包洗涤的监管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权限仅限于医疗机构自设的洗衣房,对社会上的洗涤机构没有监管权。</div><div>&nbsp; &nbsp; 《洗染业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纺织品洗涤应在专门洗涤厂区、专用洗涤设备进行加工,并严格进行消毒处理。经消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吴晓熙说,管理办法中的“有关卫生要求”并无具体内容,可提供参考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还在制定中。</div><div>&nbsp; &nbsp; 专家表示,沈阳这家洗衣厂的存在,反映出目前医用织物的外包洗涤处于无人监管的失控状态,这在全国带有一定普遍性。医用织物的社会化洗涤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且不够细化,亟待完善。 记者 张非非 彭卓</div> 梅竹 张 彭卓
38345464011383454PE_U_Article辣条黑作坊添加剂气味浓要什么味就加什么精康之易50211102015-03-17T20:20: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07:14+08:00 2024-08-07T21:53:53.86+08:00 康之易 2024-09-01T12:50:17.037+08:00 字形 false 7370126297929461533 383454 辣条|条黑|黑作|作坊|坊添|添加|加剂|剂气|气味|味浓|浓要|要什|什么|么味|味就|就加|加什|什么|么精 张兴军 毛伟豪 新华网 日前记者暗访河南农村部分食品市场发现,这一辣条“黑作坊”的遭遇,堪称近年来农村“问题食品”现状的缩影:一方面,在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洗牌升级的双重作用下,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但另一方面,由集中到分散、由半公开到地下隐蔽作业的新趋势,也对原本监管力量就比较薄弱的农村食品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div>&nbsp; &nbsp; 新华网郑州3月16日新媒体专电 题:城市监管加压 “问题食品”下乡——一家辣条“黑作坊”的夹缝求生记</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张兴军 毛伟豪</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一家没有生产许可证的辣条作坊,在食品安全监管日渐加压的背景下,从城市逃离至偏远农村,且几年来“打游击”一样东躲西藏,负债经营,艰难求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日前记者暗访河南农村部分食品市场发现,这一辣条“黑作坊”的遭遇,堪称近年来农村“问题食品”现状的缩影:一方面,在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洗牌升级的双重作用下,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但另一方面,由集中到分散、由半公开到地下隐蔽作业的新趋势,也对原本监管力量就比较薄弱的农村食品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无证生产“打游击” 四年换了三个地儿</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工人都在家过年,现在还没法生产,但眼下是旺季,得做好开工准备。”农历正月初九,在豫东某县县城见到老贺的时候,他正开着一辆半旧的面包车忙着采购原料,主要包括一些食用油、香精等调味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41岁的老贺是一家麻辣小食品作坊老板,入行至今10年有余。2011年4月份,他把自己的作坊从老家江西南昌迁到了河南郑州。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彼时以郑州管城区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就在老贺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一场针对小食品加工厂的整治风暴不期而至。2011年5月22日,北京市查处60种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有53种出自河南,其中36种集中在管城区。重拳清查之下,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老贺,只好将刚投产的作坊转移至河南汝州市。但不久后,又悄悄地回迁至离郑州较近的新郑市一处城乡结合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2014年年底,因为所租民房面临拆迁,老贺再次将作坊搬到了更为偏远的豫东某县乡下。这也是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家辣条“黑作坊”的第三次搬迁。</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从春节前到学校开学、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都是旺季,但现在到处都查得严,我节前只生产了半个多月。‘3·15’一来,还得停。”老贺说。</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注意到,在城市监管加压之下,像老贺这样将作坊搬迁至偏远农村“打游击”,正成为小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在离老贺作坊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沿着约3公里长的乡道,两边分布着10来家麻辣食品厂,都隐蔽在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的民房里,没有门牌和厂名,只有空气中弥漫的油腻腻的麻辣味,提示着这些加工点的存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设备升级流水作业 操作粗放隐患暗藏</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几经周折,记者进入几家麻辣食品厂区内部。已经开工的几家食品厂,现场情景基本相同:巨大的简易车间里,两名工人负责给不停转动的搅拌器添加原料,并将高温膨化后的麻辣条等产品倒在传送带上。几十名女工成排就坐,不停进行小包封装。</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和几年前在郑州暗访所见相比,上述作坊堪称“鸟枪换炮”:一是场地面积明显扩大,从两三件房子几百平米大小扩大到占地1000平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00多平米;二是生产设备升级,从价值几千元的小机器换成了10多万元的生产线,全线开工每天可产上千件,仅包装女工就要四五十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说起作坊生产的卫生状况,老贺直言:“以前原料、产品都在地上的,确实是乱搞,现在基本不下地了,真的好多了。”</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然而细察之下,操作不规范与可疑之处仍不少见:以车间工人为例,除了围裙外,多数没有戴手套、口罩和帽子,有的工人边抽烟边干活,还有的手指缠着创可贴直接抓取辣条进行封装;生产所用食用油都装在白色塑料桶里,从外面看不出任何标识。有的甚至成堆码放在污水横流的墙角。一位老板表示,整条街上的作坊,有的有生产许可证,有的没有,具体情况“不好说”。</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工人上下班,外来车辆运送包装等,平时这些作坊一律闭门作业,外人很难进入。加之隔着层层院墙,尽管现场机器轰鸣,从外面路过也难以听出任何响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添加剂乱象亟待规范  薄弱地带须强化监管</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尽管车间里都开着排风扇,但油腻的麻辣味仍然熏得人透不过气,时间长了甚至会恶心作呕。老贺介绍,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辣椒和食用油,根据口味不同还会加入香精、调味料等,浓重气味就来自这些添加剂。</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发现,尽管相关作坊从内到外都在“鸟枪换炮”,但最核心的技术环节——口味配方和添加剂使用,多数仍停留在“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操作规范非常模糊,致使添加剂滥用已成为最突出的安全问题。</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某作坊技术工人说:“各家添加剂配方都不同,通常是凭经验,要甜味的就加甜蜜素,要牛肉味的就加牛肉粉香精,因为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孩子们觉得好吃就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共发现8款辣条产品甜蜜素超标,其中来自郑州的佳俊食品厂屡次上榜。专家称,甜蜜素摄入过量会危害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对于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为明显。</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由于媒体曝光和政府重拳整治,连番搬迁的老贺近年来没赚到钱,反而还欠了10多万元的债。他一度想转行,又很怀念以前的时光:“现在全河南麻辣厂大大小小300来家,但大厂越来越大,小的很难活。家里人都反对再做下去,可我还想等等看有没有翻身的机会。以前有证没证最多有2000多家,随便一台小机器一年也赚二三十万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河南一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表示,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监管薄弱地带。随着不法作坊的分散流入,农村“问题食品”的监管面临着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挑战,任务更加艰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长远看,政府一方面应加强监管,重拳整治非法生产者,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落实行业标准,引导产业升级。”他说。</div> 不分页 辣条,条黑,黑作,作坊,坊添,添加,加剂,剂气,气味,味浓,浓要,要什,什么,么味,味就,就加,加什,什么,么精 <div>&nbsp; &nbsp; 新华网郑州3月16日新媒体专电 题:城市监管加压 “问题食品”下乡——一家辣条“黑作坊”的夹缝求生记</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张兴军 毛伟豪</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一家没有生产许可证的辣条作坊,在食品安全监管日渐加压的背景下,从城市逃离至偏远农村,且几年来“打游击”一样东躲西藏,负债经营,艰难求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日前记者暗访河南农村部分食品市场发现,这一辣条“黑作坊”的遭遇,堪称近年来农村“问题食品”现状的缩影:一方面,在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洗牌升级的双重作用下,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但另一方面,由集中到分散、由半公开到地下隐蔽作业的新趋势,也对原本监管力量就比较薄弱的农村食品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无证生产“打游击” 四年换了三个地儿</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工人都在家过年,现在还没法生产,但眼下是旺季,得做好开工准备。”农历正月初九,在豫东某县县城见到老贺的时候,他正开着一辆半旧的面包车忙着采购原料,主要包括一些食用油、香精等调味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41岁的老贺是一家麻辣小食品作坊老板,入行至今10年有余。2011年4月份,他把自己的作坊从老家江西南昌迁到了河南郑州。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彼时以郑州管城区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就在老贺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一场针对小食品加工厂的整治风暴不期而至。2011年5月22日,北京市查处60种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有53种出自河南,其中36种集中在管城区。重拳清查之下,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老贺,只好将刚投产的作坊转移至河南汝州市。但不久后,又悄悄地回迁至离郑州较近的新郑市一处城乡结合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2014年年底,因为所租民房面临拆迁,老贺再次将作坊搬到了更为偏远的豫东某县乡下。这也是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家辣条“黑作坊”的第三次搬迁。</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从春节前到学校开学、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都是旺季,但现在到处都查得严,我节前只生产了半个多月。‘3·15’一来,还得停。”老贺说。</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注意到,在城市监管加压之下,像老贺这样将作坊搬迁至偏远农村“打游击”,正成为小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在离老贺作坊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沿着约3公里长的乡道,两边分布着10来家麻辣食品厂,都隐蔽在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的民房里,没有门牌和厂名,只有空气中弥漫的油腻腻的麻辣味,提示着这些加工点的存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设备升级流水作业 操作粗放隐患暗藏</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几经周折,记者进入几家麻辣食品厂区内部。已经开工的几家食品厂,现场情景基本相同:巨大的简易车间里,两名工人负责给不停转动的搅拌器添加原料,并将高温膨化后的麻辣条等产品倒在传送带上。几十名女工成排就坐,不停进行小包封装。</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和几年前在郑州暗访所见相比,上述作坊堪称“鸟枪换炮”:一是场地面积明显扩大,从两三件房子几百平米大小扩大到占地1000平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00多平米;二是生产设备升级,从价值几千元的小机器换成了10多万元的生产线,全线开工每天可产上千件,仅包装女工就要四五十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说起作坊生产的卫生状况,老贺直言:“以前原料、产品都在地上的,确实是乱搞,现在基本不下地了,真的好多了。”</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然而细察之下,操作不规范与可疑之处仍不少见:以车间工人为例,除了围裙外,多数没有戴手套、口罩和帽子,有的工人边抽烟边干活,还有的手指缠着创可贴直接抓取辣条进行封装;生产所用食用油都装在白色塑料桶里,从外面看不出任何标识。有的甚至成堆码放在污水横流的墙角。一位老板表示,整条街上的作坊,有的有生产许可证,有的没有,具体情况“不好说”。</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工人上下班,外来车辆运送包装等,平时这些作坊一律闭门作业,外人很难进入。加之隔着层层院墙,尽管现场机器轰鸣,从外面路过也难以听出任何响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添加剂乱象亟待规范  薄弱地带须强化监管</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尽管车间里都开着排风扇,但油腻的麻辣味仍然熏得人透不过气,时间长了甚至会恶心作呕。老贺介绍,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辣椒和食用油,根据口味不同还会加入香精、调味料等,浓重气味就来自这些添加剂。</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发现,尽管相关作坊从内到外都在“鸟枪换炮”,但最核心的技术环节——口味配方和添加剂使用,多数仍停留在“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操作规范非常模糊,致使添加剂滥用已成为最突出的安全问题。</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某作坊技术工人说:“各家添加剂配方都不同,通常是凭经验,要甜味的就加甜蜜素,要牛肉味的就加牛肉粉香精,因为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孩子们觉得好吃就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共发现8款辣条产品甜蜜素超标,其中来自郑州的佳俊食品厂屡次上榜。专家称,甜蜜素摄入过量会危害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对于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为明显。</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由于媒体曝光和政府重拳整治,连番搬迁的老贺近年来没赚到钱,反而还欠了10多万元的债。他一度想转行,又很怀念以前的时光:“现在全河南麻辣厂大大小小300来家,但大厂越来越大,小的很难活。家里人都反对再做下去,可我还想等等看有没有翻身的机会。以前有证没证最多有2000多家,随便一台小机器一年也赚二三十万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河南一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表示,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监管薄弱地带。随着不法作坊的分散流入,农村“问题食品”的监管面临着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挑战,任务更加艰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长远看,政府一方面应加强监管,重拳整治非法生产者,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落实行业标准,引导产业升级。”他说。</div> <div>&nbsp; &nbsp; 新华网郑州3月16日新媒体专电 题:城市监管加压 “问题食品”下乡——一家辣条“黑作坊”的夹缝求生记</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张兴军 毛伟豪</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一家没有生产许可证的辣条作坊,在食品安全监管日渐加压的背景下,从城市逃离至偏远农村,且几年来“打游击”一样东躲西藏,负债经营,艰难求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日前记者暗访河南农村部分食品市场发现,这一辣条“黑作坊”的遭遇,堪称近年来农村“问题食品”现状的缩影:一方面,在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洗牌升级的双重作用下,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但另一方面,由集中到分散、由半公开到地下隐蔽作业的新趋势,也对原本监管力量就比较薄弱的农村食品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无证生产“打游击” 四年换了三个地儿</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工人都在家过年,现在还没法生产,但眼下是旺季,得做好开工准备。”农历正月初九,在豫东某县县城见到老贺的时候,他正开着一辆半旧的面包车忙着采购原料,主要包括一些食用油、香精等调味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41岁的老贺是一家麻辣小食品作坊老板,入行至今10年有余。2011年4月份,他把自己的作坊从老家江西南昌迁到了河南郑州。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彼时以郑州管城区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就在老贺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一场针对小食品加工厂的整治风暴不期而至。2011年5月22日,北京市查处60种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有53种出自河南,其中36种集中在管城区。重拳清查之下,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老贺,只好将刚投产的作坊转移至河南汝州市。但不久后,又悄悄地回迁至离郑州较近的新郑市一处城乡结合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2014年年底,因为所租民房面临拆迁,老贺再次将作坊搬到了更为偏远的豫东某县乡下。这也是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家辣条“黑作坊”的第三次搬迁。</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从春节前到学校开学、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都是旺季,但现在到处都查得严,我节前只生产了半个多月。‘3·15’一来,还得停。”老贺说。</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注意到,在城市监管加压之下,像老贺这样将作坊搬迁至偏远农村“打游击”,正成为小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在离老贺作坊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沿着约3公里长的乡道,两边分布着10来家麻辣食品厂,都隐蔽在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的民房里,没有门牌和厂名,只有空气中弥漫的油腻腻的麻辣味,提示着这些加工点的存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设备升级流水作业 操作粗放隐患暗藏</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几经周折,记者进入几家麻辣食品厂区内部。已经开工的几家食品厂,现场情景基本相同:巨大的简易车间里,两名工人负责给不停转动的搅拌器添加原料,并将高温膨化后的麻辣条等产品倒在传送带上。几十名女工成排就坐,不停进行小包封装。</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和几年前在郑州暗访所见相比,上述作坊堪称“鸟枪换炮”:一是场地面积明显扩大,从两三件房子几百平米大小扩大到占地1000平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00多平米;二是生产设备升级,从价值几千元的小机器换成了10多万元的生产线,全线开工每天可产上千件,仅包装女工就要四五十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说起作坊生产的卫生状况,老贺直言:“以前原料、产品都在地上的,确实是乱搞,现在基本不下地了,真的好多了。”</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然而细察之下,操作不规范与可疑之处仍不少见:以车间工人为例,除了围裙外,多数没有戴手套、口罩和帽子,有的工人边抽烟边干活,还有的手指缠着创可贴直接抓取辣条进行封装;生产所用食用油都装在白色塑料桶里,从外面看不出任何标识。有的甚至成堆码放在污水横流的墙角。一位老板表示,整条街上的作坊,有的有生产许可证,有的没有,具体情况“不好说”。</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工人上下班,外来车辆运送包装等,平时这些作坊一律闭门作业,外人很难进入。加之隔着层层院墙,尽管现场机器轰鸣,从外面路过也难以听出任何响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添加剂乱象亟待规范  薄弱地带须强化监管</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尽管车间里都开着排风扇,但油腻的麻辣味仍然熏得人透不过气,时间长了甚至会恶心作呕。老贺介绍,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辣椒和食用油,根据口味不同还会加入香精、调味料等,浓重气味就来自这些添加剂。</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发现,尽管相关作坊从内到外都在“鸟枪换炮”,但最核心的技术环节——口味配方和添加剂使用,多数仍停留在“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操作规范非常模糊,致使添加剂滥用已成为最突出的安全问题。</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某作坊技术工人说:“各家添加剂配方都不同,通常是凭经验,要甜味的就加甜蜜素,要牛肉味的就加牛肉粉香精,因为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孩子们觉得好吃就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共发现8款辣条产品甜蜜素超标,其中来自郑州的佳俊食品厂屡次上榜。专家称,甜蜜素摄入过量会危害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对于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为明显。</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由于媒体曝光和政府重拳整治,连番搬迁的老贺近年来没赚到钱,反而还欠了10多万元的债。他一度想转行,又很怀念以前的时光:“现在全河南麻辣厂大大小小300来家,但大厂越来越大,小的很难活。家里人都反对再做下去,可我还想等等看有没有翻身的机会。以前有证没证最多有2000多家,随便一台小机器一年也赚二三十万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河南一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表示,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监管薄弱地带。随着不法作坊的分散流入,农村“问题食品”的监管面临着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挑战,任务更加艰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长远看,政府一方面应加强监管,重拳整治非法生产者,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落实行业标准,引导产业升级。”他说。</div> 江虎 张兴军 毛伟豪
37991964011379919PE_U_Article东莞大朗查处一假盐黑作坊 工业盐变食用盐康之易50413302014-07-02T16:21: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7:26:27+08:00 2024-08-07T21:55:03.217+08:00 康之易 2024-09-13T04:04:59.047+08:00 字形 false 4065981858085238699 379919 东莞|莞大|大朗|朗查|查处|处一|一假|假盐|盐黑|黑作|作坊|坊工|工业|业盐|盐变|变食|食用|用盐 符吉茂 羊城晚报 从江西购买的工业盐,经过不法分子加工成假冒食用盐,在东莞市面上流通。一家位于东莞大朗镇水口村的假盐黑作坊被羊城晚报记者暗访踢爆。大朗镇政府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对假盐黑作坊进行查处,现场查获假盐数吨,加工器械一台。目前,案件还在进步一调查中。 <div>&nbsp; &nbsp; 从江西购买的工业盐,经过不法分子加工成假冒食用盐,在东莞市面上流通。一家位于东莞大朗镇水口村的假盐黑作坊被羊城晚报记者暗访踢爆。大朗镇政府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对假盐黑作坊进行查处,现场查获假盐数吨,加工器械一台。目前,案件还在进步一调查中。&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东莞盐务局工作人员惊叹,违法分子的仿真技术相当高。记者看到,高仿的假盐包装袋和市面上出售的食用盐包装很相似,生产日期等贴标应有尽有。盐务局工作人员支招,如果是东莞盐务局出售的食用盐,包装袋上印制的生产日期用手是可以擦掉,而且贴标会反光。记者随后拿起假盐包装袋,用手擦印制的生产日期,结果擦不掉,贴标也未见反光。</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东莞盐务局工作人员直言,按目前的市价,470元就可以买到一吨工业盐,一吨工业盐可以制售成2000包左右的假盐。如果按照每包假盐卖1.5元计算,470元一吨的工业盐可以制成市价3000元的假盐,获利巨大。记者符吉茂</div> 不分页 东莞,莞大,大朗,朗查,查处,处一,一假,假盐,盐黑,黑作,作坊,坊工,工业,业盐,盐变,变食,食用,用盐 <div>&nbsp; &nbsp; 从江西购买的工业盐,经过不法分子加工成假冒食用盐,在东莞市面上流通。一家位于东莞大朗镇水口村的假盐黑作坊被羊城晚报记者暗访踢爆。大朗镇政府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对假盐黑作坊进行查处,现场查获假盐数吨,加工器械一台。目前,案件还在进步一调查中。&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东莞盐务局工作人员惊叹,违法分子的仿真技术相当高。记者看到,高仿的假盐包装袋和市面上出售的食用盐包装很相似,生产日期等贴标应有尽有。盐务局工作人员支招,如果是东莞盐务局出售的食用盐,包装袋上印制的生产日期用手是可以擦掉,而且贴标会反光。记者随后拿起假盐包装袋,用手擦印制的生产日期,结果擦不掉,贴标也未见反光。</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东莞盐务局工作人员直言,按目前的市价,470元就可以买到一吨工业盐,一吨工业盐可以制售成2000包左右的假盐。如果按照每包假盐卖1.5元计算,470元一吨的工业盐可以制成市价3000元的假盐,获利巨大。记者符吉茂</div> <div>&nbsp; &nbsp; 从江西购买的工业盐,经过不法分子加工成假冒食用盐,在东莞市面上流通。一家位于东莞大朗镇水口村的假盐黑作坊被羊城晚报记者暗访踢爆。大朗镇政府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对假盐黑作坊进行查处,现场查获假盐数吨,加工器械一台。目前,案件还在进步一调查中。&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东莞盐务局工作人员惊叹,违法分子的仿真技术相当高。记者看到,高仿的假盐包装袋和市面上出售的食用盐包装很相似,生产日期等贴标应有尽有。盐务局工作人员支招,如果是东莞盐务局出售的食用盐,包装袋上印制的生产日期用手是可以擦掉,而且贴标会反光。记者随后拿起假盐包装袋,用手擦印制的生产日期,结果擦不掉,贴标也未见反光。</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东莞盐务局工作人员直言,按目前的市价,470元就可以买到一吨工业盐,一吨工业盐可以制售成2000包左右的假盐。如果按照每包假盐卖1.5元计算,470元一吨的工业盐可以制成市价3000元的假盐,获利巨大。记者符吉茂</div> 偶然 符吉茂
37944664011379446PE_U_Article黑作坊用工业松香加工猪头肉业主被判刑3年康之易50211102014-05-27T15:55: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7:13:35+08:00 2024-08-07T21:55:12.297+08:00 康之易 2024-09-01T17:06:27.82+08:00 字形 false 2533511170601596432 379446 黑作|作坊|坊用|用工|工业|业松|松香|香加|加工|工猪|猪头|头肉|肉业|业主|主被|被判|判刑|刑3|3年 高洁 龙虎网-金陵晚报 毒奶粉,毒血旺,毒大米,毒啤酒,毒胶囊,这些名词的每一次出现都让大众觉得胆战心惊。近日,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生产并销售用工业松香处理过的“毒猪头肉”案件,最终判处被告人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 <div>&nbsp; &nbsp; 毒奶粉,毒血旺,毒大米,毒啤酒,毒胶囊,这些名词的每一次出现都让大众觉得胆战心惊。近日,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生产并销售用工业松香处理过的“毒猪头肉”案件,最终判处被告人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div><div>&nbsp; &nbsp; 案件中,被告人卢某自2009年开始从亲戚手中接过其转手的猪头肉加工厂从事猪头加工,但是其猪头加工点既没有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在其猪头加工厂内,卢某和妻子雇佣了4名员工给自己帮忙处理猪头,主要是对猪头进行分割,然后用松香去毛。</div><div>&nbsp; &nbsp; 据卢某交代,他并非一开始就用的是工业松香。他说,自己原先用的是食用松香,是在网上买的,但是后来,他在网上没买到食用松香,且了解到工业松香较便宜,就于2012年7月,在镇江市以冷冻批发市场内的一个竹炭经销部以每斤600元的价格购买了900斤工业松香。</div><div>&nbsp; &nbsp; 法庭上,卢某和加工厂内的员工介绍,他们所雇佣的员工均没有健康证。操作过程中,甚至直接将猪头放在地上。而这些脱毛用的有毒工业松香也会被反复使用四五次。处理好的半成品猪头被卢某送到一些熟菜店或者自己在批发市场租用的摊子。卢某的妻子说,平时,每天能卖出大概四五十只猪头,过节的话会涨到每天一百多个。卢某收购生猪头的价格大概每斤五、六元钱,处理好后的半成品可以卖到10元左右,至于熟菜店做好的成品,就要卖到三十多元一斤了。</div><div>&nbsp; &nbsp; 2013年2月1日,公安机关和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卢某的猪头加工店内将其抓获,并现场扣押已用工业松香脱毛后的猪头24.84吨,工业松香43.5公斤。据调查,自2012年7月以来,卢某共通过卖自己生产的猪头获利3万余元,而被扣押的猪头肉价值13万余元。</div><div>&nbsp; &nbsp; 2014年4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检察院以“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罪”将被告人卢某起诉到润州区人民法院。经法院审理,依法判处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且对公安机关查扣的已使用工业松香脱毛处理的24.84吨猪头和43.5公斤工业松香予以没收。</div><div>&nbsp; &nbsp; 链接:</div><div>&nbsp; &nbsp; 工业松香为非食品级松香甘油酯,未被使用(脱毛)的工业松香一般为黄色固体,而使用后的工业松香则为黑色固体,因其铅含量过高,根据规定被禁止使用。在高温下,工业松香里所含的铅等重金属会进入家禽体内,食用这种家禽,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伤害甚至是致癌。(通讯员 王蒙 记者 高洁 实习生 胡睿)</div> 不分页 黑作,作坊,坊用,用工,工业,业松,松香,香加,加工,工猪,猪头,头肉,肉业,业主,主被,被判,判刑,刑3,3年 <div>&nbsp; &nbsp; 毒奶粉,毒血旺,毒大米,毒啤酒,毒胶囊,这些名词的每一次出现都让大众觉得胆战心惊。近日,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生产并销售用工业松香处理过的“毒猪头肉”案件,最终判处被告人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div><div>&nbsp; &nbsp; 案件中,被告人卢某自2009年开始从亲戚手中接过其转手的猪头肉加工厂从事猪头加工,但是其猪头加工点既没有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在其猪头加工厂内,卢某和妻子雇佣了4名员工给自己帮忙处理猪头,主要是对猪头进行分割,然后用松香去毛。</div><div>&nbsp; &nbsp; 据卢某交代,他并非一开始就用的是工业松香。他说,自己原先用的是食用松香,是在网上买的,但是后来,他在网上没买到食用松香,且了解到工业松香较便宜,就于2012年7月,在镇江市以冷冻批发市场内的一个竹炭经销部以每斤600元的价格购买了900斤工业松香。</div><div>&nbsp; &nbsp; 法庭上,卢某和加工厂内的员工介绍,他们所雇佣的员工均没有健康证。操作过程中,甚至直接将猪头放在地上。而这些脱毛用的有毒工业松香也会被反复使用四五次。处理好的半成品猪头被卢某送到一些熟菜店或者自己在批发市场租用的摊子。卢某的妻子说,平时,每天能卖出大概四五十只猪头,过节的话会涨到每天一百多个。卢某收购生猪头的价格大概每斤五、六元钱,处理好后的半成品可以卖到10元左右,至于熟菜店做好的成品,就要卖到三十多元一斤了。</div><div>&nbsp; &nbsp; 2013年2月1日,公安机关和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卢某的猪头加工店内将其抓获,并现场扣押已用工业松香脱毛后的猪头24.84吨,工业松香43.5公斤。据调查,自2012年7月以来,卢某共通过卖自己生产的猪头获利3万余元,而被扣押的猪头肉价值13万余元。</div><div>&nbsp; &nbsp; 2014年4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检察院以“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罪”将被告人卢某起诉到润州区人民法院。经法院审理,依法判处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且对公安机关查扣的已使用工业松香脱毛处理的24.84吨猪头和43.5公斤工业松香予以没收。</div><div>&nbsp; &nbsp; 链接:</div><div>&nbsp; &nbsp; 工业松香为非食品级松香甘油酯,未被使用(脱毛)的工业松香一般为黄色固体,而使用后的工业松香则为黑色固体,因其铅含量过高,根据规定被禁止使用。在高温下,工业松香里所含的铅等重金属会进入家禽体内,食用这种家禽,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伤害甚至是致癌。(通讯员 王蒙 记者 高洁 实习生 胡睿)</div> <div>&nbsp; &nbsp; 毒奶粉,毒血旺,毒大米,毒啤酒,毒胶囊,这些名词的每一次出现都让大众觉得胆战心惊。近日,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生产并销售用工业松香处理过的“毒猪头肉”案件,最终判处被告人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div><div>&nbsp; &nbsp; 案件中,被告人卢某自2009年开始从亲戚手中接过其转手的猪头肉加工厂从事猪头加工,但是其猪头加工点既没有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在其猪头加工厂内,卢某和妻子雇佣了4名员工给自己帮忙处理猪头,主要是对猪头进行分割,然后用松香去毛。</div><div>&nbsp; &nbsp; 据卢某交代,他并非一开始就用的是工业松香。他说,自己原先用的是食用松香,是在网上买的,但是后来,他在网上没买到食用松香,且了解到工业松香较便宜,就于2012年7月,在镇江市以冷冻批发市场内的一个竹炭经销部以每斤600元的价格购买了900斤工业松香。</div><div>&nbsp; &nbsp; 法庭上,卢某和加工厂内的员工介绍,他们所雇佣的员工均没有健康证。操作过程中,甚至直接将猪头放在地上。而这些脱毛用的有毒工业松香也会被反复使用四五次。处理好的半成品猪头被卢某送到一些熟菜店或者自己在批发市场租用的摊子。卢某的妻子说,平时,每天能卖出大概四五十只猪头,过节的话会涨到每天一百多个。卢某收购生猪头的价格大概每斤五、六元钱,处理好后的半成品可以卖到10元左右,至于熟菜店做好的成品,就要卖到三十多元一斤了。</div><div>&nbsp; &nbsp; 2013年2月1日,公安机关和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卢某的猪头加工店内将其抓获,并现场扣押已用工业松香脱毛后的猪头24.84吨,工业松香43.5公斤。据调查,自2012年7月以来,卢某共通过卖自己生产的猪头获利3万余元,而被扣押的猪头肉价值13万余元。</div><div>&nbsp; &nbsp; 2014年4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检察院以“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罪”将被告人卢某起诉到润州区人民法院。经法院审理,依法判处卢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3万元,且对公安机关查扣的已使用工业松香脱毛处理的24.84吨猪头和43.5公斤工业松香予以没收。</div><div>&nbsp; &nbsp; 链接:</div><div>&nbsp; &nbsp; 工业松香为非食品级松香甘油酯,未被使用(脱毛)的工业松香一般为黄色固体,而使用后的工业松香则为黑色固体,因其铅含量过高,根据规定被禁止使用。在高温下,工业松香里所含的铅等重金属会进入家禽体内,食用这种家禽,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伤害甚至是致癌。(通讯员 王蒙 记者 高洁 实习生 胡睿)</div> 鹤瑜 高洁
37817664031378176PE_U_Article[第1010期]"饿了么"现黑作坊 外卖隐患多康之易52111302016-03-18T09:26:00+08:002022-08-10T14:04:27.813+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3T20:55:46+08:00 2016-05-04T00:00:00+08:00 如梦 2024-09-20T15:04:31.437+08:00 -di1010-qi-e-le-me-xian-hei-zuo-fang-wai-mai-yin-huan-duo 字形 false 2516400736294307961 378176 外卖|食品|安全|作坊|隐患 李可 中健网·健康焦点 你是不是也喜欢用手机通过外卖送餐点外卖? 央视3.15晚会,对“饿了么”麾下多家黑作坊进行了曝光:在“饿了么”网站上,餐馆的照片看着干净正规光鲜亮丽,但实际却是油污横流,不堪入目……老板娘牙咬开火腿肠直接放到炒饭中,厨师尝完饭菜再扔进锅里……“饿了么”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 <p><strong>  网上订餐隐藏4大健康隐患</strong></p> <p>  隐患1:无牌无证商家</p> <p>  在外卖平台,很多时候都存在着网上&ldquo;高大上&rdquo;,网下&ldquo;脏乱差&rdquo;的问题。由于外卖平台几乎不对商家的营业执照等进行审核,外卖商家鱼龙混杂,里面还有着不少的黑作坊,他们提供的食物安全系数堪忧。</p> <p>  隐患2:食品油盐超标</p> <p>  外卖食品往往存在着高油、高盐、高糖,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等问题。而且当人们在网上订餐时,实际上潜意识地挑选了比常量更多的食物。</p> <p>  隐患3:饮食不均衡</p> <p>  据说在外卖中,最受欢迎的是盖浇饭,虽然口味诱人,却存在着多油多肉少菜的情况。这也是外卖中常见的现象,除了油盐过多,肉菜的配比也往往不合理,蔬菜量远远达不到人体所需。</p> <p>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餐盒有150亿个,其中过半不合格。这些不及格的劣质一次性餐盒温度过高会释放有害的致癌物质二噁英,而且饭盒中所添加的矿物质和添加剂等与食品中所含的水、醋、油等相互溶解,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肾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p> <p><strong>  建议:科学点外卖,也能吃得相对健康</strong></p> <p>  1、多选蒸菜和拌菜。点外卖应该多选蒸菜,尽量不选油炸食品。从营养角度看,蒸保持了菜肴的原汁原味,最大程度保留了食物原有的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而且蒸菜比煎炒烹炸的菜肴更容易消化,对肠胃也非常好。</p> <p>  2、注意荤素搭配。首先是要保证主食、水果蔬菜、鱼肉类都能摄入。此外,不能一味贪图口感而选择大鱼大肉,荤素比例应为1:2,即每天肉的摄入量2两,而蔬菜和水果则要达到500克以上。尽量选择口味清淡的菜,这样下来,对身体的危害也会降到最低。</p> <p><strong>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网络订餐注意以下原则:</strong></p> <p>  一是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在订餐前要认真查看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上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同时查看其证照的相关信息:如经营范围、经营地址及联系电话等。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好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p> <p>  二是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应选择食品加工完成后2小时安全时限内能够送达并食用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p> <p>  三是避免订购高风险食品。应避免选择冷菜、生食(如生鱼片、拌黄瓜、预拌色拉等)、冷加工糕点(如含奶油糕点、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p> <p>  四是保留相关消费凭证,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如发生消费纠纷,可以拨打消费者保护维权热线12315。</p> 不分页 ★★★★★ 外卖,食品,安全,作坊,隐患 <p><strong>  网上订餐隐藏4大健康隐患</strong></p> <p>  隐患1:无牌无证商家</p> <p>  在外卖平台,很多时候都存在着网上&ldquo;高大上&rdquo;,网下&ldquo;脏乱差&rdquo;的问题。由于外卖平台几乎不对商家的营业执照等进行审核,外卖商家鱼龙混杂,里面还有着不少的黑作坊,他们提供的食物安全系数堪忧。</p> <p>  隐患2:食品油盐超标</p> <p>  外卖食品往往存在着高油、高盐、高糖,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等问题。而且当人们在网上订餐时,实际上潜意识地挑选了比常量更多的食物。</p> <p>  隐患3:饮食不均衡</p> <p>  据说在外卖中,最受欢迎的是盖浇饭,虽然口味诱人,却存在着多油多肉少菜的情况。这也是外卖中常见的现象,除了油盐过多,肉菜的配比也往往不合理,蔬菜量远远达不到人体所需。</p> <p>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餐盒有150亿个,其中过半不合格。这些不及格的劣质一次性餐盒温度过高会释放有害的致癌物质二噁英,而且饭盒中所添加的矿物质和添加剂等与食品中所含的水、醋、油等相互溶解,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肾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p> <p><strong>  建议:科学点外卖,也能吃得相对健康</strong></p> <p>  1、多选蒸菜和拌菜。点外卖应该多选蒸菜,尽量不选油炸食品。从营养角度看,蒸保持了菜肴的原汁原味,最大程度保留了食物原有的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而且蒸菜比煎炒烹炸的菜肴更容易消化,对肠胃也非常好。</p> <p>  2、注意荤素搭配。首先是要保证主食、水果蔬菜、鱼肉类都能摄入。此外,不能一味贪图口感而选择大鱼大肉,荤素比例应为1:2,即每天肉的摄入量2两,而蔬菜和水果则要达到500克以上。尽量选择口味清淡的菜,这样下来,对身体的危害也会降到最低。</p> <p><strong>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网络订餐注意以下原则:</strong></p> <p>  一是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在订餐前要认真查看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上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同时查看其证照的相关信息:如经营范围、经营地址及联系电话等。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好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p> <p>  二是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应选择食品加工完成后2小时安全时限内能够送达并食用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p> <p>  三是避免订购高风险食品。应避免选择冷菜、生食(如生鱼片、拌黄瓜、预拌色拉等)、冷加工糕点(如含奶油糕点、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p> <p>  四是保留相关消费凭证,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如发生消费纠纷,可以拨打消费者保护维权热线12315。</p> <p><strong>  网上订餐隐藏4大健康隐患</strong></p> <p>  隐患1:无牌无证商家</p> <p>  在外卖平台,很多时候都存在着网上&ldquo;高大上&rdquo;,网下&ldquo;脏乱差&rdquo;的问题。由于外卖平台几乎不对商家的营业执照等进行审核,外卖商家鱼龙混杂,里面还有着不少的黑作坊,他们提供的食物安全系数堪忧。</p> <p>  隐患2:食品油盐超标</p> <p>  外卖食品往往存在着高油、高盐、高糖,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等问题。而且当人们在网上订餐时,实际上潜意识地挑选了比常量更多的食物。</p> <p>  隐患3:饮食不均衡</p> <p>  据说在外卖中,最受欢迎的是盖浇饭,虽然口味诱人,却存在着多油多肉少菜的情况。这也是外卖中常见的现象,除了油盐过多,肉菜的配比也往往不合理,蔬菜量远远达不到人体所需。</p> <p>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餐盒有150亿个,其中过半不合格。这些不及格的劣质一次性餐盒温度过高会释放有害的致癌物质二噁英,而且饭盒中所添加的矿物质和添加剂等与食品中所含的水、醋、油等相互溶解,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肾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p> <p><strong>  建议:科学点外卖,也能吃得相对健康</strong></p> <p>  1、多选蒸菜和拌菜。点外卖应该多选蒸菜,尽量不选油炸食品。从营养角度看,蒸保持了菜肴的原汁原味,最大程度保留了食物原有的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而且蒸菜比煎炒烹炸的菜肴更容易消化,对肠胃也非常好。</p> <p>  2、注意荤素搭配。首先是要保证主食、水果蔬菜、鱼肉类都能摄入。此外,不能一味贪图口感而选择大鱼大肉,荤素比例应为1:2,即每天肉的摄入量2两,而蔬菜和水果则要达到500克以上。尽量选择口味清淡的菜,这样下来,对身体的危害也会降到最低。</p> <p><strong>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网络订餐注意以下原则:</strong></p> <p>  一是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在订餐前要认真查看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上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同时查看其证照的相关信息:如经营范围、经营地址及联系电话等。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好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p> <p>  二是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应选择食品加工完成后2小时安全时限内能够送达并食用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p> <p>  三是避免订购高风险食品。应避免选择冷菜、生食(如生鱼片、拌黄瓜、预拌色拉等)、冷加工糕点(如含奶油糕点、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p> <p>  四是保留相关消费凭证,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如发生消费纠纷,可以拨打消费者保护维权热线12315。</p> 水米 李可
37732664031377326PE_U_Article[第170期]佳节将至“黑作坊”炒货慎选康之易52111202013-09-17T08:26:00+08:002016-05-16T10:18:41.913+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3T20:31:02+08:00 2016-05-16T00:00:00+08:00 生活编辑 2024-09-20T12:29:51.157+08:00 yiliao/2016/4/201604032031028588_S.jpg -di170-qi-jia-jie-jiang-zhi-hei-zuo-fang-chao-huo-shen-xuan 字形 false 696996303995492113 377326 焦点|节日|炒货|黑作坊|选购 刘光 中健网·专题部 “炒货小作坊卫生条件差、滥用添加剂,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危及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期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坚果炒货行业小作坊的监管、整治力度。”9月3日~9月6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2013年度理事会上,不少与会的坚果炒货业内人士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河南省郑州市是食品工业大市,也是炒货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大市。2011年年底,中国质量报记者曾经对郑州市炒货行业三无小作坊和流通市场进行了暗访曝光。时间过去将近两年,现在的情况如何呢?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UploadFiles/yiliao/2016/4/201604032031028588.jpg" /></p> <p><strong>  记者再次走访发现炒货&ldquo;黑作坊&rdquo;依然存在</strong></p> <p>  9月8日下午,中国质量报记者在十八里河镇吴河村、南小李庄、刘西村、沙窝李村等村子里走访,被村民告知,这些村里原先的确存在不少炒货的小作坊。不过近两年城市建设,十八里河镇不少村子拆迁,这些小作坊陆续搬走了。</p> <p>  资料显示,2011年年底,管城区在获悉媒体报道后,管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于第二天就对辖区内13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炒货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仅在两天内,就取缔无证生产加工窝点19家,清缴原材料及成品1120袋,食品包装袋500个,生产加工设备12台。2012年夏天,因为麻辣食品问题被曝光,十八里河镇又对食品企业进行了整顿,因此,大部分炒货小作坊都&ldquo;转战&rdquo;到与其接壤的新郑市龙湖镇。</p> <p>  9月9日上午,在龙湖镇梅山路,龙湖镇敬老院旁边的一条偏僻的路上,一些村民家的院子大铁门紧闭,院子里有高耸的烟囱,大棚上面开了口并加盖,门外有大堆的烟煤灰和煮过的花椒、八角等辅料。据知情人说,这都是炒货厂的特征,多是江西南昌的老板来投资,租用村里的房子。为逃避检查和避免曝光,正常生产的时候,往往大门紧闭,只有卸货拉货,以及工人进出的时候,才会暂时打开。而在郑州绕城高速以北,紫荆宫墓园的旁边,属于龙湖镇侯庄村的北地,也散布着一些炒货小作坊。这些厂子紧邻一个巨大的水泥料场和水泥空心砖加工工地,搅拌机轰轰作响,往来穿梭的载重货车则把黄土路压成了&ldquo;扬灰路&rdquo;,大车开过,空气中弥漫的粉尘如同沙尘暴,让人窒息。</p> <p>  通过中间人联系,中国质量报记者得以走进龙湖镇的一家炒货厂。院子里,数百袋瓜子和辅料堆在一起,车间里的两个工人正在用铁锨铲起地上的西瓜子往机器里送。一大堆出锅的葵花子,大约有上千公斤,淌着水,堆在水泥地上晾干。尽管已经过了立秋,但是煮瓜子和炒瓜子的车间里温度仍然不低,几个工人不戴口罩,光着膀子,满身大汗地在加煤,查看煮锅的情况。</p> <p>  &ldquo;我一天差不多能出10吨瓜子。看你需要什么袋子都好办。至于包装,直接给纸箱厂打个电话,要什么有什么。&rdquo;这家老板说。尽管这个厂子在门口没有牌子,甚至没有门牌号,但是车间里不同规格的袋子上却有好几个地址,有的则模糊地写着:郑州市。</p> <p><strong>  炒货&ldquo;黑作坊&rdquo;何以生生不息</strong></p> <p>  为什么一些违规的小食品作坊屡禁不止?恐怕最直接的原因是产品价格低廉,并且上门送货,深受批发市场和商超的喜欢。</p> <p>  郑州的万客来批发市场号称华中最大的批发市场,日客流量5万人以上。据里面一位经营炒货、干果的经销商估计,做炒货生意的差不多在100家左右,每天炒货发货数量可以达到数百吨,郑州周边小作坊的产量每天能达到上百吨,而且能比品牌厂家每公斤便宜三四元钱。</p> <p>  中国质量报记者在炒货区看到,不少店铺门前都摆着成箱的瓜子或是编织袋,里面是各种口味的西瓜子、葵花子等。袋子显著位置印着品牌的名字以及商铺所在地,但是厂名厂址、生产日期、配料表、保质期、QS准入标志等要素残缺不全。不仅如此,禁用的添加剂在这里依然大有市场。记者发现,和两年前一样,这里依然售卖外壳金黄发亮的开口松子、白白净净的开心果。而这些良好卖相的背后却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添加剂的 &ldquo;功效&rdquo;。</p> <p>  一位知情者认为,问题小食品之所以&ldquo;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dquo;,表面看是因为加工地点隐蔽、成本小利润高,但深层次的背景则是监管思路过于简单。&ldquo;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执法,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平时不怎么管,有问题后又一律重拳整治,比如十八里河镇就曾经要求,所有小食品生产商都要搬迁,连原本正规的厂家也被逼成了游击队,黑作坊只能越打越多。&rdquo;</p> <p>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围绕郑州市及附近的新郑、中牟、新密、荥阳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条小食品产业带。除万客来、长通商贸城外,郑州市目前还有华中食品城、黄河食品城等多个大型食品综合批发市场。紧邻万客来的南三环附近,分布有大小数百家物流公司,借助中部地区发达的交通,辐射山东、安徽等周边诸省,以及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部分销往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由此形成国内知名的食品集散地。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食品加工业是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一定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在不断强化对小作坊监管、整治力度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帮助、引导和规范,努力实现产业升级。</p> <p><strong>  炒瓜子行业的潜规则</strong></p> <p>  用明矾(含铝)使瓜子保持口感,用滑石粉给瓜子美容,&ldquo;绿茶瓜子&rdquo;其实与茶没有一点关系&hellip;&hellip;这就是炒瓜子行业的潜规则。</p> <p>  每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一次全民科普机会。因为炒瓜子事件,我们知晓了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吸收后很难排出,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可能导致脑萎缩、痴呆等,至于滑石粉,则含有致癌物,还能引起肺部疾病。炒货的质量问题,此前就有零星披露。比如国家质检总局曾通报的炒货坚果抽查报告,其中芜湖市徐氏炒货食品厂的&ldquo;徐昆&rdquo;西瓜子所含的糖精钠不合格,杭州鸿福食品有限公司的&ldquo;鸿英&rdquo;炒货老奶奶花生米所含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是标准值的2.8倍。此类质量问题一般说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商家无良,添加剂合法非法的混搭着用;二是市场监督挂一漏万。</p> <p>  滑石粉炒瓜子表面来看还真与监管没关系,因为明矾和滑石粉目前并不在国家标准对坚果和籽类的检测项目之列。也就是说,质监部门的检测,是超出服务范围的&ldquo;额外&rdquo;业务,含铝致傻的炒瓜子,也是符合国标的。</p> <p>  吃瓜子差点吃傻的消费者,也真懵了:卫生部21日就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附属式公共厕所每平方米苍蝇数小于等于1只,独立式公共厕所小于等于3只。在一个上厕所都可以数苍蝇、有国标的年代,怎么瓜子里的明矾就不在国标之列?</p> <p>  弄不明白了,我们这些消费者是不是真的明矾瓜子吃多了?</p> <p><strong>  &ldquo;重口味&rdquo;炒货节前慎选</strong></p> <p>  佳节将至,超市的炒货柜台前人头攒动,开心果、山核桃、瓜子纷纷成为市民采购的选择。&ldquo;中秋团圆,吃月饼,赏月,顺带嗑点瓜子、山核桃,才有意思。&rdquo;购物车里已经放了好几包坚果的李女士说。</p> <p>  炒货口味独特,大多含有较高的脂肪酸、亚油酸甘油脂、磷、铁、核黄素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健康有益处。那么大家在选购炒货时应该注意哪些呢?</p> <p>  买炒货前要看外表、闻味道、尝滋味。首先,查看炒货的感观,仔细辨别其颜色是否异常,对外表色泽过于鲜亮的炒货要谨慎购买。其次,闻一下产品的气味是否正常,应没有刺鼻的酸败、腐臭味;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口感重的炒货要慎选,不要购买口感重、味道甜的产品,这些产品很有可能添加了超量的甜味剂等非食品原料,过多食用对人体健康无益,应尽量选择食用原味的炒货为好,以减少添加剂的摄入。</p> <p>  瓜子的种类较多,在购买西瓜子时,消费者应该挑选果仁丰满、外壳平直、颗粒大而匀称、干燥的。优质西瓜子中间是黄色的,四周呈黑色,劣质的则往往表面颜色模糊不清。不要挑瓜壳太油腻、太光亮的瓜子,这类瓜子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在瓜子炒制过程中添加化学成分。</p> <p>  质量较好的开心果果壳为正常的白色,果肉颜色应绿中带白。如果果壳颜色特别洁白或者果肉的颜色特别绿,就有染过色或者添加了超标的化学制剂的嫌疑。一般陈年的开心果外壳色泽要比新货略显暗沉,没有新货那么鲜亮。</p> <p>  不管哪种炒货,开封后尽快密闭保存,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避免油脂氧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ldquo;哈喇味&rdquo;,有&ldquo;哈喇味&rdquo;的炒货表明已经变质,不要食用。</p> <p><strong>  炒货食品消费小常识</strong></p> <p>  炒货食品是以果蔬籽、果仁、坚果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炒制、烘烤(包括蒸煮后烘炒)或油炸等工艺制成的包装食品,包括烘炒类和油炸类。</p> <p>  (一)、消费者选购炒货食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p> <p>  1、选品牌。优先在信誉良好的商场选购正规企业或产品主产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生产的产品。</p> <p>  2、看标识。选购时应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购买时应特别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选择保质期内的产品,最好是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同时,检查包装是否有破裂。</p> <p>  3、品尝感觉。闻一下产品的气味是否正常,应没有刺鼻的酸败、腐臭味;外观应没有烤焦、发芽、霉变、生虫现象,无外来杂质;口感应松脆、不生,无酸味等异味。</p> <p>  (二)、消费者在食用炒货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p> <p>  1、因炒货含油脂量高、热量大,所以一次食用量不宜过多。</p> <p>  2、因部分炒货颗粒较大,少年儿童食用时要注意安全。</p> <p>  3、因炒货中油脂易氧化变质,所以打开包装的产品应尽快食用,一次食用不完的需将开口密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变质。</p> 不分页 ★★★★★ 焦点,节日,炒货,黑作坊,选购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www.healthcn.net/UploadFiles//yiliao/2016/4/201604032031028588.jpg" /></p> <p><strong>  记者再次走访发现炒货&ldquo;黑作坊&rdquo;依然存在</strong></p> <p>  9月8日下午,中国质量报记者在十八里河镇吴河村、南小李庄、刘西村、沙窝李村等村子里走访,被村民告知,这些村里原先的确存在不少炒货的小作坊。不过近两年城市建设,十八里河镇不少村子拆迁,这些小作坊陆续搬走了。</p> <p>  资料显示,2011年年底,管城区在获悉媒体报道后,管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于第二天就对辖区内13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炒货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仅在两天内,就取缔无证生产加工窝点19家,清缴原材料及成品1120袋,食品包装袋500个,生产加工设备12台。2012年夏天,因为麻辣食品问题被曝光,十八里河镇又对食品企业进行了整顿,因此,大部分炒货小作坊都&ldquo;转战&rdquo;到与其接壤的新郑市龙湖镇。</p> <p>  9月9日上午,在龙湖镇梅山路,龙湖镇敬老院旁边的一条偏僻的路上,一些村民家的院子大铁门紧闭,院子里有高耸的烟囱,大棚上面开了口并加盖,门外有大堆的烟煤灰和煮过的花椒、八角等辅料。据知情人说,这都是炒货厂的特征,多是江西南昌的老板来投资,租用村里的房子。为逃避检查和避免曝光,正常生产的时候,往往大门紧闭,只有卸货拉货,以及工人进出的时候,才会暂时打开。而在郑州绕城高速以北,紫荆宫墓园的旁边,属于龙湖镇侯庄村的北地,也散布着一些炒货小作坊。这些厂子紧邻一个巨大的水泥料场和水泥空心砖加工工地,搅拌机轰轰作响,往来穿梭的载重货车则把黄土路压成了&ldquo;扬灰路&rdquo;,大车开过,空气中弥漫的粉尘如同沙尘暴,让人窒息。</p> <p>  通过中间人联系,中国质量报记者得以走进龙湖镇的一家炒货厂。院子里,数百袋瓜子和辅料堆在一起,车间里的两个工人正在用铁锨铲起地上的西瓜子往机器里送。一大堆出锅的葵花子,大约有上千公斤,淌着水,堆在水泥地上晾干。尽管已经过了立秋,但是煮瓜子和炒瓜子的车间里温度仍然不低,几个工人不戴口罩,光着膀子,满身大汗地在加煤,查看煮锅的情况。</p> <p>  &ldquo;我一天差不多能出10吨瓜子。看你需要什么袋子都好办。至于包装,直接给纸箱厂打个电话,要什么有什么。&rdquo;这家老板说。尽管这个厂子在门口没有牌子,甚至没有门牌号,但是车间里不同规格的袋子上却有好几个地址,有的则模糊地写着:郑州市。</p> <p><strong>  炒货&ldquo;黑作坊&rdquo;何以生生不息</strong></p> <p>  为什么一些违规的小食品作坊屡禁不止?恐怕最直接的原因是产品价格低廉,并且上门送货,深受批发市场和商超的喜欢。</p> <p>  郑州的万客来批发市场号称华中最大的批发市场,日客流量5万人以上。据里面一位经营炒货、干果的经销商估计,做炒货生意的差不多在100家左右,每天炒货发货数量可以达到数百吨,郑州周边小作坊的产量每天能达到上百吨,而且能比品牌厂家每公斤便宜三四元钱。</p> <p>  中国质量报记者在炒货区看到,不少店铺门前都摆着成箱的瓜子或是编织袋,里面是各种口味的西瓜子、葵花子等。袋子显著位置印着品牌的名字以及商铺所在地,但是厂名厂址、生产日期、配料表、保质期、QS准入标志等要素残缺不全。不仅如此,禁用的添加剂在这里依然大有市场。记者发现,和两年前一样,这里依然售卖外壳金黄发亮的开口松子、白白净净的开心果。而这些良好卖相的背后却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添加剂的 &ldquo;功效&rdquo;。</p> <p>  一位知情者认为,问题小食品之所以&ldquo;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dquo;,表面看是因为加工地点隐蔽、成本小利润高,但深层次的背景则是监管思路过于简单。&ldquo;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执法,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平时不怎么管,有问题后又一律重拳整治,比如十八里河镇就曾经要求,所有小食品生产商都要搬迁,连原本正规的厂家也被逼成了游击队,黑作坊只能越打越多。&rdquo;</p> <p>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围绕郑州市及附近的新郑、中牟、新密、荥阳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条小食品产业带。除万客来、长通商贸城外,郑州市目前还有华中食品城、黄河食品城等多个大型食品综合批发市场。紧邻万客来的南三环附近,分布有大小数百家物流公司,借助中部地区发达的交通,辐射山东、安徽等周边诸省,以及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部分销往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由此形成国内知名的食品集散地。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食品加工业是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一定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在不断强化对小作坊监管、整治力度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帮助、引导和规范,努力实现产业升级。</p> <p><strong>  炒瓜子行业的潜规则</strong></p> <p>  用明矾(含铝)使瓜子保持口感,用滑石粉给瓜子美容,&ldquo;绿茶瓜子&rdquo;其实与茶没有一点关系&hellip;&hellip;这就是炒瓜子行业的潜规则。</p> <p>  每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一次全民科普机会。因为炒瓜子事件,我们知晓了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吸收后很难排出,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可能导致脑萎缩、痴呆等,至于滑石粉,则含有致癌物,还能引起肺部疾病。炒货的质量问题,此前就有零星披露。比如国家质检总局曾通报的炒货坚果抽查报告,其中芜湖市徐氏炒货食品厂的&ldquo;徐昆&rdquo;西瓜子所含的糖精钠不合格,杭州鸿福食品有限公司的&ldquo;鸿英&rdquo;炒货老奶奶花生米所含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是标准值的2.8倍。此类质量问题一般说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商家无良,添加剂合法非法的混搭着用;二是市场监督挂一漏万。</p> <p>  滑石粉炒瓜子表面来看还真与监管没关系,因为明矾和滑石粉目前并不在国家标准对坚果和籽类的检测项目之列。也就是说,质监部门的检测,是超出服务范围的&ldquo;额外&rdquo;业务,含铝致傻的炒瓜子,也是符合国标的。</p> <p>  吃瓜子差点吃傻的消费者,也真懵了:卫生部21日就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附属式公共厕所每平方米苍蝇数小于等于1只,独立式公共厕所小于等于3只。在一个上厕所都可以数苍蝇、有国标的年代,怎么瓜子里的明矾就不在国标之列?</p> <p>  弄不明白了,我们这些消费者是不是真的明矾瓜子吃多了?</p> <p><strong>  &ldquo;重口味&rdquo;炒货节前慎选</strong></p> <p>  佳节将至,超市的炒货柜台前人头攒动,开心果、山核桃、瓜子纷纷成为市民采购的选择。&ldquo;中秋团圆,吃月饼,赏月,顺带嗑点瓜子、山核桃,才有意思。&rdquo;购物车里已经放了好几包坚果的李女士说。</p> <p>  炒货口味独特,大多含有较高的脂肪酸、亚油酸甘油脂、磷、铁、核黄素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健康有益处。那么大家在选购炒货时应该注意哪些呢?</p> <p>  买炒货前要看外表、闻味道、尝滋味。首先,查看炒货的感观,仔细辨别其颜色是否异常,对外表色泽过于鲜亮的炒货要谨慎购买。其次,闻一下产品的气味是否正常,应没有刺鼻的酸败、腐臭味;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口感重的炒货要慎选,不要购买口感重、味道甜的产品,这些产品很有可能添加了超量的甜味剂等非食品原料,过多食用对人体健康无益,应尽量选择食用原味的炒货为好,以减少添加剂的摄入。</p> <p>  瓜子的种类较多,在购买西瓜子时,消费者应该挑选果仁丰满、外壳平直、颗粒大而匀称、干燥的。优质西瓜子中间是黄色的,四周呈黑色,劣质的则往往表面颜色模糊不清。不要挑瓜壳太油腻、太光亮的瓜子,这类瓜子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在瓜子炒制过程中添加化学成分。</p> <p>  质量较好的开心果果壳为正常的白色,果肉颜色应绿中带白。如果果壳颜色特别洁白或者果肉的颜色特别绿,就有染过色或者添加了超标的化学制剂的嫌疑。一般陈年的开心果外壳色泽要比新货略显暗沉,没有新货那么鲜亮。</p> <p>  不管哪种炒货,开封后尽快密闭保存,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避免油脂氧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ldquo;哈喇味&rdquo;,有&ldquo;哈喇味&rdquo;的炒货表明已经变质,不要食用。</p> <p><strong>  炒货食品消费小常识</strong></p> <p>  炒货食品是以果蔬籽、果仁、坚果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炒制、烘烤(包括蒸煮后烘炒)或油炸等工艺制成的包装食品,包括烘炒类和油炸类。</p> <p>  (一)、消费者选购炒货食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p> <p>  1、选品牌。优先在信誉良好的商场选购正规企业或产品主产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生产的产品。</p> <p>  2、看标识。选购时应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购买时应特别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选择保质期内的产品,最好是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同时,检查包装是否有破裂。</p> <p>  3、品尝感觉。闻一下产品的气味是否正常,应没有刺鼻的酸败、腐臭味;外观应没有烤焦、发芽、霉变、生虫现象,无外来杂质;口感应松脆、不生,无酸味等异味。</p> <p>  (二)、消费者在食用炒货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p> <p>  1、因炒货含油脂量高、热量大,所以一次食用量不宜过多。</p> <p>  2、因部分炒货颗粒较大,少年儿童食用时要注意安全。</p> <p>  3、因炒货中油脂易氧化变质,所以打开包装的产品应尽快食用,一次食用不完的需将开口密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变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UploadFiles/yiliao/2016/4/201604032031028588.jpg" /></p> <p><strong>  记者再次走访发现炒货&ldquo;黑作坊&rdquo;依然存在</strong></p> <p>  9月8日下午,中国质量报记者在十八里河镇吴河村、南小李庄、刘西村、沙窝李村等村子里走访,被村民告知,这些村里原先的确存在不少炒货的小作坊。不过近两年城市建设,十八里河镇不少村子拆迁,这些小作坊陆续搬走了。</p> <p>  资料显示,2011年年底,管城区在获悉媒体报道后,管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于第二天就对辖区内13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炒货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仅在两天内,就取缔无证生产加工窝点19家,清缴原材料及成品1120袋,食品包装袋500个,生产加工设备12台。2012年夏天,因为麻辣食品问题被曝光,十八里河镇又对食品企业进行了整顿,因此,大部分炒货小作坊都&ldquo;转战&rdquo;到与其接壤的新郑市龙湖镇。</p> <p>  9月9日上午,在龙湖镇梅山路,龙湖镇敬老院旁边的一条偏僻的路上,一些村民家的院子大铁门紧闭,院子里有高耸的烟囱,大棚上面开了口并加盖,门外有大堆的烟煤灰和煮过的花椒、八角等辅料。据知情人说,这都是炒货厂的特征,多是江西南昌的老板来投资,租用村里的房子。为逃避检查和避免曝光,正常生产的时候,往往大门紧闭,只有卸货拉货,以及工人进出的时候,才会暂时打开。而在郑州绕城高速以北,紫荆宫墓园的旁边,属于龙湖镇侯庄村的北地,也散布着一些炒货小作坊。这些厂子紧邻一个巨大的水泥料场和水泥空心砖加工工地,搅拌机轰轰作响,往来穿梭的载重货车则把黄土路压成了&ldquo;扬灰路&rdquo;,大车开过,空气中弥漫的粉尘如同沙尘暴,让人窒息。</p> <p>  通过中间人联系,中国质量报记者得以走进龙湖镇的一家炒货厂。院子里,数百袋瓜子和辅料堆在一起,车间里的两个工人正在用铁锨铲起地上的西瓜子往机器里送。一大堆出锅的葵花子,大约有上千公斤,淌着水,堆在水泥地上晾干。尽管已经过了立秋,但是煮瓜子和炒瓜子的车间里温度仍然不低,几个工人不戴口罩,光着膀子,满身大汗地在加煤,查看煮锅的情况。</p> <p>  &ldquo;我一天差不多能出10吨瓜子。看你需要什么袋子都好办。至于包装,直接给纸箱厂打个电话,要什么有什么。&rdquo;这家老板说。尽管这个厂子在门口没有牌子,甚至没有门牌号,但是车间里不同规格的袋子上却有好几个地址,有的则模糊地写着:郑州市。</p> <p><strong>  炒货&ldquo;黑作坊&rdquo;何以生生不息</strong></p> <p>  为什么一些违规的小食品作坊屡禁不止?恐怕最直接的原因是产品价格低廉,并且上门送货,深受批发市场和商超的喜欢。</p> <p>  郑州的万客来批发市场号称华中最大的批发市场,日客流量5万人以上。据里面一位经营炒货、干果的经销商估计,做炒货生意的差不多在100家左右,每天炒货发货数量可以达到数百吨,郑州周边小作坊的产量每天能达到上百吨,而且能比品牌厂家每公斤便宜三四元钱。</p> <p>  中国质量报记者在炒货区看到,不少店铺门前都摆着成箱的瓜子或是编织袋,里面是各种口味的西瓜子、葵花子等。袋子显著位置印着品牌的名字以及商铺所在地,但是厂名厂址、生产日期、配料表、保质期、QS准入标志等要素残缺不全。不仅如此,禁用的添加剂在这里依然大有市场。记者发现,和两年前一样,这里依然售卖外壳金黄发亮的开口松子、白白净净的开心果。而这些良好卖相的背后却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添加剂的 &ldquo;功效&rdquo;。</p> <p>  一位知情者认为,问题小食品之所以&ldquo;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dquo;,表面看是因为加工地点隐蔽、成本小利润高,但深层次的背景则是监管思路过于简单。&ldquo;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执法,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平时不怎么管,有问题后又一律重拳整治,比如十八里河镇就曾经要求,所有小食品生产商都要搬迁,连原本正规的厂家也被逼成了游击队,黑作坊只能越打越多。&rdquo;</p> <p>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围绕郑州市及附近的新郑、中牟、新密、荥阳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条小食品产业带。除万客来、长通商贸城外,郑州市目前还有华中食品城、黄河食品城等多个大型食品综合批发市场。紧邻万客来的南三环附近,分布有大小数百家物流公司,借助中部地区发达的交通,辐射山东、安徽等周边诸省,以及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部分销往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由此形成国内知名的食品集散地。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食品加工业是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一定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在不断强化对小作坊监管、整治力度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帮助、引导和规范,努力实现产业升级。</p> <p><strong>  炒瓜子行业的潜规则</strong></p> <p>  用明矾(含铝)使瓜子保持口感,用滑石粉给瓜子美容,&ldquo;绿茶瓜子&rdquo;其实与茶没有一点关系&hellip;&hellip;这就是炒瓜子行业的潜规则。</p> <p>  每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一次全民科普机会。因为炒瓜子事件,我们知晓了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吸收后很难排出,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可能导致脑萎缩、痴呆等,至于滑石粉,则含有致癌物,还能引起肺部疾病。炒货的质量问题,此前就有零星披露。比如国家质检总局曾通报的炒货坚果抽查报告,其中芜湖市徐氏炒货食品厂的&ldquo;徐昆&rdquo;西瓜子所含的糖精钠不合格,杭州鸿福食品有限公司的&ldquo;鸿英&rdquo;炒货老奶奶花生米所含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是标准值的2.8倍。此类质量问题一般说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商家无良,添加剂合法非法的混搭着用;二是市场监督挂一漏万。</p> <p>  滑石粉炒瓜子表面来看还真与监管没关系,因为明矾和滑石粉目前并不在国家标准对坚果和籽类的检测项目之列。也就是说,质监部门的检测,是超出服务范围的&ldquo;额外&rdquo;业务,含铝致傻的炒瓜子,也是符合国标的。</p> <p>  吃瓜子差点吃傻的消费者,也真懵了:卫生部21日就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附属式公共厕所每平方米苍蝇数小于等于1只,独立式公共厕所小于等于3只。在一个上厕所都可以数苍蝇、有国标的年代,怎么瓜子里的明矾就不在国标之列?</p> <p>  弄不明白了,我们这些消费者是不是真的明矾瓜子吃多了?</p> <p><strong>  &ldquo;重口味&rdquo;炒货节前慎选</strong></p> <p>  佳节将至,超市的炒货柜台前人头攒动,开心果、山核桃、瓜子纷纷成为市民采购的选择。&ldquo;中秋团圆,吃月饼,赏月,顺带嗑点瓜子、山核桃,才有意思。&rdquo;购物车里已经放了好几包坚果的李女士说。</p> <p>  炒货口味独特,大多含有较高的脂肪酸、亚油酸甘油脂、磷、铁、核黄素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健康有益处。那么大家在选购炒货时应该注意哪些呢?</p> <p>  买炒货前要看外表、闻味道、尝滋味。首先,查看炒货的感观,仔细辨别其颜色是否异常,对外表色泽过于鲜亮的炒货要谨慎购买。其次,闻一下产品的气味是否正常,应没有刺鼻的酸败、腐臭味;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口感重的炒货要慎选,不要购买口感重、味道甜的产品,这些产品很有可能添加了超量的甜味剂等非食品原料,过多食用对人体健康无益,应尽量选择食用原味的炒货为好,以减少添加剂的摄入。</p> <p>  瓜子的种类较多,在购买西瓜子时,消费者应该挑选果仁丰满、外壳平直、颗粒大而匀称、干燥的。优质西瓜子中间是黄色的,四周呈黑色,劣质的则往往表面颜色模糊不清。不要挑瓜壳太油腻、太光亮的瓜子,这类瓜子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在瓜子炒制过程中添加化学成分。</p> <p>  质量较好的开心果果壳为正常的白色,果肉颜色应绿中带白。如果果壳颜色特别洁白或者果肉的颜色特别绿,就有染过色或者添加了超标的化学制剂的嫌疑。一般陈年的开心果外壳色泽要比新货略显暗沉,没有新货那么鲜亮。</p> <p>  不管哪种炒货,开封后尽快密闭保存,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避免油脂氧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ldquo;哈喇味&rdquo;,有&ldquo;哈喇味&rdquo;的炒货表明已经变质,不要食用。</p> <p><strong>  炒货食品消费小常识</strong></p> <p>  炒货食品是以果蔬籽、果仁、坚果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炒制、烘烤(包括蒸煮后烘炒)或油炸等工艺制成的包装食品,包括烘炒类和油炸类。</p> <p>  (一)、消费者选购炒货食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p> <p>  1、选品牌。优先在信誉良好的商场选购正规企业或产品主产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生产的产品。</p> <p>  2、看标识。选购时应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购买时应特别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选择保质期内的产品,最好是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同时,检查包装是否有破裂。</p> <p>  3、品尝感觉。闻一下产品的气味是否正常,应没有刺鼻的酸败、腐臭味;外观应没有烤焦、发芽、霉变、生虫现象,无外来杂质;口感应松脆、不生,无酸味等异味。</p> <p>  (二)、消费者在食用炒货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p> <p>  1、因炒货含油脂量高、热量大,所以一次食用量不宜过多。</p> <p>  2、因部分炒货颗粒较大,少年儿童食用时要注意安全。</p> <p>  3、因炒货中油脂易氧化变质,所以打开包装的产品应尽快食用,一次食用不完的需将开口密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变质。</p> 东山一品 刘光
34942564011349425PE_U_Article重庆突袭“甲醛血旺”黑作坊 根治”需下猛药舒云21211102011-03-19T15:18:01+08:002016-05-09T23:32:42.397+08:00 99 0 0 0 0 0 2011-03-19T15:18:01+08:00 2011-03-19T15:18:01+08:00 舒云 2024-09-01T12:24:51.11+08:00 zhong-qing-tu-xi-jia-quan-xue-wang-hei-zuo-fang -gen-zhi-xu-xia-meng-yao 字形 false 0 349425 |甲醛血旺|甲醛| 郭立 新华网 甲醛是无色且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其35%至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可浸制生物标本。人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水肿、眼刺痛、头痛等现象。长期吸入高浓度甲醛,可致人死亡。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甚至死亡。 <P>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尚在争议之中,工业原料竟然又加入危害人体健康的行列。近日,重庆工商部门查获大量用工业原料甲醛加工的血旺,现场触目惊心,事实存在已久,其暴露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震惊。</P> <P><STRONG> 深夜突袭血旺黑作坊</STRONG></P> <P> 时间:3月17日凌晨;地点:重庆九龙坡区含谷镇华新村4社一处农舍。</P> <P> 200多平方米的作坊里血水遍地,墙壁凹凸污浊,空气中弥漫刺鼻的腥臭,几十个铁盒子盛着血旺裸露在空气中,3个水泥池子里还有大量的血旺正在加工中,升腾白色的热气,这个食品加工场所竟然没有任何卫生设备。</P> <P> 为确保市民的餐桌安全,重庆市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百日专项执法行动。3月16日,重庆市工商局组织40余名执法人员,于17日凌晨2时统一对涉嫌违法生产“甲醛血旺”的加工作坊进行突击检查。以上就是检查时看到的场景。</P> <P> 据重庆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罗永权介绍,两名当事人均为四川农民,这个黑作坊无任何证照和生产许可,现场查获2000公斤待售血旺和生产工具。工商执法人员现场对血旺进行了快速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每公斤血旺含甲醛量为100毫克。工商部门立即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并对生产工具予以查封,然后作进一步调查处理。</P> <P> 根据当事人交代,他们每天从沙坪坝等地屠宰场收购猪血后,添加盐、自来水等对其进行半凝固,再把半凝固的血旺放入含有甲醛的水池里保鲜。据九龙坡区工商局执法人员介绍,该作坊于2009年开始生产加工血旺,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每天约生产2500公斤血旺,主要销往重庆的小龙坎、烈士墓、盘溪等地。</P> <P> 17日下午,检测机构的正式结果表明:该生产作坊每公斤血旺的甲醛含量为100毫克,盛装血旺的池水每公斤含甲醛155毫克。工商部门已经紧急通知,对全市所有超市、农贸市场中销售的血旺进行检测,全面检查。</P> <P>[NextPage]<BR><STRONG> <BR> 血旺市场多次拉响警报</STRONG></P> <P> 罗永权告诉记者,甲醛是非食用添加剂,食品中根本不应该出现甲醛。血旺里一旦发现甲醛,就是“毒血旺”。实际上,甲醛这一工业原料与食品发生关联,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已经不止一两次了。</P> <P> 2008年6月19日,巴南区质监局与区卫生局执法人员联合出击,查处了鱼洞街道一血旺个体加工点。经查,该加工点为无“三证”个体加工点,该个体户在血旺加工中非法添加甲醛。执法人员现场销毁了含甲醛的血旺,并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P> <P> 2009年5月3日晚,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办事处民主新村一岔路口,一辆长安货车急驶过后,留下大量透明液体。公安民警沿着这些液体的刺激性气味找到了深巷中的血旺加工作坊。经巴南区公安、质监、卫生等部门调查,该血旺作坊老板杨光福交代了事情的经过:5月3日,他在重庆南岸区四公里重庆鹏展化工公司购进2桶甲醛,共300公斤,雇了一辆长安货车将甲醛运回作坊,作血旺保鲜防腐之用。</P> <P> 据巴南区质监局介绍,这家生产作坊具备工商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生产加工血旺两年时间,血旺主要销往重庆解放碑、李家沱等地。检测结果表明,该作坊加工的成品血旺中含有甲醛,是名副其实的“毒血旺”。</P> <P> 记者调查了解到,甲醛可以用作防腐剂,1吨甲醛的价格约1600元,价格比较低廉。为获取利益,一些不法生产者在水发食品中使用甲醛为食品防腐保鲜,有的甚至在制作血旺的过程中掺入甲醛,达到保鲜效果。据知情人透露,血旺中掺入甲醛后,不但形状好看,吃起来也会更加筋道,所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P>[NextPage] <P><STRONG> 甲醛危害大 消费细辨识</STRONG></P> <P> 甲醛是无色且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其35%至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可浸制生物标本。人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水肿、眼刺痛、头痛等现象。长期吸入高浓度甲醛,可致人死亡。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甚至死亡。甲醛进入人体后,会损害人的肝脏和肾脏,对其他器官也有危害。国家严禁在食物中使用甲醛。</P> <P>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重庆站副站长黄小平说:“在此次执法行动之前,我们就在一些农贸市场和超市做了抽检,发现很多血旺中有甲醛,说明这个问题比较普遍。”一些屠宰厂向黄小平表示,他们并没有向这些血旺作坊提供动物鲜血,但这些作坊中的大量动物血从何而来,尚需有关部门作进一步调查。</P> <P> 一些较有经验的消费者总结出辨别“毒血旺”的简单方法:一是看。没有问题的猪血颜色较深,有问题的猪血颜色较浅,没有问题的猪血有泡沫,有问题的则没有;二是捏。没有问题的猪血含有较粗的纤维,捏起来成条状,捏后手上残留的红色素少,有问题的猪血纤维少,捏起来成颗粒状且黏手,捏后整个手指都变成红色;三是炒。没有问题的猪血炒过后容易碎,有问题的整齐而大块,能像切豆腐一样切成块。</P> <P> 但黄小平认为,消费者对“毒血旺”的辨别能力总体较弱,从根本上来讲,还需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市场巡查抽检力度,防患于未然。</P> <P> 罗永权表示,目前市场上究竟有多少血旺是合格的,多少是含甲醛的,无从掌握。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监督举报,才能从源头上除掉这些黑作坊,确保市场安全。</P> 手动分页 10000 ★★★ 甲醛血旺,甲醛 <P>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尚在争议之中,工业原料竟然又加入危害人体健康的行列。近日,重庆工商部门查获大量用工业原料甲醛加工的血旺,现场触目惊心,事实存在已久,其暴露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震惊。</P> <P><STRONG> 深夜突袭血旺黑作坊</STRONG></P> <P> 时间:3月17日凌晨;地点:重庆九龙坡区含谷镇华新村4社一处农舍。</P> <P> 200多平方米的作坊里血水遍地,墙壁凹凸污浊,空气中弥漫刺鼻的腥臭,几十个铁盒子盛着血旺裸露在空气中,3个水泥池子里还有大量的血旺正在加工中,升腾白色的热气,这个食品加工场所竟然没有任何卫生设备。</P> <P> 为确保市民的餐桌安全,重庆市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百日专项执法行动。3月16日,重庆市工商局组织40余名执法人员,于17日凌晨2时统一对涉嫌违法生产“甲醛血旺”的加工作坊进行突击检查。以上就是检查时看到的场景。</P> <P> 据重庆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罗永权介绍,两名当事人均为四川农民,这个黑作坊无任何证照和生产许可,现场查获2000公斤待售血旺和生产工具。工商执法人员现场对血旺进行了快速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每公斤血旺含甲醛量为100毫克。工商部门立即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并对生产工具予以查封,然后作进一步调查处理。</P> <P> 根据当事人交代,他们每天从沙坪坝等地屠宰场收购猪血后,添加盐、自来水等对其进行半凝固,再把半凝固的血旺放入含有甲醛的水池里保鲜。据九龙坡区工商局执法人员介绍,该作坊于2009年开始生产加工血旺,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每天约生产2500公斤血旺,主要销往重庆的小龙坎、烈士墓、盘溪等地。</P> <P> 17日下午,检测机构的正式结果表明:该生产作坊每公斤血旺的甲醛含量为100毫克,盛装血旺的池水每公斤含甲醛155毫克。工商部门已经紧急通知,对全市所有超市、农贸市场中销售的血旺进行检测,全面检查。</P> <P>[NextPage]<BR><STRONG> <BR> 血旺市场多次拉响警报</STRONG></P> <P> 罗永权告诉记者,甲醛是非食用添加剂,食品中根本不应该出现甲醛。血旺里一旦发现甲醛,就是“毒血旺”。实际上,甲醛这一工业原料与食品发生关联,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已经不止一两次了。</P> <P> 2008年6月19日,巴南区质监局与区卫生局执法人员联合出击,查处了鱼洞街道一血旺个体加工点。经查,该加工点为无“三证”个体加工点,该个体户在血旺加工中非法添加甲醛。执法人员现场销毁了含甲醛的血旺,并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P> <P> 2009年5月3日晚,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办事处民主新村一岔路口,一辆长安货车急驶过后,留下大量透明液体。公安民警沿着这些液体的刺激性气味找到了深巷中的血旺加工作坊。经巴南区公安、质监、卫生等部门调查,该血旺作坊老板杨光福交代了事情的经过:5月3日,他在重庆南岸区四公里重庆鹏展化工公司购进2桶甲醛,共300公斤,雇了一辆长安货车将甲醛运回作坊,作血旺保鲜防腐之用。</P> <P> 据巴南区质监局介绍,这家生产作坊具备工商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生产加工血旺两年时间,血旺主要销往重庆解放碑、李家沱等地。检测结果表明,该作坊加工的成品血旺中含有甲醛,是名副其实的“毒血旺”。</P> <P> 记者调查了解到,甲醛可以用作防腐剂,1吨甲醛的价格约1600元,价格比较低廉。为获取利益,一些不法生产者在水发食品中使用甲醛为食品防腐保鲜,有的甚至在制作血旺的过程中掺入甲醛,达到保鲜效果。据知情人透露,血旺中掺入甲醛后,不但形状好看,吃起来也会更加筋道,所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P>[NextPage] <P><STRONG> 甲醛危害大 消费细辨识</STRONG></P> <P> 甲醛是无色且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其35%至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可浸制生物标本。人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水肿、眼刺痛、头痛等现象。长期吸入高浓度甲醛,可致人死亡。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甚至死亡。甲醛进入人体后,会损害人的肝脏和肾脏,对其他器官也有危害。国家严禁在食物中使用甲醛。</P> <P>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重庆站副站长黄小平说:“在此次执法行动之前,我们就在一些农贸市场和超市做了抽检,发现很多血旺中有甲醛,说明这个问题比较普遍。”一些屠宰厂向黄小平表示,他们并没有向这些血旺作坊提供动物鲜血,但这些作坊中的大量动物血从何而来,尚需有关部门作进一步调查。</P> <P> 一些较有经验的消费者总结出辨别“毒血旺”的简单方法:一是看。没有问题的猪血颜色较深,有问题的猪血颜色较浅,没有问题的猪血有泡沫,有问题的则没有;二是捏。没有问题的猪血含有较粗的纤维,捏起来成条状,捏后手上残留的红色素少,有问题的猪血纤维少,捏起来成颗粒状且黏手,捏后整个手指都变成红色;三是炒。没有问题的猪血炒过后容易碎,有问题的整齐而大块,能像切豆腐一样切成块。</P> <P> 但黄小平认为,消费者对“毒血旺”的辨别能力总体较弱,从根本上来讲,还需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市场巡查抽检力度,防患于未然。</P> <P> 罗永权表示,目前市场上究竟有多少血旺是合格的,多少是含甲醛的,无从掌握。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监督举报,才能从源头上除掉这些黑作坊,确保市场安全。</P> <P>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尚在争议之中,工业原料竟然又加入危害人体健康的行列。近日,重庆工商部门查获大量用工业原料甲醛加工的血旺,现场触目惊心,事实存在已久,其暴露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震惊。</P> <P><STRONG> 深夜突袭血旺黑作坊</STRONG></P> <P> 时间:3月17日凌晨;地点:重庆九龙坡区含谷镇华新村4社一处农舍。</P> <P> 200多平方米的作坊里血水遍地,墙壁凹凸污浊,空气中弥漫刺鼻的腥臭,几十个铁盒子盛着血旺裸露在空气中,3个水泥池子里还有大量的血旺正在加工中,升腾白色的热气,这个食品加工场所竟然没有任何卫生设备。</P> <P> 为确保市民的餐桌安全,重庆市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百日专项执法行动。3月16日,重庆市工商局组织40余名执法人员,于17日凌晨2时统一对涉嫌违法生产“甲醛血旺”的加工作坊进行突击检查。以上就是检查时看到的场景。</P> <P> 据重庆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罗永权介绍,两名当事人均为四川农民,这个黑作坊无任何证照和生产许可,现场查获2000公斤待售血旺和生产工具。工商执法人员现场对血旺进行了快速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每公斤血旺含甲醛量为100毫克。工商部门立即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并对生产工具予以查封,然后作进一步调查处理。</P> <P> 根据当事人交代,他们每天从沙坪坝等地屠宰场收购猪血后,添加盐、自来水等对其进行半凝固,再把半凝固的血旺放入含有甲醛的水池里保鲜。据九龙坡区工商局执法人员介绍,该作坊于2009年开始生产加工血旺,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每天约生产2500公斤血旺,主要销往重庆的小龙坎、烈士墓、盘溪等地。</P> <P> 17日下午,检测机构的正式结果表明:该生产作坊每公斤血旺的甲醛含量为100毫克,盛装血旺的池水每公斤含甲醛155毫克。工商部门已经紧急通知,对全市所有超市、农贸市场中销售的血旺进行检测,全面检查。</P> <P>[NextPage]<BR><STRONG> <BR> 血旺市场多次拉响警报</STRONG></P> <P> 罗永权告诉记者,甲醛是非食用添加剂,食品中根本不应该出现甲醛。血旺里一旦发现甲醛,就是“毒血旺”。实际上,甲醛这一工业原料与食品发生关联,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已经不止一两次了。</P> <P> 2008年6月19日,巴南区质监局与区卫生局执法人员联合出击,查处了鱼洞街道一血旺个体加工点。经查,该加工点为无“三证”个体加工点,该个体户在血旺加工中非法添加甲醛。执法人员现场销毁了含甲醛的血旺,并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P> <P> 2009年5月3日晚,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办事处民主新村一岔路口,一辆长安货车急驶过后,留下大量透明液体。公安民警沿着这些液体的刺激性气味找到了深巷中的血旺加工作坊。经巴南区公安、质监、卫生等部门调查,该血旺作坊老板杨光福交代了事情的经过:5月3日,他在重庆南岸区四公里重庆鹏展化工公司购进2桶甲醛,共300公斤,雇了一辆长安货车将甲醛运回作坊,作血旺保鲜防腐之用。</P> <P> 据巴南区质监局介绍,这家生产作坊具备工商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生产加工血旺两年时间,血旺主要销往重庆解放碑、李家沱等地。检测结果表明,该作坊加工的成品血旺中含有甲醛,是名副其实的“毒血旺”。</P> <P> 记者调查了解到,甲醛可以用作防腐剂,1吨甲醛的价格约1600元,价格比较低廉。为获取利益,一些不法生产者在水发食品中使用甲醛为食品防腐保鲜,有的甚至在制作血旺的过程中掺入甲醛,达到保鲜效果。据知情人透露,血旺中掺入甲醛后,不但形状好看,吃起来也会更加筋道,所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P>[NextPage] <P><STRONG> 甲醛危害大 消费细辨识</STRONG></P> <P> 甲醛是无色且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其35%至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可浸制生物标本。人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水肿、眼刺痛、头痛等现象。长期吸入高浓度甲醛,可致人死亡。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甚至死亡。甲醛进入人体后,会损害人的肝脏和肾脏,对其他器官也有危害。国家严禁在食物中使用甲醛。</P> <P>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重庆站副站长黄小平说:“在此次执法行动之前,我们就在一些农贸市场和超市做了抽检,发现很多血旺中有甲醛,说明这个问题比较普遍。”一些屠宰厂向黄小平表示,他们并没有向这些血旺作坊提供动物鲜血,但这些作坊中的大量动物血从何而来,尚需有关部门作进一步调查。</P> <P> 一些较有经验的消费者总结出辨别“毒血旺”的简单方法:一是看。没有问题的猪血颜色较深,有问题的猪血颜色较浅,没有问题的猪血有泡沫,有问题的则没有;二是捏。没有问题的猪血含有较粗的纤维,捏起来成条状,捏后手上残留的红色素少,有问题的猪血纤维少,捏起来成颗粒状且黏手,捏后整个手指都变成红色;三是炒。没有问题的猪血炒过后容易碎,有问题的整齐而大块,能像切豆腐一样切成块。</P> <P> 但黄小平认为,消费者对“毒血旺”的辨别能力总体较弱,从根本上来讲,还需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市场巡查抽检力度,防患于未然。</P> <P> 罗永权表示,目前市场上究竟有多少血旺是合格的,多少是含甲醛的,无从掌握。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监督举报,才能从源头上除掉这些黑作坊,确保市场安全。</P> 波斯 郭立
[第170期]佳节将至“黑作坊”炒货慎选
暗防粽子黑作坊,污水横流的黑粽子去哪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