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期]酷热致猝死警惕热相关疾病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4年07月23日 中健网·专题部 刘颖
据媒体报道,某知名人士在演讲时因酷热突发心血管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高温酷热,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发作的诱因,同时也会引发热射病等疾病。在酷热的三伏天,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人体暴露在酷热中会发生什么
  当人体体温调控系统不堪重负的时候,就会发生热相关疾病。人体正常情况下通过出汗降温。但在有些情况下,单纯出汗是不够的,在这些情况下,体温快速上升,而过高的体温会损害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在极端高温情况下,几种因素会影响人体降温的能力。当湿度很高的时候,汗液不能快速蒸发,使人体不能快速释放热量。其他限制体温调节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纪太大、年纪太小(0-4岁)、肥胖、发烧、脱水、心脏病、精神疾病、血液循环较差、晒伤、药物以及酒精等。
  这些人包括婴儿和小于四岁的儿童,大于65岁的老年人,超重者,以及生病或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最容易发生热相关疾病。
  酷热引起热痉挛
  热痉挛是一种高温中暑现象,热痉挛是肌肉疼痛或痉挛的情况,通常出现在腹部、上肢或下肢,大多与剧烈活动相关。剧烈活动中大量出汗者容易出现热痉挛,因为出汗使人体丢失盐和水分,肌肉中盐分降低会导致肌肉剧痛痉挛。如果有心脏疾病,或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出现热痉挛请寻求医疗帮助。
  出现热痉挛时应将患者移至阴凉的地方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然后再喝些凉开水或盐水。如意识丧失,痉挛剧烈,应让患者取昏迷体位(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同时快速通知急救中心。如虚脱者苏醒,也应抬送医院,严禁让患者自立行走,更禁用阿托品以及催眠、镇静等药物。热痉挛消失后几个小时不要再进行剧烈活动,因为进一步的运动可能导致热衰竭或热射病。如果热痉挛持续超过一小时,请寻求医疗帮助。
  酷热引发热衰竭
  热衰竭是一种相对较轻的热相关疾病,一般出现在多日暴露在热环境中,或体液失衡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热衰竭的是老年人、高血压病人、和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锻炼的人。
  炎热的天气下大量出汗,虽可防止体温升高,但身体大量丧失水分和盐分,会使腿部及身体的肌肉抽搐,全身无力。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病情恶化,患者可能虚脱。热衰竭的其他征状是眩晕、头痛、呕吐、大量出汗。患者体温正常,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呼吸和脉搏加快。患者如有反胃及腹泻、呕吐,会失去更多体液,使情况恶化。一旦发生热衰竭,将患者移置于阴凉处,最好是室内,热衰竭的主要治疗是补充液体与电解质,平卧或头部稍低,饮入含盐的凉饮料。有时需要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后,患者常常可以迅速地完全恢复。热衰竭不处理可能会进展为热射病,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超过一小时需要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酷热带来热射病
  热射病(中暑)是热相关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发生在人体无法控制自身温度的时候:体温迅速上升,体内排汗机构失灵,身体无法降温。体温可以在10到15分钟内快速上升至41℃甚至更高。如果不采取急救措施,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
  热射病患者出现的症状:①.高热:体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②无汗:皮肤干热无汗、口干。③中枢系统:昏迷、神志障碍。④血压:升高。⑤器官: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脏器衰竭等。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
  1.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并给病人快速降温。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
  2.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时,有条件可以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
  3.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这时应取昏迷体位。在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时,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
  药物会增加热相关疾病的风险
  1.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会影响病人的精神功能,行为或经验(如氟哌啶醇或氯丙嗪);
  2.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因为会抑制出汗;
  3.镇静剂比如吩噻嗪类、丁酰苯和硫杂蒽类;
  4.利尿剂,会影响人体液体平衡。
  心脑血管病人,夏季预防很重要
  夏季气温高,不少家庭在使用空调的时候,会长时间紧闭门窗,室内外温差大,或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细菌,促进细菌繁殖,这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易于患感冒发烧等,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发作。
  “从急诊的心血管患者来看,不少是独居老人,就诊时候都发现他们出现严重缺水或者脱水的情况。”专家说,这些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缺少家人的照顾,为了避免麻烦,会有意地减少饮水量,但是夏天气温高,大量出汗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高而诱发心肌梗塞和中风等。
  老年人每天饮水量总量为2000ml左右,不可为了避免麻烦而禁水,出汗多,但是饮水量却没有相应增加,体内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循环阻力增加,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专家建议,老年人除了通过喝水补充水分外,还可以多吃水果、饮料,甚至是多喝汤水来达到补充水分的目的。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