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期]吗丁啉虽“救急”却藏隐患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4年03月29日 中健网·专题部 刘光
欧洲药品管理局网站近日发布消息,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对吗丁啉进行1年的审查后,发现该药可能加重心脏不良反应,建议限制使用。吗丁啉是很多“老胃病”乃至普通市民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一遇到消化不良、腹胀、呕吐便找出来“救急”。那么,吗丁啉到底还能不能用?怎样用才安全有效?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又有什么区别呢?

  

    心脏病患者可能加重心律紊乱
  据专家介绍,以前欧洲药品管理局就曾发布过使用吗丁啉(通用名为“多潘立酮”)引起心脏不良反应的报告,此次再经循证医学论证,又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警示作用,值得关注。
  不过,吗丁啉临床使用多年,使用人群广泛, 在我国是作为非处方药出售,比起处方药,其安全性相对高些,当然也有适应症和禁忌。在吗丁啉的说明书中有关“注意事项”一栏就明确提醒: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以及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应用时需慎重,有可能加重心律紊乱。建议大家在药店自行购买非处方药服用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弄清楚有哪些禁忌,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判断是否适应。
  吗丁啉促进胃肠蠕动,不助消化
  呕吐是吗丁啉的主治症状之一。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遇到胃痛呕吐,就找吗丁啉“帮忙”。
  但呕吐也分不同原因,如果是因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吃吗丁啉不仅不对症,还会“帮倒忙”。吗丁啉是胃动力药物,其主作用是促进胃肠道蠕动。而急性胃肠炎患者胃肠运动加快,有的甚至已出现胃肠痉挛,吃吗丁啉非但救不了急,还可能加重腹痛等不适症状。
  此外,专家提醒,吗丁啉是胃动力药,莫当作助消化药乱用。如果患者是因胃肠本身动力不足,可以用吗丁啉。但并不是所有的消化不良都因胃动力不足所致,若是因胃肠道功能低下引起的,可考虑吃胃蛋白酶一类的助消化药物。
  胃动力药和助消化药在作用机理上有明显差别。吗丁啉进入人体后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胃肠道蠕动,是物理作用;而助消化药主要含消化酶,是通过补充或促进胃肠道分泌消化液起效,这个过程发生的是化学作用。
  饭前半小时服用效果好,使用别超一周
  受胃动力不足困惑的患者,要让吗丁啉有效“帮上忙”,服药时间的把握也有讲究,吗丁啉最好在饭前半个小时左右服用。因为服用后半个小时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高,这时刚好处在进食阶段,药物能更好地发挥药效,有效地促进胃肠的蠕动。
  在吗丁啉的说明书中,的确已经列明产品有可能带来的心脏疾病风险。因此,欧洲药监局的提示相当于提高了吗丁啉已知风险的危险级别,但并非完全不能使用。
  评估一种药物是否适用于患者,要看其使用后对病人的受益是否大于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就吗丁啉而言,若长期超剂量使用,会带来心脏疾病的风险。国外有研究提示,若每天服用吗丁啉超过30毫克(3片),长期如此心源性猝死的几率会升高一倍。研究还指出,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如果经常使用,发生心脏副作用的危险性也相对较高。如果小剂量、短期地服用吗丁啉,临床并无证据显示会造成严重的心脏问题。
  专家提醒,吗丁啉仅用于缓解恶心和呕吐的症状,最好不要超过一周,每日服用不超过3片(30毫克)。60岁以上老人以及有心脏病患者慎用,但偶尔使用一两次问题不大。
  处方药到底是什么
  处方药(Rx)系指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获取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这种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依赖性、毒性、副作用比较大的一些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据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处方药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非处方药。该监测中心曾统计了26家医院71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表明,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占发病总数41.28%;在引起不良反应的全部47种药品中,以已公布的《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划分,处方药为42种,占89.4%,非处方药为5种,占10.6%,处方药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非处方药。这些统计报告是医院用药中发现的不良反应,而且是在医药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的。
  目前,中国正在逐步推广“必须凭处方购买处方药的规定”,在还未强制执行这一法规之前,专家建议,患者在进药店购买处方药时,应事先咨询医生,或向药店的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尽量避免擅自用药所酿成的大祸。
  非处方药又是什么
  非处方药,简称OTC,是与处方药相对应的概念,在美国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患者自己根据药品说明书,自选、自购、自用的药物,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的药品。其特点主要用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症状,非处方药副作用较少、较轻,而且也容易察觉,不会引起耐药性、成瘾性,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也小,在临床上使用多年,疗效肯定。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稳定、诊断明确的疾病。所以,非处方药一般具有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特点。
  中国大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两种,分别使用红色和绿色的“OTC”标志(甲类非处方药:红色 OTC;乙类非处方药:绿色OTC)。甲类非处方药不需医生处方就可以购买和出售,但必须在药店出售,并在药师指导下使用;乙类非处方药有着长期安全使用的记录,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在超市、杂货店直接出售。在中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都有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新药大量上市,医生对每一种OTC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有的处方药不太可能成为非处方药,但经过改变剂型或减小规格剂量后也可能变成OTC,也就是说“通过时间的验证,一些处方药在临床中得到验证,疗效好,副作用较少等,可列入非处方药中去。”这样把那些性能更优良,更安全有效的非处方药增补进去,淘汰一部分过时的非处方药。
  保健品和非处方药有什么区别
  在维生素产品中,有些是保健食品,有些是非处方药,使很多消费者产生混淆,以为只要是维生素都是一样的。其实,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1、目的不同
  保健食品只适宜在特定人群中使用(譬如,抗衰老食品小儿不宜服用;促进生长的食品不宜用于成人等等),它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而是侧重于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药品则具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而采用的。
  2、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同
  保健食品主要侧重于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只要能保证产品的卫生,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功效成分稳定就可以了;药品的生产条件和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具有严格的GMP标准。
  3、产品的功能是否需要经过临床对照观察
  由于保健食品仅仅是众多食品中的一个分支,要求较低,不需要临床观察便可经过批准上市。药品直接关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效果,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临床对照观察结果作为支撑,才有可能被批准上市。
  4、实际功效如何
  由于在现有的条件下,大多数保健食品不能明确其功效成分,因此它不可能以预防或治疗疾病为目的,只是侧重于调节机体某种功能。所以,在其标签上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传。药品则应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确切的疗效。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